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融入大语文观 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融入大语文观  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小学    刘新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个方面的基本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其中之一。教学实践中,怎样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空间?      一、课内外有机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不应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开放的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语文生活紧密联系。      1、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能让学生提前接触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为即将开展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准备,预习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促进自学能力提高,依托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通过搜集与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文献资料,使学生真实体验,积极实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收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相关图片;圆中珍藏的有关资料和图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一过程既是为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增加语文学习的厚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是在实践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当然,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课前预习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历史题材类文章的预习以历史背景资料收集为主,如《詹天佑》、《圆明园的毁灭》……;写景类文章,以图片、人文资料收集为主,如《五彩池》、《熙和园》……;科学小品文类的,以相关科学知识的介绍资料收集为主,甚至可以自主展开小实验来进行预习,如《蝙蝠和雷达》、《鲸》……;至于可读性较强的故事童话类文章的预习,则让学生尽情读故事,品尝经典情节带来的乐趣,如《卖火紫的小女孩》……预习的过程不再是生硬的读文章,提前学习文章,而是给学生更为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其在兴趣盎然的自主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让课堂的前半段成为课前预习的有效延伸。      学生课外预习的兴趣度必须依靠课堂来调节;学生课外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来与大家分享;学生预习中,成功的愉悦情绪必须依托课堂来及时渲泄。只有过样,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持续。因此,每次接触新的阅读材料之前,有必要在课堂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小组交换并交流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有代表性地选取部分学生向全班推介资料,讲述收集过程中的趣闻逸事,讲解由此获取的知识……在交流过程中,伴以师生、生生之间的鼓励和评价,有效调控学生的课外预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3、拓展课堂,延伸学习空间。      课后的拓展性训练,是学生们巩固并运用课堂知识、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的广博创造必要的条件。如何设计课后拓展内容?可依据课堂学习内容而定,如:学习《捞铁牛》、《回声》这一类课文,可以设计科学小实验作为拓展内容;学习《五彩池》、《海底世界》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让其发挥想象能力作画……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一类的课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相关调查,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当然课后拓展性学习,更多的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向学生推荐文化名人的名著名篇,以及相关的经典读本,把我们的语文学习向课外读写开放。以扩大阅读,增加积累。中外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是沧海一粟,要学好语文,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广泛涉猎、大量吸收,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只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符合学生年龄及兴趣特点的文章、篇目,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以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开始,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提高其阅读和学习能力。      二、走出固有模式的桎梏。      课堂教学要经历备课及必要的课前准备的过程,教师们在长久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这一方面是形成个人独特教学风格的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又是束缚教师进行课堂创新的无形枷锁。课堂教学是动态生存的过程,预设的固有模式考虑得再细致,也必然存在许多方面与实际教学情况相抵触、相脱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学生而变,依课堂而动。      1、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探究。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的领悟和思考能力,担心学生弄不懂,总是试图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多传授。没有给出充分的时空,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致使学生片面接受不经思考的知识,容易掌握也容易忘记,而且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创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不把提问当作一种形式,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静静阅读,独立思考,尽情发挥其思维的个性。而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之下,打破思维定势对思维的局限,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鼓励学生依靠阅读和独立的思维、探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对有矛盾和有争议的问题更是倍加呵护,因为这是课堂生成的基点。      2、让平等、互动、合作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没有沟通和交往,就没有教学。互动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互助、互动、互联、互促过程中,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对语文课程知识进行价值选择、理解和构架的过程;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教学预设(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启发、诱导;对合作的定位,也是以生生合作为主要构架。师生交流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互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一平行”的成员型互动,反映在课堂上的典型特征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式的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为了师生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合作,我们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间互动的双向性和交互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互动,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师生、生生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其次,作为教师须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丰富的互动情境。生生间的合作互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架。实际操作过程中,课堂环境、课堂时间以及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自制力等都是制约合作互动学习模式高效运转的不利因素。教学中,应尽可能站在实践运用的角度,极力建立起小组竞争,合作的方法;建立常态而又明确的小组学习,小组分工框架,加强教师的引导以及调控功能,促使生生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低耗、高效。      三、关注和研究学生。      课堂教学模式的预设,更多考虑的是课堂流程的操作方式,学生是一个个鲜活而又富于个性的生命个体。而我们的教学预设都是基于教师的主观认知。缺乏积极主动第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发展空间等具体问题的全面恒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存在较大差异,而教学模式也应因学生在特定时空中的思想、情感、认知状况进行调整,只有在充分关注和研究学生基础之上制订出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具备应用价值和前景。      1、研究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    “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不单有认识因素的参与,还有情感、兴趣、意愿等因素的参与,而且有时后者对认知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新的教学观强调在师生互动、对话和交往基础上的合作教学。主张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因此,教师必须以一种理解和信赖的态度,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在教师营造的融洽氛围之中,师生、生生的心与心不断碰撞,爱与爱得到交流,情与情得以融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这种理解与爱的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和心灵处于自由状态,他们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表达自己的切实感受。才能实现平等对话,人文合一。      2、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智力发展状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低年龄段学生思考问题一般从形象入手,小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主要是受兴趣的驱动,但兴趣缺乏持久性,转移较快。由于学生之间还存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需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受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要保持一份宽容和忍耐,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依托已有经验,但不囿于已有经验。处于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的教师,视野不再只是框定在课堂,注意的神经不再只是高度集中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加强对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其未来发展需要的研究,把我们的教学置于更加广阔的语文生活环境,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学生互动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    李德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姚本先主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以疑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品词嚼句 感悟真情——《荔枝》一课教后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