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巨大挑战。高中语文选修课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已成为语文教师探讨的新课题。在高中课改推进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选修课要上好需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如何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

(1)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要顾及基础性,例如学习“诗歌散文系列”要顾及“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学习,当然必修课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

(2)在教学中应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教材无非是例子”,确立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建把握。以必修课教材内容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教材内容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必要的辅助与变通,并非异想天开闹“独立”,更非“花花架子”“打醉拳”。它当然是不惟“应试”,而是更有弹性的与“必修”相关并具有亲合力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3)在教学操作中,选修课当然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4)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例如,选修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特别是高考命题中24分选做题目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学选修教材的重视。但实际操作时有些矛盾会凸现出来。因此选修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

二、如何处理教材的问题:要“学完”,未必是“教完”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人教版5个必修模块就不必说了,每一模块仅是阅读部分,就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54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3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3个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几乎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专著。这即使在大学,也得是中文专业大学生一年才能学完的内容,要在9周内教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去“用教材教”。要思考的是: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回答好了这些问题,就能实事求是地审视、处理好高中教材。我们说,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基本“学”完是完全可能的。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尤其是选修模块,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三、应采用什么样的教法问题:适合你的便是最好的

如何上好选修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既不要将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新的教学。如上面所述,要考虑到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或活动课,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我市根据实际情况选修的“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为了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从本质上说,这些系列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这些内容不管如何新,不管如何编排,究其实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要用学语文的方法来完成。这是基本点。因此,我们认为,凡是语文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会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必须要创造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但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这些模块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1)、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应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具体做法就是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选修的课文都是文学性欣赏性价值很高的作品,教师的讲解示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方法。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宽泛,涉及面广,为了便于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去积累。

   

积累是为了实践。在上阅读赏析课的同时,还应该进行语言运用教学和训练。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仿写训练,如对对联、仿写精彩语段、写拒绝词等。另一方面就是进行基本的、系统的写作训练。除了常规性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应用文写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欲望。

(2)、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教学内容不要仅以教师一个人的设定作为目标。如诗歌散文模块,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很多学习任务的差异,课内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赏析。这是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选择。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也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学生学习个性化了,多样化了,主动性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这个选修课就到家了。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3)、两个系列,三本教材,这套选修课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成为可能。这就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选择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也应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特点来。

多样性表现在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两个方面。学习方式可以有统一学习、个别性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资料索引研究式、专题辩论式、论文写作式……只要有利于学生研究学习,学习方式就尽可能灵活多变、花样翻新。研究内容的多样性表现在:专题性研究诗歌研究语言、探究性研究根源研究出处、查阅性研究背景研究翻译、对照性研究主旨研究情感。例如,在语言文字应用这一模块我们就采用统一讲授的学习方式,研究方面重在单方面词语的色彩、对仗的工整等等。在古代诗歌这一模块我们采用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和资料研究式学习,研究方面侧重翻译研究和主旨情感研究。而外国诗歌散文则运用个别式、专题论辩式的学习方式尽心翻译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因为教材的内容丰富多样、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所以我们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层次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出学习和研究层次不同,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研究内容,还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课题研究,有的学生只能单课题研究;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任务。这既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要求,也是教育真实性的要求。

(4)、注意教学艺术。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纯粹的讲授所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这是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但若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5)、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上自主进行课堂教学。做法是,每次上这样的课前,都由学生自己备课。备课组以寝室为单位,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发扬团队精神。他们点字很多,花样迭出,颇有创意,常常令教师自叹不如。例如在“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第一章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时,学生们对我们市方言产生了兴趣,课后进行了搜查整理,并在下一节课上由研究组组长给大家上了“乡音”一课。又如《项羽之死》教学,学生设计了:先让同学看了《霸王别姬》一段影像资料,然后共同回顾必修教材中《高祖还乡》进行对比,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刘邦和项羽的不同心态,最后得出项羽之死的原因,主持者甚至还请在场的老师也参加了“我看项羽与刘邦”的讨论活动。师生相融,心灵相通,气氛挚诚,热烈感人。这样,课堂教学的角色及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换,从原本展示教师学识才能的舞台,转变为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的天地。学生们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进行自主研究性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作文训练中的“迁移”    下一篇:论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