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试图从生本 、“模糊”、“信息”、探究等层面谈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能力  生本 、“模糊”、“信息”、探究

    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投资大,收益小”这种情况,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生本为中心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实际教学我们常常会“泯灭”这种实践,窒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主要是“师本中心”作祟,“认为教师和学生活动有同步的一致性,认为学生的学是可以分解为线性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有机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认为人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倡导“人本主义”的师生观,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因此,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介入”,让学生充分地淋漓尽致地融入个人的情感、生活体验、价值观念以及知识结构。例如《我与地坛》是一篇情感丰富细腻的散文。学生应该能读懂这篇课文。但是这个“懂”也只是建立在比较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挚爱这种情感的层面,可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从应试的角度来阅读讲授该文,无非就是“放血、剥皮、拆骨、离肉” 而已,最后顶多就是如庖丁解牛般的“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再编几道和该文有关的习题也就万事大吉了,但这样做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没了,更别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并没有让学生“隔岸观火”,而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本体,让他们“主动介入”,让他们谈谈家庭、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感情,我也没有充当听众角色,我也动情地谈到我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姐妹的往事,以及作为人子不能承欢膝下,尽孝跟前的内疚与伤感,动情处,剃泪涟连,学生也在动情的讲述中与史铁生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近代朱自清的“以己意己志去推作者之志”,都是说的这种积极的参与。

二、以“模糊”为导向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体验,最具有个性特征,由于个体不同,人生观、价值观、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差异,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就不完全相同。可是,语文教学有一个误区,我们总喜欢做精做细,我们“上下求索”标准答案,而且用一整套考试制度制约学生相信并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这种单一知识、单一观念的灌输,实际上是对学生精神上的阉割。

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也表明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特性”,根据“模糊理论”我们不难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个体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它在历时性轴(结构轴)上的“自由”和在共时性轴(意义轴)上的“多元”,构成了作品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要鼓励学生的“异口不同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就不必非得“达成共识”,不妨让学生在“模糊”中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阅读的创造能力。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不管是我过去做学生还是现在做老师,引导的倾向都是批评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而造成玛蒂尔德的悲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这个作品的结尾就是一个模糊的充满了“未定性”的召唤结构,它所包含的主题意义其实是多义的。玛蒂尔德的“一夜风流,十年代价”固然是虚荣心惹得祸,可是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玛蒂尔德不出卖色相,还能固守清贫,用十年的辛劳来偿还那条丢失的项链的债,在虚荣的背后,我们也读到了诚朴、坚强和不屈,小说最后的真相,不仅是讽刺,更重要的是震撼的“留白”,让读者有了极其丰富的“二度创作”空间,更好的解读玛蒂尔德这个“双面伊人”。玛蒂尔德性格的复杂性决定了解读的多元化,因此,我们不要把文本的意义当成是先天的、确定的、永恒的结论“代代相传”,否则会造成学生头脑的僵化,丧失思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以“信息”为途径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盛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从文章结构入手肢解范文,以获取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或者从“读写结合”入手,使课文沦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其实,现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获取新知识,这要通过“信息性阅读”才能够完成。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的首要功能是获取信息,教会学生进行“信息性阅读”,培养学生准确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们传统的教学思路,无非就是“作者——背景——解题——整体感知——局部分析(包括重点字、词、句)——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等。但是,当我们把文本的阅读目的从“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变成“获取信息”的角度,那么,一切都会“旧貌换新颜”。假如我们从如下这些角度切入:(1)林黛玉见贾母的情状(2)林黛玉见王熙凤的情状(3)林黛玉见贾宝玉的情状(4)林黛玉见其他人(丫鬟、姑娘、夫人等)的情状,那么我们就必须从文中收集有关林黛玉与这“一干人马”见面的“信息”,包括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我们的阅读目的就是获取“刻画人物”的新知识;假如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切入:(1)林黛玉看到的“帝京”与苏州自家有何不同?(2)林黛玉看到的荣宁二府与苏州自家有何不同?(3)林黛玉看到的荣宁二府的人物与苏州自家有何不同?我们就要从文本收集有关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人、物、景等“信息”,找出“不同”之处,揭示“不同”的根源,我们的阅读目的就是获取关于“文章主题”的新知识。所以,即使是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一样。

四、以探究为重点

   探究性思维方法的学习能力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布鲁纳(美国)主张“发现”,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的学习”,但是“探究”并不等同于“问题”,说实话,阅读教学是需要“问”,但是 “好不好”“对不对” 这种没有探讨意义、没有思维价值的“圈养”式的“疑问”,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头快乐的猪”,而无法成为“一枝会思维的芦苇”。阅读教学中应把探究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调动情感思维,发挥想象思维,开启理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发现、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应性,问题的确定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例如《阿Q正传》一文,学生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的“信息点” ,而且不同的学生发现的疑惑点、难点不一,“问题”也就千姿百态,从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可以引发多个不同的探究点,面对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民主择优确立探究的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问题。譬如探讨阿Q的人物形象,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下二三十个,我将这些问题进行提炼、集中,然后设计了四个问题①阿Q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②阿Q性格中有哪些传统文化造成的弱点?③阿Q性格有哪些矛盾?④你怎么看待“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因为塑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人物,有许多人研究过,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这正是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性表现,也是最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四个问题提出之后,开展讨论。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短时间内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并适时点拨参与探究。从而激活思维的火花,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提炼式”的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 “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快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刘永康主编)

2、《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返朴归真”,注重“生成”    下一篇:原生态教学“三拒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