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谭文淼

    [内容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试行教学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的一系列科学化的操作过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迁移能力和比较鉴赏能力,有利于灵活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  语文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试行教学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的一系列科学化的操作过程。它追求教学的科学性,需要相应教与学理论及有关学科知识的指导;它又追求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需要对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它既具有设计科学的一般性质,又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课题研究中,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对在《新课标》下优化语文教学设计非常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迁移能力和比较鉴赏能力,有利于灵活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迁移能力和比较鉴赏能力

    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有效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里尔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生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如我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就设计了如下问题: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联想争相发挥,见仁见智,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人”意识。

2.能否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幻化成一幅画或一组镜头?

学生通过想象,很快就将书面文字变成画面或镜头进行了表述。然后我用多媒体将课前制作的影视镜头(蓝天,明月。巍巍群山。群山中江如白练蜿蜒。江边,诗人朝江兀立,望着江水出神。江水滔滔,后浪推前浪,气势磅礴。历史上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孔子、屈原、司马迁、汉武帝、曹操、诸霭亮、周瑜、唐太宗等依次随波浪高低出现并渐渐消失。)播放出来,让学生同自己想象的画面或镜头比较优劣。结果,大多数学生非常兴奋,因为他们想象的画面或镜头与老师的设计大同小异。

    3.这三句是写水名句,你还知道哪些写水名句?

    此问一出,学生脑子里储存的有关名句一下子就调了出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论语·子罕》)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这些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获知:这些名句,都气象开阔,显得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憾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巧妙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二、有利于灵活地实现资源的共享

    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学生在鉴赏时切入的角度不同,因而获得的学习资源也就各异。故教师应充分考虑灵活地修改既定的教学方案,让全体学生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荷花淀》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该文的语言美进行探究。有个学生展示了他通过网络获得的“夫妻话别”一场中的一段改写了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于是,我在对该生课外自主学习进行了充分肯定之后,通过投影让学生共享这一资源,并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改写后的对话片断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性格?与课文里水生嫂的性格有何异同?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认为改写后的水生嫂同课文中的水生嫂有一个共同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不同之处是改写后的水生女人像火,改写前的水生女人则像水。前者性格泼辣、直爽;后者温柔、缠绵、含蓄。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认为,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只有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究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进化和提高;只有使学习主体通过“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社会历史活动,去占有“独特形态的活动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从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优化的教学设计强调利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详尽规划和设计,以期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适合于自己有效学习的学习资源,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当我教《孔雀东南飞》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了一堂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课: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兰芝起初为何没答应嫁给太守儿子?为何后来又嫁?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兰芝应不应该死?悲剧根源何在?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观点上校园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现力。结果在上第三节课时,学生非常活跃,对上述问题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形成了这样几种看法:

    1.婆婆逼归。焦母是一个非常蛮横无理的女人,封建家长制决定了她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她的话是不可更改的,她的意志也是不可动摇的。而兰芝却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和坚强性格的女子,因此婆媳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兰芝被遣也是不可避免的。

    2.无爱而自请遣归。从人性的角度讲,从被遣过程中看,提出“遣事”的不是婆婆而是兰芝自己。兰芝为何自请遣归?从作品中不难发现,她与焦仲卿是没有感情可言的。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焦刘二人也不例外。而婚后生活又怎样呢?兰芝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可见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觉很不好。焦仲卿是一个小官吏,由于经常不在家,所以兰芝抱怨“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抱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抱怨婆婆对她很苛薄、抱怨“君家妇难为”,对丈夫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要求,明确地表达了她对婚姻生活的失望,表现出她对焦仲卿没有什么感情,否则她会包容这一切的不满。

    3.无后遭遣。《仪礼·丧服》中有“出妻”之说,旧时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做丈夫的可根据其中任何一条,命妻子离去。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问题就很清楚了。“共事二三年”,“贱妻留空房”,兰芝是中了“出妻”的首条,犯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出说的理由是“焦家不能断香火”。因为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典《汉婚律》中有“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之条款,兰芝作为庐江府小吏之妻,显然够不上这个条件。所以,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

    4.焦母有“恋子情结”。焦母长期寡居,心灵缺乏爱情滋润,且焦母与儿子相依为命,把自己的感情专注于儿子焦仲卿一人身上。儿子结婚后,与爱妻兰芝感情甚笃。看到儿媳和美的爱情生活,焦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迁怒兰芝,痛恨兰芝,故必撵走而后快。于是对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多才多艺、勤劳贤慧的媳妇百般挑剔,这也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

    对“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如下观点:

    1.兰芝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贞操观念——“好女不更二夫”的影响。她决心以殉情来向封建专制家长抗议,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以维护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凛不可犯的尊严。

    2.为爱而献身。让兰芝最后选择殉情的原因是她在即将再嫁前夕与焦仲卿的会面。当焦仲卿对着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时,道出了“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独”字表达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是那么强烈专注而执著忘我。这种真爱震撼了她,感染了她,激起了她要与他同赴黄泉的决心,最终下定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盟誓。

      

    3.坚强的个性,以死来抗争。

    由于学生能自圆其说,故无论持哪种观点,我都给予中肯的评价,因而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感。  

    四、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收到省时高效、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我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别能力。为了能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别里科夫的系列漫画和影像资料,然后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问题,先从中间入手,然后向两边渗透。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既突兀又新鲜的富有刺激性的问题: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能不能谈恋爱?

此问一出,学生讨论很是热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能够也应该谈恋爱。因为别里科夫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从人本意义的角度来看,别里科夫也有追求异性的权利;且别里科夫的生活并不顺心,他虽然以“辖制全城十至十五年”使人们“战战兢兢”为快,但他的快慰是以反对一切新思想、新事物,从而使他的言行与周围乃至全社会格格不入为代价的,这对他来说是孤独和苦恼的事,因而他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同路女子和他结为终身伴侣,为他分担一些烦恼;再从人的生命的本质来看,别里科夫谈恋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难道别里科夫不希望有一个后代继承他的衣钵,从而使他的生命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得以延续?

    那么别里科夫差一点到手的“天鹅肉”又为什么飞走了呢?有人说是因柯瓦连科的反对,有人说是因一幅“促狭鬼”的漫画,你怎么认为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从中间一下子跳到了第一部分。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是别里科夫套子式的思想和言行造成的。因为别里科夫具有这种套子式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当看到“促狭鬼”的那幅漫画时,他就“脸色发青”、“嘴唇发抖”,并立即声明他和华连卡没那回事;当看到华连卡姐弟俩骑自行车迎面而来时,他就脸色发白,觉得逆情悖理,有失体统;当听人说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经常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时,他就忍不住去教训他;当发现柯瓦连科并不买他的账时,他便气急败坏地警告柯瓦连科要对他及其上司放尊重点,还威胁要向其上司汇报。这种套子式的言行理所当然地要遭到具有“谢德林思想”的华连卡姐弟俩的唾弃。这就是说,新旧思想的冲突是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必然原因。

    一个是老气横秋的腐男,一个是充满活力、富有新思想和青春气息的靓女,他们能结合在一起吗?试想他们结合在一起结局会怎样?

    有的学生设想别里科夫像辖制全城一样,不准华连卡读书写信交友参加舞会;有的设想华连卡变成了别里科夫第二;有的设想华连卡婚后不习惯极不自由的生活,终于在不久之后便离开了别里科夫;有的设想华连卡冲破别里科夫的束缚寻找到了新的生活和工作。总之一句话,别里科夫的恋爱终究要失败。

    后来,提出结束这种恋爱关系的是别里科夫自己!那么别里科夫是一时冲动呢,还是深思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深思熟虑。因为,别里科夫具有套子式的思想,他不仅拿它套自己,也拿它套别人,他自觉地遵守沙皇专制制度的清规戒律,同时也希望他所爱的人也要遵守。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对待“促狭鬼”的那幅漫画时,别里科夫气得嘴唇发抖,而华连卡却无动于衷地在大街上骑自行车,是那样“快活,兴高采烈”,这真令别里科夫懊恼。由此,害怕、厌恶之感油然而生,他深深觉得这个差点与他结婚的女子并非他的同路人。若继续和华连卡好下去,无疑就是默认了别人的讽刺,也就是默认了新的思想意识对他的挑战,从而也就意味着他要做自己阶级的逆子贰臣。这,别里科夫当然不干。

    且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一开始就遭到了华连卡弟弟的反对。别里科夫不能不想,对付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华小姐尚且力不从心,将来结婚后岂不是要两条战线上作战吗?万一“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怎么向他的“上司”交待呢?所以别里科夫觉得与其将来老鼠掉进风箱里一一两头受气,不如现在就忍痛“割爱”。

    再者,别里科夫是自视很高的人,他并不在乎自己与华连卡的婚姻成功与否。他既然能“辖制全城十至十五年”,使全城人“战战兢兢”,连校长及校长太太也不敢马虎,还愁找不到一个漂亮的“华连卡”?反过来说,就算失去了华连卡便意味着一辈子单身,但是为了他所从事的事业,终身不娶又算得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情节呢?

    这一问又将分析从前两部分转入第三部分,从而使全文的情节内容连成一个整体,作者的创作倾向也豁然开朗:

    创设这一情节的目的在于讽刺嘲弄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最好断子绝孙,否则,老别里科夫倒下去,新别里科夫又将钻出来,形成一个前仆后继式的连锁反应,新生事物还怎么发展?社会还怎么进步?

    这一教学设计只用了一课时就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现了活灵活现的别里科夫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紧扣文本很快就把握了教者的教学意图,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别能力,并张扬了创新个性。

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教师的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而且更多样化的素材,让学生凭借多种渠道对文本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语文教学通讯》  全国中语会会刊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扬起语文课多维灵动风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