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实施讨论法的基本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实施讨论法的基本策略

             

海口市教育局教研室

关心凤

 

目前运用讨论法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许多弊端,“过场讨论”、“精英讨论”、“低效讨论”、“盲目讨论”、“无备讨论”、“定式讨论”、“生冷讨论”等低效讨论仍充斥我们的课堂。究竟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采用以下七个基本策略,可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讨论法。

一、讨论的组织策略

(一)实施要求

1、目的明确 。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讨论之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2、准备充分。讨论前老师和学生都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讨论的话题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凡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都要收集整理,以备不时之需。学生讨论前要潜心阅读,进行充分的自我探究。

3、时机恰当。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这样几个时机讨论比较恰当: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

4、形式多样。可以选择分组讨论、同桌讨论、师生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

5、范围广阔。讨论的范围应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讨论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讨论课外的知识;学生可以讨论宏观的东西,也可以讨论微观的东西。

6、时间充足。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一定要充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一般的讨论如识记性讨论、归纳性讨论至少要给学生5—8分钟的讨论时间,有些讨论如发散性讨论、探究性讨论、辩论性讨论、扩展性讨论至少要给学生10—15分钟的讨论时间,否则就不一定能实现有效的讨论。

7、点拨适时。在讨论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惑,教师要注意正确导向。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交给教师一人扛,教师的点拨指导要适时恰当。教师应在大多数学生通过讨论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点拨,应在关键处点拨。点拨时也不能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也不能简单地进行肯定与否定,而是应该通过寥寥数语点燃学生新一轮讨论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在讨论中不断进取。

教师的点拨要使学生的思维上“路”,讨论上“题”。教师要有效调控讨论过程,防止冷场或跑题。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等闲视之”或“坐以待命”,要深入到每一个小组,倾听学生的呼声: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采用“旁敲侧击法”,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拨动思考的齿轮;当学生讨论“离题”或“钻牛角尖”时,教师要及时“拨乱反正”,“抓干带枝”;当学生众说纷纭时,教师要集思广益,作提纲挈领式的开导,切不可当法庭上的“法官”或赛场上的“裁判”。              

8、总结及时。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予以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不能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是非评价,而应重在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评析。教师总结时应把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辨析,得出结论。教师的总结应画龙点睛,肯定正确观点,澄清模糊认识。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解的答案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

(二)构建小组

1、确定小组人数。小学高年级一般以4人为宜,一般不超过6人。

2、精心分布学生。一是考虑学生成绩因素,注意好、中、差搭配;二是考虑性别因素,注意每组男女生人数基本相同;三是考虑性格因素,让冲动外向型和沉思内向型的学生交叉搭配。

3、巧妙分配角色。如果是6人小组,则1人担任主持人、1人担任记录员、1人担任汇报员,1人担任自由发言人、1人担任观察员、1人担任控时员。如果是4人或5人小组,就考虑减掉将自由发言人和观察员合为1人,将记录员和汇报员合为1人。学生的角色每天轮换一次,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也可以让学生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好奇心,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实效。

4、有效培训学生。讨论小组里每个角色主要承担什么任务,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先让学生每人站起来大声说:“今天我是小小     ” ;再由教师提一个问题,给学生5分钟讨论时间;然后请汇报员汇报,自由发言人补充;最后由教师评点。

5、恰当摆放座位。座位摆放要根据讨论的形式、内容、人数确定。如果是同桌讨论,就可以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如果是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小“∪”形;如果是全班讨论可以采用大“∪”形,也可以采用鱼缸形,还可以采用方阵形。

实际上,构建讨论小组,只是讨论起步阶段规范学生讨论行为的一个基本做法。当学生讨论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学生就可以自己选择讨论伙伴,不用再固定讨论小组了。

二、引导策略

(一)讨论什么?

这是教师首先要引导的。学生讨论的应该是大家都觉得困惑、都感兴趣的地方,或者是课文的重难点。高年级的阅读课可以重点围绕优美词句的品评、有一定内涵词句的领会、课文基本表达方式的揣摩等方面进行讨论。

(二)怎样讨论?

这也是教师需要引导的。有的同学擅长朗读、有的同学擅长想象,有的同学擅长提问,有的同学擅长抓关键词进行品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

(三)和谁讨论?

如何选择学习伙伴这也是教师需要引导的。有些时候,当我们让学生自愿结组讨论时,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学习伙伴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讨论的伙伴。

在讨论中,教师的引导应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多用建议式、切磋型,少用硬性规定和强迫指令,要让学生深切感受“细雨润无声”的人文关怀。

三、点拨策略

(一)紧扣讨论主题法。

学生讨论时,习惯于将讨论引到无关的内容上去。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到各个小组进行巡视,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跑题现象立即制止,并恰当运用简短提示语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讨论的内容上来。

(二)理清学生思路法。

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难以将他们自己的思想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可以采用追问法帮助他们,使讨论进行得更为顺畅。

(三)小结学生讨论法。

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参加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一个要点或几个要点后,让学生停下来,教师作一下简短的评论,将各个组讨论中的亮点集中呈现给全班。 在这之后,再继续讨论。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启发,二是可以激起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促使讨论进入高潮。

(四)扩展学生思路法。

小学生在讨论时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对所讨论的问题常常企望很快做出回答,不作过多的分析和思考,也不习惯考虑作多种解释。因此在讨论中他们一旦认定某一思路后,会匆匆做出不成熟的结论,讨论就草草收场,不能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辩,使讨论进入“白热化”的状态。我们作为讨论的首席,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当“二传手”,将讨论中生成的各种问题不断地抛给各个小组,运用“踢皮球”法,诱导学生扩展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

(五)认可宽容学生法。

讨论时学生难免说错话,对待这种情况,我们要尽可能地鼓励、认可,对学生所犯的知识性错误,更要温和地对待,要给学生以最大的宽容。当然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使用正确的知识,可以诱导学生相互提醒,由学生给予纠正,如确需教师进行纠正时,教师也应尽各种努力,来确保不让学生感到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最好采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沟通。

(六)引发后续学习法。

尽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也要确保学生的表述建立在可靠的知识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表述寻找有力的证据,引发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并告诉学生到哪里可以找到需要的资料。这不仅可以对下一次的讨论埋下伏笔,又引发了学生的后续学习。

四、交流策略

(一)交流模式

1、议论。一般用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花过多时间,主要是在同桌之间进行。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参与面广,单位时间效率高;主要缺点是全体学生之间全方位交流不够。

2、争论。一般用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一模式最好在议论的基础上进行。即先把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先让同桌进行充分的议论,再来进行小组间、全班间的争论。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内驱力强;缺点是比较费时。

3、辩论。一般用于讨论两难问题。这一模式一般要在议论和争论的基础上进行。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缺点是讨论前准备工作多,时间上不太灵活,不能随时进行,也比较费时。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讨论中师生必备的品质。训练学生的倾听技能主要采用下列策略:

1、传话游戏。这是倾听训练前的一个热身运动。按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先请每个组派1人上台,每人抽一张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写有一句话的纸条,迅速看上一遍,教师收回纸条;接着,回到各自的组悄悄地告诉第1个人,第1个人又悄悄地告诉第2个人,以此类推,直到最后1人;然后,请最后1个人上台大声说出他或她听到的。这一个活动主要是告诉学生倾听很重要,要学会倾听。

2、成对倾听。把学生成对编排,或学生自由结对,进行大量的倾听练习(倾听练习的材料要事先准备)。每个人轮流充当发言人和倾听者。要求倾听者用身体语言、目光接触、点头示意、转述附和发言人的话来传递倾听的感受。

3、听出主题。这主要是由教师准备相关的教材、电影或图画,先让学生“听”或“看”,再自由结组互相说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还可以加进一些自己的理解。

4、专门倾听。轮流让每个组有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当专门的倾听者。专门的倾听者主要任务是听出发言人主要讲的是什么,对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都作下笔记,能向参与者提1—2个问题。

(三)学会回应

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还要学会回应。对别人提出的想法或者建议,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大胆表达。在回应中教师要先学会做一个沉默者,把更多回应的机会留给学生。我们主要用以下策略来训练学生的回应技能。

1、回应游戏。这也是回应活动前的一个热身活动。一般是由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进行动作回应。

2、补充回应。主要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陈述。

3、肯定回应。主要让学生对别人的回答进行肯定性的陈述。比如说:我认为某某同学的发言使我清楚了一个什么问题,或我赞成某某同学的观点,等等。

4、提问回应。就同学的发言提出一个或几个新的问题进行回应。

5、建议回应。就同学的发言提出个人的建议。比如,我建议某某同学把第几段多读几遍,你就会明白的。

6、归纳回应。对同学的发言进行简单的概括。

五、激励策略

(一)言语激励策略

一要具体。一般不说你们讨论得很好,或者很热烈等等,而是表扬学生讨论的行为或讨论的内容,比如:你的发言使同学们大受启发,或你的发言是对某某和某某同学发言的综合,让我感到惊奇,它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二要及时。在学生最需要鼓励时,激励性的话就会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引发学生向下一个讨论高潮进军。三要灵活。激励有时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有时是要面向讨论小组;有时是针对学生个人;有时又要各种形式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因具体的情形而定。

(二)非言语激励策略

可以进行评选最佳讨论小组,最佳发言人等形式进行激励;也可以进行竞赛式讨论,比如规定讨论的时间,看哪一组最先讨论好;更多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身体语言、眼神、微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无声的鼓励。

六、评价策略

(一)自评

主要对参与程度、讨论态度、讨论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可用这样的话评价自己:“今天的讨论,我认为自己能积极提出问题,并和同学一起认真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觉得自己了不起!”也可以这样说:“我今天讨论提出了一个很有争论价值的问题,我会思考了!”有时也这样评价:“×××,要加油啊!”或者这样说:“今天怎么了?讨论总是走神,以后可要注意哦!”

(二)互评

主要是同学之间对讨论的态度、发言的质量、倾听回应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这样说:“我觉得×××同学在讨论时很认真,发言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这样说:“我认为×××同学今天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让我们小组的同学很受启发。”……

对学生的建议性评价可以这样说:“我觉得×××同学在今天的讨论中不够活跃,建议你以后讨论时振奋精神。”或者说:“我提醒×××同学讨论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三)师评

教师评价时要注重全面性评价与侧重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讨论环境,不能一棍子打死。即使是存在的问题,评价时也应以商量的口吻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让学生觉得容易接受,而不能让学生对讨论产生畏难、厌倦、恐惧心理。激励性评价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全班(或××小组)同学讨论时都特别认真,老师很感动!”或者说:“今天全班(或××小组)同学讨论时,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为你们的积极思考感到骄傲!”建议性评价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全班(或××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时,如果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一定能回应得更有水平!”或者说:“××小组,老师给你们提一个建议好不好?”……

七、讨论的反思策略

讨论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两个层面的反思:一是学生的反思;二是教师的反思。

(一)学生如何反思——记讨论日记

每经历一次讨论后,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写点什么,表达他或她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感受。我们发现记讨论日记是一种好办法。

学生通过记讨论日记反思自己的讨论行为,主要记在讨论中今天我是什么角色,讨论了什么内容?我喜欢今天讨论的理由或者讨厌今天讨论的原因,以及对明天讨论的建议。

通过阅读学生的讨论日记,我们可以更便捷、更迅速地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有的同学在日记里建议讨论时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地、专心地和别人讨论。我们就觉察肯定有同学在小组讨论时不好好讨论,甚至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我们在下一次讨论时就会特别关注每个同学的表现。

(二)教师如何反思调整——记反思日记

学生的反思只能反映单方面的内容,还不能看到全貌。为了让讨论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也要记反思日记。

教师的反思日记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今日亮点、一部分是今日疑点,重在疑点部分。疑点又分9个方面:学生讨论前的准备情况;学生讨论的时机把握;学生讨论的充分程度;教师点拨的次数与效果;教师评价的次数与效果;学生讨论的参与面;哪一组讨论效果好,原因是什么;哪一组讨论效果差,原因是什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等。

教师通过记反思日记,一是不断积累资料,二是可以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行为,使讨论法用得更有实效。

 

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上述策略,讨论法的弊端一定可以减少,而其优势也一定能彰显到令人比较满意的程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语文“四结合”实验与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机结合    下一篇: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