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程作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透析近几年的小学课堂教学,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但还普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牵制式”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学思路的单一性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自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心理倾向是如何让学生按自己所设定的框架一个一个地让学生往里钻,实现其环环相扣的教学程序,至于如何能够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恐怕很少考虑。加上教师囿于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迷信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另外,课堂教学结构不尽合理,我们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贯穿问题产生——探索解决——建构应用——问题延伸这样一条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探究主线。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竞争的根本标志。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的教育,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的孩子,大都从小生活在农村,相对城区的学生具有见识少,胆子小,课外知识面窄,家长文化程度低等特点,不少家长只注重文化成绩,很少关心学生发展需要,更不重视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农村的小学,由于学校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相对落后,不少教师在上课时便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教学,再加上过去应试教育的一些影响,教师只注重统考的分数,追求统一标准
  研讨的气氛又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创热情,使我们不少的小学生变成了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想跳出农家们就万事大吉。鉴于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我通过了解,观察部分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当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分析现状:
  1、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认为题目做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语文知识。而对于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课外更广阔的知识的作业,却很少有人布置。
  2、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不少教师布置的作业题,不仅规定了作业的内容、范围,还提示了做的方法,步骤。这样就约束学生的思维,使他人无法展式自己的思维闸门。在作业反馈时,教师也往往只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很少有人问及解题的过程。
  3、重双基训练,轻课外所得。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便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及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形教育。虽然这个比例就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但“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在每个人的经验里都是一致的。因此,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语文课外的学习,让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各有所得。这样不但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因此如何改革课外作业设计,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变“厌学”为“乐学”,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切入口。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外作业布置的设计存在着不足与缺乏的。如果每位教师随意布置课外作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作业,既注意减少作业数量,难易又适中,形式又新颖,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感到是个负担,反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效果也会明显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设计多元化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1)、画一画。如学习了课文《赵州桥》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喜欢制作的同学也可以制作桥的模型。第二天,有的学生用铅笔画出了示意图,两边的“栏板”上还画上了图案;有的学生为“大作”涂上了颜色;有的学生做出了实物模型,虽然比例不太谐调,甚至还有些歪斜,但不难看出,件件都是作者的“倾力”之作。通过画画和动手制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看一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文时,我布置作业,请观察:①爬山虎茎的样子,②触着墙的脚的样子,③没有触着墙的脚的样子。与课文中的描写相比较,说说作者抓住了爬山虎脚的哪些特点学生观察后,通过讨论得出:抓住了脚的颜色、形状、变化三个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明了。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调查作业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搜集材料,了解情况的作业方式。
  (3)、查一查。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布置作业:调查你周围的环境变化情况,可以问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亲自去看一看。学生调查后,深有感触,“以前,我家后面小河里的水可清了,现在的水都发臭了”;“爸爸说他小的时候,村子里经常可以看到猫头鹰、黄鹂许多鸟,现在都没有了”;“由于使用了农药,小鸟和青蛙吃了有毒的虫子,也中了毒,使它们的数量减少了”……在调查实践中,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投身到环保中来,自然比老师干巴巴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2、向个性开放,让作业成为自主发展的手段
  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据此,语文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江雪》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身垂钓的冷清景象;学完了《中国石》,可让学生画一画酷似中国版图的中国石,并试着在上面标明祖国的名山大川。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想象文,学完了《画杨桃》后,可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写下来;学习了《滥竽充数》后,可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再比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让个性张扬,就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权利。同样是生字的巩固练习,我只提出第二天要默写这一要求,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巩固的方法。有的同学回家后老实抄上三遍,有的请家长报生字,把默写的生字写在作业本上,有的是做扩词,有的给生字做了美容——画了些自创的美术字,还有的干脆不做,因为他们自认为已经会默了,而我说过,每次发下作业本必须做满一页,于是他们在本子上专门给我出了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好过过当老师的瘾。第二天的检查是不能免的,因为它可以让那些错误估计自己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尽快调整作业的方式。
  3、设计多层次的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如了《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①.辨字组词:撕()旋()涡()
  嘶()漩()窝()
  ②.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嘶鸣吼叫东闯西撞
  ③.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④.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⑤.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⑥.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4、发挥自由思想,发散学生的思维。
  语文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对同一个语言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状况。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一般不应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能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由,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品质,这是造就创新能力的基础。
  有一次,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写话的作业让学生做。图上画着一棵小树,旁边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把水壶。开始,学生几乎人人都千篇一律地写“丁丁在给小树浇水。”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告诉学生一个人越是爱思观察、思考,他的思维就会像电波那样往外放,人也就变得越聪明了。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想开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有的学生写:我在院子里喝娃哈哈果奶,看到小树无精打采的,我想:哎呀,,小树也口渴了。我边给小树浇水,边对小树说:“小树,我也给你喝娃哈哈果奶。”有的学生写:丁丁在教室门口种了一棵小树。丁丁天天给小树浇水,盼着小树快快长大。还有的学生写:丁丁在给小树浇水,小树说:“丁丁给我洗了个澡,真舒服。”这样,学生抓住了与图画有关的细节,进行了创造性思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南山小学陈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    下一篇: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