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一、问题设置的原则
1. 富有启发性。知识一定要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掌握。把教材嚼烂喂学生固然不对,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碰,去摸索,似乎也不合适。前者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后者往往由于思考得不到效果而损伤学生的积极性:总想不出来也就不愿去想了。所以,课前钻研教材,设置启发性的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老师的启发下,逐步提高思辨能力,提高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阅读遇到疑问时,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贯通起来,打开思路。
2. 要有思考性。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随意提问,甚至"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就能摘到。
二、问题设置的技巧
1. 宜曲不宜直。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简单直接而显得较表面化。
   比如问《项链》的路瓦栽夫人的形象,如果直接提问"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因为课文的情节与人物描写都比较明显突出这点,学生一般不需要怎样深入思考、讨论,但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问"'灰姑娘'丢失了水晶鞋,玛蒂尔德丢失了钻石项链,相似的情节,为何有截然不同的结局?"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然要比较两人不同的性格、背景、追求,然后得出结论,思考的范围更大,更充分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曲问与直问,尽管最后的答案是相似的,但得出答案的过程是不同的,"曲问"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2. 宜精不宜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最好能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动全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答案,解决之后,反观全文能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如《项链》,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幸的,如何理解她的不幸,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很关键。我们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项链没有丢失,玛蒂尔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虽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生活个个相似,而不幸的生活各各不同。但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不同的幸福观会造就不同的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社会背景的认识。解答好这个问题,他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时代、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人的思想、追求都不可避免地要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如果我们的问题能让学生想得更多,更深,更远,相信他们能成长得更快和更稳。
3. 宜紧不宜散。问题的设计应力求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思维训练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此促使学生积极阅读与思考,在回答中加深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先设计问题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都说逼上梁山,林冲是吗?"(整体感知人物性格,在学生回答是"逼"之后,再要求他们把"逼"的过程梳理出来,这样不但分析了人物性格,也理清了情节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高太尉是迫害林冲的主谋,除了他,还有什么人参与到这场迫害林冲的阴谋中?林冲曾与他们结下仇怨吗?(理清情节之后,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主题的社会意义:当时的统治阶级只手遮天,顺他们者昌,逆他们者亡,为了生存与生活,很多人埋没了良心,唯统治者命是听,成为帮凶与走狗。)第三个问题:文中这场"风雪"是帮了林冲还是害了林冲?(让学生找出描写风雪推动情节的三处地方,同时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故事可以是意料之外,但必须是情理之中,内容分析之后需探讨写作的技巧,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完整的认识。

  总之,问题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问题设置与创新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所以我们在精心构思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语)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等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虽然质疑的结果大多以书本知识取胜(毕竟教材多取自经典,疏漏之处极少),但经过一次次的质疑争论,培养了学生读书"心到"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营造氛围。营造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若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就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即使是低水平的发问,哪怕是幼稚、荒唐的设想,都应热情地鼓励,培植他们"疑"的火花。同时在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的交流,给予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充足时间。
   2、指导方法。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定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渐进过程。刚开始学生往往不会或不习惯提问题,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了。如可让学生模仿,先按照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提出问题,模仿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还可根据语文学习特点,让学生从题目、主题、语言运用、内容的前后联系、表现手法、标点运用、某些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地方等方面质疑。
   3、落实措施。一是把质疑作为作业布置,定时检查批阅,二是随时记录,将质疑纳入语文总评成绩中,三是及时表扬提问多而好的学生,请他们介绍自己思考的过程。

   

  开展"问题教学"以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课堂讨论时,随"大流","人云亦云"的现象有了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就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已经养成了给自己的观点找依据的习惯。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加,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往往意犹未尽,常会想办法找相关资料来阅读。读和写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创新个性也总能在他们的习作中被反映出来。相信这样下去,学生必定能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成为有素养的社会公民。
 

【参考书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3.4
②张淑华主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
③L.J.布里格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作者简介:
   李晶,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3年被评为越秀区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004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激励调动·及时反馈--浅谈高考备考中面对薄弱班级的语文教学管理    下一篇:“积累-感悟”阅读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