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回归语文本色 提高古诗课堂教学实效——《所见》课堂教学评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回归语文本色  提高古诗课堂教学实效

­——《所见》课堂教学评析黄梅县青年教师团队成员、县实验小学  卢向党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首诗写的是小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校青年教师吴飞在全县古诗教学研讨会上主讲的《所见》这首诗,以读为主线,以领悟诗趣和语言积累为双翼,突现了语文教学本色,提高了古诗课堂教学实效。      一、定准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有效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离我们年代较远的古典诗歌,很难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领会那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动人的诗情画意。吴飞老师深刻领会到了《新的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古诗教学目标: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她结合低年级的学生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将《所见》的教学目标定为鼓励学生自主诵读、体会、感悟;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教学难点放是设境体验感悟诗意。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方式,如: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自由朗读古诗,准确、流利读好古诗——再读古诗,读出诗味——朗读积累,熟读成诵。让“读”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课堂教学,在每一次有目的的读后,使每一次读有效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对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产生了喜爱之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二、关注学生主体,培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真正的参与者、学习者并展示才华的人,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吴老师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如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这首诗好好读一读,把你不会读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肯定学生圈出了生字,并强调多读几遍。)生:自由借助拼音读古诗,圈出了生字。师: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手里拿的就是藏在这首古诗中的生字宝宝们,谁来读读看。      生:认读带注音的生字。      师:戴了帽子的生字宝宝大家都读得很正确,可要是摘掉了帽子你们还认得它们吗?请大家把书翻到61面,同桌同学互相把横线上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宝宝们点认几遍,你点我认,我点你认,读错了,你这个小老师要帮忙纠正一下。不会读的可以翻到前面去看一看拼音,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生:同桌同学互相点认生字。      师:都会认了吗?下面摘掉帽子的生字宝宝们要和大家开火车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小火车,开呀开,一开开到这里来。      生:全班同学开火车认读生字。      师:真不错,同学们火车开得又快有稳!生字宝宝们回到古诗中你们还会读吗?请同学再自由朗读古诗,比一比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生:自由朗读古诗。      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吴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初读活动中,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培养了阅读能力和习惯,在快乐的学习中走进了古诗。      三、诵读领悟诗趣,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吴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中,积累语言。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感悟诗趣。在初读古诗时,吴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又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齐读。为了激发读的兴趣,又建议举行小组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2、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诵读、想象,品悟诗趣。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时,借助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互动交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诗意,从而积淀语感。      如片段二:      师: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啊!小树林里,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蝴蝶儿在飞,多美啊!多快乐啊!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在密密的树林里回荡。(老师边说边放课件,歌声突然停止)      师:嘘---小牧童刚刚还兴致勃勃地唱歌,怎么突然闭上嘴巴不唱了呢?

   

      生:他想捉蝉。      师:古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牧童是想捉蝉?      生:读,师板书“捕鸣蝉”。      师: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三、四句古诗。)      师:谁来学着读一读?      生:学生读,师生共同评价。      师:声音再小些,要不会把蝉吓跑的。谁再来读。      师:读得真好!你想让小牧童捉到蝉吗?那你也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三、四句。      3、让学生背诵积累,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宋代的朱熹曾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吴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适时、科学、合理的选择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品悟诗趣的基础上背诵,并鼓励学生“你们背得真有诗味”、“你可真像一位小诗人”、“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诗人”……所以书声琅琅,诗趣盈满课堂。      四、突出品词析句,实施有效评价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本节课,吴老师将课堂评价的重点定在了“品文”上,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能读懂古诗,激励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学习古诗的乐趣。      如片段三:      师:小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哪里?古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哪位同学最会发现,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把它找出来!      生:林樾。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林樾”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看,“林樾”这个词中,什么最多?      生:木。      师:是啊,一个木,两个木,三个木,好多树啊,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原来小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      吴老师没有进行囫囵吞枣式的解释,而是巧妙地运用品词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林樾”这个词的意思,这种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古诗教学,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读出来的。在这一课中,吴老师让学生在吟诵中,体味到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诗趣盎然,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诗书礼乐赏经典,展示研讨话诗教——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讨会综述    下一篇:吟咏千古诗 寻觅新途径——《凉州词》教学点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