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 营造问题情境,打开有效之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营造问题情境,打开有效之门

                               莫祥慧

孙春成老师在《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中说:“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综观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老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大胆创新,设精妙之疑问!

一、创新重组,整合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流程是痛苦,还是快乐,是压抑,还是提升、创造,全由教师来造就。

因此一堂课的组织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能否让学生得到生命活动的真切体验,能否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构思和设计,这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的语文学科来说,重点应是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熏陶起人的感情、性格、人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备课时,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知识、事实?要让学生获得哪些具体的感悟和体验?什么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如何组织学习材料和学生,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话题,便于交流和讨论?下面就《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来谈谈笔者的观点。

读《槐乡五月》,大家很容易读到的是槐花之姿态美,气味香,槐乡的孩子尝花、玩花乐。于是老师在设计整体感知时可能就会这样提问:读读课文,你感觉到五月的槐花怎么样?槐乡的孩子心情如何?同学们当然按部就班地把课文中显而易见的东西反馈给你。那这一课的基调就成为一堂简单的随文分析课,景是景,人是人,学生难以体会槐乡对于孩子和孩子们对于槐乡的真正意义。

怎么才能让槐乡五月活跃起来,让槐乡和槐乡的孩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变成作者心中的那个五月呢?那就得再读下去,再进行整合。你就会发现其实全文的重点在槐乡,是孩子们沉浸其中的快乐槐乡!不仅是景也不仅是人,而是人与景的融合。那么让我们来把材料进行重新的定位和组合吧。

赏花乐:孩子们眼里赏到的是“小辫儿”、小“圆球”,而不是晶莹剔透,粉妆玉砌这样精美的词汇;

摘花乐:和小蜜蜂一起,你争我抢“啪啪啪”;

闻花乐: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一阵熏醉,醉倒在树下的还是孩子;

品花乐:拌出甜的、咸的,让你满口留香;再赠你精心制作的槐花蜜,孩子的热情好客一览无遗。

玩花乐:装扮自己,塞得满满,尽是嬉戏。

槐乡的五月,正是因为这花下的孩子和孩子眼中的花而动人。这时你才发现原来作者笔下,花为娃娃开,娃娃更胜花,都是蓬勃美丽的一群呀!他们把个槐乡打扮的生机勃勃,美丽醉人!这样的审美定位才能更贴近于生活,更贴近于孩子,才能导向我们的提问具有更高的价值。

现在让我们来设计一下整体入文的切口吧:同学们,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娃娃在花海中嬉戏、陶醉,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看五月的槐乡,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于是学生去阅读,他们发现有花、有孩子的五月槐乡是美丽的、芳香的、有趣的、热闹的、动人的。那份美丽、动人、热闹是谁带来的?是花带给我们的,更是人带给我们的。这是孩子经过阅读,整合课文和内心的思考体验,具有的初步感受,

这样的提问,将人与景和谐成一体,让学生初步触到课文的情感主线,带孩子们更快地进入生活的、高效的阅读思考,在散文的诗意中进行人文和语言的探究。

二、问出趣味来,诱发五官的参与。

赏花,是全文的开头,也是一堂课的开头,因此提问要有趣味,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兴趣才行。于是我这样设计:五月的槐花是为孩子们开的,让我们跟着槐乡的孩子一起去赏花。用你自己的方法去发现,你了解到了什么样的槐花?

1、拿出实物,学生纷纷参与,积极观察: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抚摸,用嘴巴去品尝。然后他们说槐花是雪白的,丝绒般光滑的,甜滋滋的、香喷喷的。说时小眼睛小脸蛋已经是一副对槐花亲亲近近的笑模样了。

2、出示大幅槐花图,再看再品,又有什么新发现?哦,像圆球、像小辫儿、还像一串串葡萄、结在一起的小辣椒、在风中摇摆的小风铃、软绵绵的白棉絮!从这样的想象观察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作者的那颗童心,连文中的比喻都是和他们想的一样,都是孩子气的。这时孩子怎么可能不再喜欢文中的文字,文后的作者呢?

3、追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槐花最有趣?

学生带着这样的追问去探寻文字的趣味,发现“抱”“一条一条地挂满”的趣味!

虽是学语文,但换一个问法,换一种方式和过程,让孩子们带着趣味,调动更多的感、触觉去学,则更有效。

三、问出探究来,激发文字的特质。

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课堂,但它要从文本转化为孩子们的语言,是必须要经过揣摩和模仿的。在摘花中,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的很好的语言材料。因此该出手时要出手,教师要对文本的遣词造句精深微妙处进行引导与点拨。

在学生们读了摘花乐片段后,老师引导: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段里有两个拟声词,你读一读研究研究,它们有什么好处?学生去品读探讨,认为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看到了蜜蜂飞舞,孩子们正奔跑赶来。(这是词的内涵美)又发现他们还都是三个字,很对称。对称的不仅是这个拟声词,还有香的粉甜的蜜;篮儿跨走——心里装着——。(这是句的形式美)这样再来读课文,学生便带上了节律、带上了想象、带上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悟在读,当然读得味道百分。

这个问题的好处就在于深处浅问,切口准而小,孩子们便很能展开自己的探究,探索到文字的美来。

四、问出层次来,生发情感的梯度。

闻花乐中,仔细分析一下文本,就能发现这馥郁的花香并非来自于一种香气,我们得遵循孩子们的学习规律来组织层次阅读。

1、五月的槐花是给孩子们开放的,她的美丽让孩子们着迷,她那香味更让孩子们陶醉,让我们深深地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清香)凑近了闻闻?(醇香)站在那漫山遍野的山岗上闻闻?(浓香)这香气只在那山岗上飘散吗?(村前屋后、小桥边、大道旁)有个字就告诉了我们香气到处飘散?(浸)浸得村子香喷喷,浸得孩子傻乎乎。这清香、醇香、浓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这香海中了。——体会到槐花香气带来的享受。

2、五月的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那香里还有什么香?(槐花拌饭的香)哦,槐乡孩子还会拌饭,在饭里还添进了什么香味?(槐花蜜香、炒芝麻香、麻油香、蒜泥香、陈醋香等等)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这香海中了,槐乡的孩子用巧手制造了香气扑鼻的槐乡!——体会拌槐花饭带来的乐趣。

3、小客人们,在槐乡作客,吃完喷香的槐花饭,拿上拿着蒸过晒干的槐花,还有一小灌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你们要对招待我们的槐乡孩子说些什么呢?——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自豪,槐乡的令人着迷、令人留恋。

层层递进的问题,把一份香气酝酿成百份、千份,普通的花香、温暖的饭香、沉甸甸的情意馨香,一起把孩子的情感增厚增稠,让他们的心儿沉醉,从而爱上槐乡的孩子,槐乡的五月。

五、问出拓展来,焕发生命的新意。

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其内涵往往是丰富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非硬性规定的自由空间”,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其所表达的意义。因此,问题设计和活动组织都要围绕着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感受体悟来进行,设计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多角度思维的、有创意地阐述并容易生发种种联想和想象、甚至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的问题。此外,基于“语文学习中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情的特点”,还要多从感悟文学形象,关注社会人生,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角度选题,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和语言的殿堂,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细节一:玩花乐是全文最高潮最激动的部分,那是孩子们的最爱。课文不复杂,但那份喜悦却是一定要深深切切地体会到的。在读了课文后可以提问:槐乡的小姑娘还会怎么打扮自己呢?孩子们尽显想象,仿造书中的句式说着那份快乐。她们把槐花做成花环顶在头上,结成腰链系在腰间,还套在颈项,圈在手上。哎呀,真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花仙子。她们一个追赶着一个,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既发展了语言,又张扬了情感,激发生命的体验,这样的问题最有张力。

细节二: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那么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插图,现在你能体会到槐乡孩子的五月是怎样的吗?填空:

五月是槐乡孩子          的季节,因为                          

五月是槐乡孩子          的季节,因为                 

五月是槐乡孩子          的季节,因为                          

……

这是对槐乡孩子生活的体验,是对自己感悟的总结和观照,是文本理解后的创新和提炼,其富有个性的思想色彩是醉人的。

总之,“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上问到恰好处、问到有效处,是教师必须潜心钻研的重点之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雾淞》教学案例及分析    下一篇:加强表演指导 增强课堂表演的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