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寸草心”与“三春晖” ——感恩教育反思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寸草心”与“三春晖”  ——感恩教育反思

                高海玲

      “儿啊,你今天吃白馍还要好菜,我跟你这么大时,逢年过节才吃顿饺子,老吃瓜干窝头。”

“你敢自好!有瓜干窝头吃。”

这父子对话是现代家庭生活的一幕。大人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要挑食,但孩子却领会反了。

     今天在城里瓜干窝头贵于白面馍馍,与三十年前正好翻了个个儿。那年头“瓜菜代”(以瓜菜代粮食),甘薯、野菜充饥是家常便饭,白面馍稀罕。由于人口多,又吃“大锅饭”,又加上生产条件落后,风调雨顺年景混个“秋饱”,一旦歉收,一年缺着半年粮。青黄不接,男劳力在家种地,妇女领着孩子外出讨饭并不稀罕。老百姓过够了这种共同贫穷的日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万物复苏的春天,驱散了左的阴霾。人们在家庭承包的土地上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家家户户吃饱饭,有余粮,钱项也宽绰了,饭桌上自然也就丰盛了。日子一长,人的胃口就腻了,特别是独生子女挑吃挑穿,不爱过简朴的生活,影响了身心健康,就产生了一些家庭社会问题。

    面对着这类现实问题,有点阅历的人爱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责备年轻一代不知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年轻人听得习惯了,不以为意,以为老生常谈。此一时,彼一时,年轻人对父、祖辈的生活经历毕竟陌生,听起来跟说书唱戏一般。很难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在这种背景下,感恩教育就似乎显得特别重要,虽然有点急功近利的味道。但回想过去。从家庭到学校、社会、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从未间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就是家喻户晓的“忆苦思甜”——借忆昔日之苦,思今日之甜。从而激励人们得感恩知足之心,奋发向上之志。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越来越不理想。原因很简单,时代不同了,人们不仅纵向比,还要横向比,不满足于比过去好,还要求比别人好。同样的瓜干窝头,过去是填饱肚子的廉价食物,今天则成了换换口味的调剂品,上了档次。别人吃得上,自己吃不上就不满足,不管比过去好了多少。

   学校是文化场所,在提供精神食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感恩教育尤为奏效。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其次,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前几年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将上世纪六十年代拍的战斗故事片重新搬上荧幕,搬进校园。使我们这群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人,闻到了硝烟的气味。观众的感觉如何呢?恐怕就不单纯了。刺激、热闹、恐惧、兴奋……我曾听父辈们谈到“文革”运动中放映的电影,如《红孩儿》、《小兵张嘎》、《地道战》等。当时他们正上初中,“风华正茂”,看了这类片子后热血喷涌,做梦都想当小英雄,学习也不安心。这就为在“文革”中的造反行动注入了兴奋剂。其中的情感,血气胜于理性,私意代替了公义,狭隘代替了宽广。还有现在很流行的电视剧《亮剑》,我觉得孩子们看后,不是心存对和平的向往,而是对战斗的喝彩。这些对孩子们的感恩的教育非常不利。

 由此可见,人的感恩意识与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而归根结底,追本溯源,在于人的信仰。即是说人的信仰达到什么层次,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不过是信仰观、价值观的体现而已。感恩,是受恩者对施恩者的感激感谢。受恩不报非君子,施恩图报真小人。忘恩负义良心有愧;为报施恩动机不纯。正确的态度是无论施恩、感恩关键是出于爱的动机,因爱施恩,因爱感恩。或沽名钓誉,或以“善人”自居,贪天之功以为己力,都是假冒伪善。勉为其难,并不情愿,这也失去了意义。唯有真情实意方为可贵。“施比受更为有福”,只有明白了这句话的真理性,才会施而不矜,受而感恩。

以此检验一下我们今天的施恩行动和感恩教育,有几分纯正的动机呢?“老得养活你小,你就得养活老的老”,这话常出于某些人之口。从小孝敬父母的人,不用担心老了儿女不孝,因他们已经作了美好的榜样。父母教养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天理良心,因鸟儿尚且懂得“反哺”,人为万物之灵,更当自觉。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不尽然。师生关系也应如此,过去说“师徒如父子”,师生之谊有如父子之情,贵在有爱。爱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如果没有爱,一切都是枉然。用爱的尺度衡量我们的一切活动,我们的家庭有多少爱?我们的学校里有多少爱?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多少爱?的确,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但是在当今社会,却有许多人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感恩之心严重缺失。

总之,施恩感恩贵在有爱。爱是生命的灵魂,永恒的真理。爱发自心灵深处,表现于外。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表达了一颗赤子之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儿女对父母的心意不能报答父母对儿女的爱于万一。何况对一切恩典慈爱的源头呢。让我们一起行动,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长,幸福快乐就时刻陪伴在你我身边.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网络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小学作文教法探究——情感场教学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