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农村语文教学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仅限于教师的教,学生的被迫式学。自从我镇学习杜朗口教学模式以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想学,乐学,教学效果大大增强。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篇中,我着重从加强学生阅读入手谈几点体会,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课堂上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本篇所涉及的文章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它们融情境美、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是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依据和凭借。离开了这些佳作,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有机整体,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把握教材特点,以读代讲     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害怕学生不会,把语言文字嚼烂以后,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夹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做“第三者”。让学生放弃了课本,围绕着自己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七零八碎,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更新。”作为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能读懂,而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如《巍巍中山陵》一课,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说一点就一点,两点就两点。我把学生说的点点滴滴都写在黑板上,学生见自己的想法能写到黑板上得到充分肯定,乐极了。你说,我说,他说,热情极高。这样边读边说半节课下来,我写了满满的一黑板。这时,我面带微笑,教鞭指着满满的一黑板字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看着这一黑板的字,能把有关中山陵的情况有条理地说出来吗?”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我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理出思路:中山陵的方位→陵园的地理环境及修建过程→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解放以来党和国家对陵园的关注,使学生的读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这样,整节课以学生读为主,是学生自己通过积极的思维读懂了中山陵。课后我了解了部分学生,有的说:“中山陵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有的说:“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同学们谈得津津有味。我觉得这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运用多种渠道,以读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多想办法。如课堂上组织小小的表情朗读、朗读评论、范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让学生学会遇到佳句时,大胆放声,认真地去读,去品味。如《春》、《济南到冬天》、《一面》等课文都是训练朗读的佳作。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透视学生心理,以读激情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朗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还是记人叙事的文章,都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如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让学生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读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的对话,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一心抢救船员的崇高精神。这样,一个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就永远屹立在学生心中。又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让学生朗读“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等重点段落,细细体会当时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悲痛心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对人民英雄的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四、紧扣文章题眼,以读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我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就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宇宙有多大?”“宇宙里除了星星和月亮还有什么?”“恒星是怎样在宇宙里分布的?”“我们所在的地球在宇宙中有多大?”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除了在课前,还可以在课中、课后,让学生反复读,质疑问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课上灵活多变,以读释疑      从生疑到释疑是学生学有长进的历程。在预习新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找不懂的问题,比比谁找得多,找得好。而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有许多是对课文理解不深引起的。对这些疑问,只要细读课文,联系插图或想象,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尤其是古诗,可以让学生联系注释来理解。如我在教《三峡》这篇文章时,组织了一系列读的活动。一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质疑,作上记号。三读,查字典,读注释,解疑。然后,还有不理解的, 老师再启发、点拨,之后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时教师再予以帮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成功乐趣。     六、学习谋篇之法,以读促写     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从仿到创。教材又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材料。如《本命年的回想》一课学完后,可以搞一个读写结合,重点读课文第二部分,介绍作者是抓住京郊运河家乡过年风俗的十件事写具体的,然后让学生模仿这段,把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写具体,学生可以模仿,而且并不难。还有《春》的第四段,《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都是描写事物的。读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选一两处景物来写, 用上一定修辞手法。学生有章可循,自然写得津津有味。    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李白、徐志摩、莎士比亚等等,他们不是老师教出名,而是自己博览群书,自学成名。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内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课外组织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作文是一种生命活动——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