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钟启泉教授作过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便的程式。设定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是的,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多样的,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呈现精彩。但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动态生存”的态度往往出现两种极端——

    一是漠视、扼杀“生成”,使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如某教师教《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种:一是瓶子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有一位学生却持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对此,教师只是付之一笑。当这位学生再一次提出来时,教师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并把欲辩又止、不肯坐下的学生按在座位上……

二是过分强调“生成”,使教师主导作用丧失。如某教师教《草船借箭》,在揭题并朗读课文后,教师问: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于是,学生一个个问,教师再请别的学生一个个地来解答。学生提了很多问题,东一个,西一个,五花八门。就这样一直到下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多少启发和引导,连学生的差错也没有指出来,只是站在讲台旁一个个地点名:张三,你来说,李四,你来回答。整节课,随意而无序。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生成,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要求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做到八字方针:尊重、创设、引导、拓展。

 一、尊重“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生本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极富生命活力又具不同个性,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即使是再多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尊重并珍视这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

如有位教师教《小马过河》,在学习了小马第一次过河的情景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文中的小马怎样?你想对小马说什么呢?许多同学都认为小马不爱动脑筋,不敢尝试是不好的,不对的。但有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认为小马做得对。在不知道水深浅的情况下,它能请教别人,这很好!还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拿生命开玩笑。”这是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说得多好。这位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来讨论,那小马应该怎样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想出了不少教师出乎意料的好点子。

二、创设“生成”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以自己预设的教案为本位,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沉闷乏味。如果教师在预设时框架大些,线条粗些,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足思考、活动的空间,学生才能摆脱层层束缚,激活思维,张扬个性,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生成。

如一位教师教《田忌赛马》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问:你们打算用什么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呢?学生纷纷提出各自的学习方式;当体育比赛解说员、当军事家摆对阵图、演课本剧等,个个神采奕奕,个性飞扬。汇报学习成果时,更是精彩纷呈,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引导“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文本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偏颇、缺陷、乃至失误。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顺着学生思路走,不敢评价、不敢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语文学习产生误导。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化。

如《狐狸和乌鸦》一文,原义是揭示狐狸的狡猾本性,以及乌鸦喜欢听好话致使上了狐狸的当。分析完课文后,老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真聪明!”又有学生说:“狐狸真聪明,能想出办法骗到乌鸦嘴上的肉。”教师又对他作了“见解独特”的夸奖。对学生错误的“生成”,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表扬,而应巧妙引导,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拓展“生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资源即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地说,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

如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一年级快乐识字的实践与再研究    下一篇:《秋天的画》教学赏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