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独具慧眼寻点 不拘一格牵藤—— 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 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

: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 教师 上不好课的根本问题不是出在驾驭 课堂 上,而是出在教材处理上不够得当。教材处理得是否有创造性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笔者从语文教师 “如何有创造性地处理小学语文教材”这一角度,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要“独具慧眼寻点”;二是要“不拘一格牵藤”。

关键词: 教材处理 切入点 牵藤 创造性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教材更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就必须在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执教者督导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气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而在实际备课处理教材时,我们常常会犯许多毛病。其一,考虑问题过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面面俱到而事倍功半,正如,王崧舟老师说的“想要面面俱到,结果一到也不到”。其二,考虑问题过浮。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三、考虑问题过简。不充分挖掘教材作为例子的典型意义,高唱大语文观,避重就轻,适得其反。

听过许多随堂课,与特级 教师 的观摩课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好课,成功的基础与是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分不开的。教材是我们手头的工具,陶行知有过一段精辟的工具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以“例子”做为最佳辐射点,来尽可能教会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由此,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

一、独具慧眼寻点

1 、寻找语言训练点,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比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全篇课文。从下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解读一个“笑”字的魅力。

师: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这里有个提示语“笑着说”。你读读这话,想想诸葛亮在笑谁?

生:笑曹操。

师:你从哪里体会出的?

生:从“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看出的。师:是啊,诸葛亮知道曹操的性格,知道曹操多疑,就把曹操玩于手掌之中,这是轻蔑之笑,讽刺之笑。谁能把这种味道读出来。

指名读——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还认为在笑谁?

生:在笑鲁肃,我是从“鲁肃吃惊地说”中体会出来的。

师:他看鲁肃这么担心,是在笑鲁肃还没明白自己的意图,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大家试着把这种味道读出来,让鲁肃放心。

生试读——指名读(生读时,师是以鲁肃的身份来点评的,如:“我的心没放下”,“我的心放下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放下,怎么办?”,“你以为嗓门高,效果就越好吗?我刚放下一半的心有提起来了”

“我的心总算放下了”)

师:还在笑谁?

生:在笑自己。因为他心里很有把握。

师: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胸有成竹的笑。大家自己读,读出这种感觉来。指名读

师:再想想,还笑谁?

生:在笑周瑜。

师:从哪里看出?

生联系第二自然段说理由。

师:这叫胜利的笑,自豪的笑。读出诸葛亮的这种感觉来。生读。

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你怎么体会的,就怎么读。

生齐读。   

……

2 、寻找思维引爆点,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让学生深思、明辨;或在貌似平淡无奇处投石激浪,引发思考,后再见仁见智组织辩论,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本课就有一句话让我看到了它价值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我采用抓关键词(“精神失常”),联系上下文进行辩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给了他们这样一个辩题: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要求从文中的描写找出辩论依据。很快双方各有辩词,上文中父亲疯狂挖掘废墟,人们的劝告等描写场景在辩论中一一展现,而父亲的形象也在辩论中愈加清晰。辩论的结果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这位父亲为救儿子的坚定信念,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材处理中如果能设置一个质疑点,由质疑点引发孩子的思维点,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孩子的积极思维,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3 、寻找德育美育渗透点,这个“点”,有的教材已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示,更多的却必须依靠执教者自己去寻找。这就要求执教者苦练内功,独具一双洞察秋毫、明辨真伪的慧眼,能在课文中披沙拣金,使“点”定得准,定得巧。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字看似平淡而实质绚烂、有深意,并具有音乐感的散文但却有一定鉴赏难度。这样的教材在处理时应抓住体现散文这个特点的语句来指导,目标在于摒弃驳杂的思考,选取含有想象的重点语句来剖析品味它意境,反复诵读,朗读出该类教材特有的音乐美:男孩子,女孩子,东一堆,西一簇……又在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 16 课《母鸡》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一向讨厌母鸡。” ( 开头一句 )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 结尾一句 ) 这两句话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多么明显。为什么会对“一向讨厌”的母鸡“不敢再讨厌”了呢 ? 如果作者说“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表达效果就大打折扣。一个“不敢”就掺进了“畏惧”的因素,但这里是因敬生畏,是对母爱的敬畏。由极尽轻蔑到无比敬畏,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变得纯洁和高尚。这一情感变化折射了母爱的伟大和不容亵渎,无须多说什么了,所有的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 ? 我们就可以把“不敢”一词作为切入口,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不敢”,再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不敢”所包含的作者对母鸡的崇敬之情。这样从对“不敢”一个词语的品味,既体会了词语的表达效果,又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对比中得到了升华。

   

二、不拘一格牵藤

这里所谓的“藤”,即课文的某种行文线索,循着线索,牵藤取果,条理清楚,水到渠成。也就是能够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题眼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或其他能够牵动,辐射全文的关键词句,片段,它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是登堂入室领悟课文的“枢纽”和“锁匙”。一篇课文可以有不止一条的“藤”,一“藤”穿“点”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教学《凡卡》一文,许多老师在学生初读后,让他们分别找出写信的情景,书信的内容,联想的乡下生活,然后各个击破,显得眉目清楚。不少老师以凡卡写信时的三“看”三“叹”为切入点,牵藤取果,纲举目张。这两种处理各有其长,但若一味穿旧鞋走老路,因袭前人、它人或自己的旧做法,势必扼杀课堂的生机;唯独树一帜,,才能营造盎然的生机,前些日子,听了王崧舟老师工作室有一位老师的处理《凡卡》时就体现了独运的匠心,在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三部分内容后,教师就抓出“我没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这条“藤”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1 )问:文中几次写到狗?写了哪些狗?凡卡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里?这一文就把联想部分的“爷爷守夜”、“砍圣诞树”和书信中的“学徒生活”、“莫斯科见闻 ” 这些重点内容串联在一起,提纲挈领,以简驭繁。( 2 )议:学徒生活中的凡卡不如爷爷身边的狗,可以得到主人的爱抚,无忧无虑;不如莫斯科城里的狗,可以成为富人的宠物,吃喝不愁。( 3 )品:抓住文中精当传神的词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探究作者如何表达出凡卡生活“连狗都不如”,从中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和语言表达技巧。( 4 )读:把凡卡的哀求部分作为朗读指导的重点,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把确定重音,调控语调,正确停连渗透其中,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朗读技巧读出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绝望呻吟和血泪控诉以及作者对“连狗都不如”的凡卡的深切同情。这位老师以独到的领悟和见解,发前人所未发,以创造的精神和智慧独辟蹊径,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又如教《林海》一文时问:课文重复最多的词是什么?当学生找到“亲切、舒服”后,因势利导:大家可以顺着这条藤边读边想,是什么事物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讨论明白:一是看到美丽的景色;二是林海与祖国建设连在一起,美得不戴洞;三是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迅速理清文章脉,写景──写物──写人,然后就此依次学习课文,和谐统一。

不同的老师对“点”与“藤”有不同的发现,同一老师随着理解的深入也会有不同的把握。要使教材处理别出心裁,常教常新,执教者必须精研课文,浸淫其中,沿着思考的阶梯,走入教材的体系和编者的意图,走进文章的生命和作者的心灵。“其进愈深,其见愈奇。”“思之,思之,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这“鬼神将告之”就是顿悟,就是对教材有了新发现和确定,从而使教材的处理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创新性处理,因为激活了思维,激活了课堂氛围,从而通过同学们跳跃的情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而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也更为深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是开启语文教学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负载语文改革这列列车驶向纵深处的车轮。

参考文献 :

1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5

2 .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6

3 .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 宁波出版社 2000.8

4 .于永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情趣重习惯──我的语文教改探索》 《江苏教育》 2000 年第 8 、 9 期

5 .王世堪《谈语文教育的传统继承和革故鼎新》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0 年第 3 期 2001 年 4 月 6 日

杨再隋《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朱熹 《朱子童蒙须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周振甫 《立体教学好》  1980 年 3 月在教育研究编辑部语文教学座谈会上的发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尝试    下一篇:口语交际该如何创设情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