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吴爱红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每一步艰难的前行都在昭示着两个耀眼的大字“创造”。尤其是进入 21世纪的网络时代,人们一方面惊呼“这世界变化快”,另一方面又急切的要汇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去开拓,去创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将是一个创新的世纪,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严峻的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的观点是:依托有效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依托有效的活动

之所以强调“有效的”活动,原因在于目前太多太多的活动是流于形式的。众所周知,“活动”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和“兴趣”“需要”“能力”等密切相连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育实践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充斥课堂的许多活动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满足了学生浅层次的需要,活动一旦结束,学生的兴趣也就很快消失,知识积累尚显不足,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的有效性,将“活动”与明确的目的相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

(二)进行有效的训练。

也许许多教师都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谈“训练”已经不合时宜。这恐怕是由于许多人对训练产生了误解。“训练”不等于“练习”,更不是作习题,跟通常在语文课上所见的那种刻板的字、词、句“操练”也不是一回事。“训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辅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训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赖以建立互动、合作关系的必要形式。只要你真正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训练”必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活动之中。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沿着问题的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它具有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的特点。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创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上文所说的“活动”和“训练”都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来进行。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先简单讲析了愚公精神的可贵,随即抛出“移屋说”,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激烈的讨论,将近半数的同学同意“移屋”。有的认为移山费时又费力,移屋才符合现代人灵活变通的思想;有的认为愚公让子孙世代挖山,是对子孙极大的不公平;有的甚至提出了环境保护问题,认为愚公移山属于人为破坏自然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一时间,“移屋”之声四起。而赞成“移山”的同学立刻针锋相对:“以上观点固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本文是一则寓言,文中的‘大山’意为困难,而困难则是不可回避的。如果要移屋,那么天下虽大,哪里是你的容‘屋’之地?”此言一出,许多同学点头赞许。但是这时又站起一位同学发言道:“我认为愚公既不需要移屋去躲避困难,也不需要费时费力的世代搬山,他只需在山上开条路就行了。这就像我们面对困难一样,既不消极逃避,又要灵活变通,以最简便的办法克服它。”话音刚落,我和其他同学不禁为他鼓掌叫好。其实青少年最少保守意识,他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敢想敢说,只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给出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举步唯艰。基于这种认识,几乎每一篇课文我都在寻找着此类活动的切入点。例如:《岳阳楼记》中让学生谈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让学生说说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对鲁提辖行为的评价;《孔乙己》中让学生评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文章的内容分析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字词分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就“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一句中“闪”字作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词好在哪里。学生发言如下:“闪”字能让人感觉到汗滴的晶莹透亮,很有美感,是典型的诗的语言;“闪”字富有光泽,让你较自然的联想到“光辉”一词,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总理的热爱和赞颂之情;“闪”字与汗滴相连,极富诗意的传递出总理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品质……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分析字词的能力,使他们对字词有深入的理解,又不拘泥于教参,让学生有自我的独特发现。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仅仅满足于课本教材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即生活,“大语文”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五彩斑斓的课外读物援引于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情感,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就是希望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现生活、评说生活的舞台,让他们在其间可以畅所欲言,诉说着各自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丰富其情感、磨砺其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我也不时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心得与学生共飨,如果遇到有创意的课外篇章,我也会拿进课堂,组织成一个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例如,在读了《读者》上的《鸡为什么过马路》一文后,我让学生依照文章的规则(即套用名人名言解释鸡为什么要过马路,例“王朔:无知者无畏”),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片刻之后,教室里就充满了许多“名人”智慧的言语:“巴顿将军: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索磊同学);“毛主席:战略上轻视马路,战术上重视马路”(朱磊同学);“哥伦布:是马路绕着小鸡转,还是小鸡绕着马路转”(路方尧同学);“任贤齐:对面的小鸡看过来”(康楠同学);“谢霆锋:追逐旅程,追逐梦想,小鸡走着自己的路”(董亦辰同学)……十几分钟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再次熟悉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而且赋予它们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自己的“名言”,因而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尝试将课外读物大量引入课堂,通过对它们的续写、改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篇幅,不再赘叙。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曾对学生说:“创新不是摘取天上的星星,不是创造史无前例的奇迹,而是走一条新路,过一条你没涉过的小溪,这在伟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你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无数个并不耀眼的奇迹,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铸就令人刮目相看的伟业,灿烂辉煌的奇迹。”我想,这话何尝不适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呢?只要我们能坚持走一条创新教育之路,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铸就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叶圣陶的教育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    下一篇:朗读,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