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立足语言,加强实践,促进运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立足语言,加强实践,促进运用
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 朱小芬
新课程实施近五年了,在这几年中,我们的语文课堂热闹了不少: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合作交流、追求轰轰烈烈的教学氛围、追求五彩斑斓的课堂“效果”,然而,如此追求,是否让语文课堂变了味?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鉴于此,笔者从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这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多法并举,感悟语言
刘勰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多法并举,让学生理解语言,这样不仅能架设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情感桥梁,而且能使学生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到课文的真谛。
1、“读”字当先,感悟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体会”二字尤为常见,但,倘若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朗读加深学生体验,朗读促进学生理解,朗读内化学生情感,朗读凸现学生感悟。
2、寓图于文,感悟语言。
“插图多”是人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数量多,而且色彩鲜艳,具体现象、富有童趣,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因而,教学时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借助插图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效果较好。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这一自然段中,“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等词将夜幕降临时北京的绚丽多彩灯光尽显无遗,然而,真正要让学生表词达意,却并非易事,语文教学中,很多事物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让学生指着文中插图读读这段话,不讲其意,学生很快便能明白词语的意思。
3、联系实际,感悟语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做适当的“移情”,以此体悟文本语言。
如二年级下册《笋芽儿》一文最后一句“她站在山上,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对自豪一词的理解,我作了如下设计:
师:你们知道自豪的意思吗?
生:就是感到骄傲的意思。
师: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自豪过呢?
生1:我作业完成得好,老师表扬我,我感到很自豪 。 生2:我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时候感到很自豪。 生3:我的文章在宁波晚报上发表的时候感到很自豪。
……
师:我真为有你们这些出色的孩子而感到自豪。
学生在谈起令自己自豪的事的时候,一个个神采奕奕,显得特别高兴,眉宇间露出的尽是“自豪”的神情。
二、注重读背,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只有读得多,记得多,积沙成塔,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因此,我们要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笔者认为,积累语言离不开读和背,以各种形式的读背来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达到积累的目的。
1、 表演式读背,于演中积累。
⑴分角色表演式读背,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悟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
径和形式。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不仅课文的情感内容落到了实处,而且真正能够让学生用心去记。这个适合对话较多的文本。
⑵动作表演式读背,小孩子天性好动,如果能将背诵融入到玩耍之中,做到“寓背于乐”,不仅可以发扬儿童天性,还可以巩固背诵效果,激发学生背诵兴趣。
如《笋芽儿》一课,用“揉”、“伸懒腰”、“撒娇地说”、“扭动身子”、“钻”等动词语把笋芽儿成长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在朗读这课时,安排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积累语言,深化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2、借插图读背,形象性积累。
如《葡萄沟》一文,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出示相关插图,让其看图读背,当需要背诵时,脑中立刻浮现出文中插图,图文结合,相应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3、按线索读背,有条理积累。
多数文本内容是按一定顺序写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背诵。
比如《雷雨》一课,我在教学时,先理清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这条线索,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背诵下来,条理比较清楚。
又如《颐和园》是按地点转换顺序写的,我们在背诵时便可以牢牢抓住这样一条线索,使学生不易遗忘。
4、抓特点读背,找重点积累。
⑴抓文本的段式特点背诵。不少文本的段式、句式较有规律,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文本相应段式特点,着重背诵一段,然后依段背诵。
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等儿童诗。
⑵抓文本描写对象的特征背诵。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所描写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并作详细板书,这样能防止漏记且记得准确。
如《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地点的景观,学生根据景观特点背诵,不易遗忘。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不同人物的特点背诵。

三、架设阶梯,运用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就是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语文是学课文的语言,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也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1、想象拓展法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中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模仿文本语言,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永远的追求。
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最后一段教学片断:
①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你还能说出其他判断方位的方法吗?

   

(生回答:根据指南针、东边日出、西边日落、年轮疏密等)
②你能模仿课文的一个小节,把其中的一种判断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学生汇报)
2、填空补白法
我们的语文教材往往都蕴含非常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地方文本语言显得有些简略,内容却有较大的想象空时,这就是文章中的“空白点”。我们要努力寻求这些“空白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丰富语言表象,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泉水》一文中最后一段“丁冬,丁冬……”教学片断如下:
①、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些什么?
②、学生交流:
生1:泉水流到了美丽的村庄,流到了大海。
师:你能模仿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生思考片刻:泉水流过小村庄,美丽的姑娘忙着来挑水,泉水说:“挑吧,挑吧,我的水又清又甜,能够使人们消除一天的疲劳。”
生2:泉水流过田野,稻田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完了,你么能结出又大又饱满的稻子。”
……
3、操作运用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为此,在语言较为枯燥乏味的科普类文章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文本语言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如《动手做做看》,这是一个知识类小故事,其中一个片断设计如下:
①、品读文本1——5节
②、动手做做,看看和伊琳娜做的结果是否一样。
③、指名做实验,要求边做实验边介绍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盎然,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边操作边介绍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机会。
4、情境交流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让他们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语感。
如《葡萄沟》一课主要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葡萄干制作过程、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这三个部分。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活动如下:你作为葡萄沟中的一员,向大家介绍一下葡萄沟。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运用课文语言来夸夸葡萄沟。(留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汇报)
又如教学《阿德的梦》一课,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我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4—5名学生当科学家,其他小朋友当记者。以记者问,科学家答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陈述(每次提问针对一种发明)。当然,“科学家”介绍最新发明时,鼓励其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的看法,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对各种项目进行陈述时,比较到位!
在语文这方田地,让我们站稳自己的脚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语言文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文素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我的“写作教学”观    下一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桥》的教学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