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放飞心灵——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放 飞 心 灵——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镇中心小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知识迅速翻番的信息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就肩负着重要的神圣的使命。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是充实的,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   提供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教育氛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按新《课标》的理念重新把教师的角色定位。把教师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的辅助者、参与者、服务者,与学生处在一种自然的平等的位置,营造起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建立起一种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的学习机制。学生处在这种比较放松的学习环境之中,创新的意识最容易萌发、最容易驱动、最容易形成。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和保障。学生才会通过文本阅读积极寻求多向、多维、多元的思索;透过纸背搜索新的思想、观点、路径,提出与众不同的哪怕是幼稚可笑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而这些想法说法做法却却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任心灵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   引导求异

    多角度思考,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异中求同,善于同中求异,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间隐蔽的联系,是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要求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有的学生就从原文中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学生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老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鼓励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以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任心灵畅游,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   鼓励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以看出,善于提问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总是着眼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使显示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的科学文明水准,并不注意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当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要想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择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具体做法:预习自学中挑疑、从课文题目发问、课堂读讲中提问等。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通过质疑问难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因此,我们说,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四.   提倡争辩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如在教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先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然后我将“花落知多少。”中的“。”下依次写了“!”和“?”,引导学生讨论哪一个符号更合适。学生开始了激烈的争辩。一学生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让他说出理由。他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该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给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在他的带动下,又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儿应该加的是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春雨,春风的提问。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一时,教室里众说纷纭,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强制学生服从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1,花落知多少。2,花落知多少?3,花落知多少!)然后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加感叹号的时候,诗人的感情色彩太浓,可以说是很伤心。当加问号的时候,诗中的感情色彩较淡,体现不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而句号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浓淡适中的。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常态课下,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