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注教学行为 改变学习习惯 实验小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县第一实验小学    吴月圆  

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关注教学行为    改变学习习惯》。  

    今天坐在这儿,面对着老师们,与其说是“讲座”,不如说是“抛砖引玉”。我仅将个人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段时间以来,“学习习惯”这个词语便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说句实在话,现在的许多学生学习习惯总那么不近人意。我大致罗列了以下几点:  

    1、老师在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学生则双手放在口袋里,懒洋洋地坐茶馆,不动手不动口,更不动脑子。2、一旦被教师抽问,要么躬腰垂眼,要么抓耳搔腮,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口齿不清。3、早读课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不勾不画,更无抑扬顿挫,长声慢读。4、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5、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错别字多多。6、作文题材狭窄,草草而就。7、课前课后,没有问题,不问问题,也从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8、遇到生难字时,不查字典,字典从来都是束之高阁。  

    一句话,课前没有准备,课中不会听课,课后不会作业,如此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当然很低。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的经典名言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试想,在语文学习上,播下如此行为,会收获何种习惯,而又会收获何种性格,得到何种命运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实在是痛心不已!  

殊不知,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语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位名人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叶圣陶 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把习惯的培养列入课程目标,并加以细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外国学者对世界800位科学家作了跟踪30年的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凡有大成就者,80%都不是智力异常发达者,而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毅力者。因此,习惯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综上所,我们不难体会到,关注学习习惯、培养学习习惯是一个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最需要上心的一件事情,否则自己做再多的事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济于事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平常一提到养成学习习惯,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学生自己,比如当全班的面指责学生、训斥学生(我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或者个别教训,说的话基本上是“你该怎样做、怎样改、怎样努力”,可是效果却并不乐观。于是我们总会这样小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事实完全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养成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教"学"的方法,学生自然"学不得法";教师不教"学"的习惯,学生当然也缺乏学习习惯;教师教不好“学”的习惯,学生肯定也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我反复读,反复想,联系自己的学生实际反复思量,最终才略有体会:  

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长年累月“教”出来,“影响”出来的。  

咱们来举个例子:  预习习惯  

老师们,你认为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预习是可以逾越的鸿沟吗?相信回答是肯定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你教过你的学生怎样做预习吗?或许你就会想:预习也要教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两类老师分别是怎么教学生预习的:  

现象一: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第18课。”回家后, 学生只随便地打开书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或装模作样浏览一下,划划词语、抄抄词语便大功告成。这样的预习,势必会造成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在台下却不知所云。与其说是“教”学生预习,不如说是“叫”学生预习。  

现象二:刚接班时先了解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然后开始分步骤地训练预习的能力。(1)预习指导课。在每次新课内容开始前专门设立预习课,手把手地教预习。如何读通句子?如何扫除阅读障碍?如何自学生字?如何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并自己边读边解答?如何把重点字词、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做上标记?如何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如何写读后感?如何尝试“练习”,如作业本中基础部分的练习?(2)预习自修课。在学生逐一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教师无须在课中讲其他东西。只需在黑板上将预习的要求写清楚,接着就把这个舞台交还给学生。(3)自主预习。一段时间下去,学生自然会养成预习的习惯。教师只在作业中布置一下,学生便可以自己回家去完成。教师只做检查即可。  

由此可得,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但要教,而且要分步骤、长期坚持教。学生之所以不会预习,原来很大原因是咱们本身的教学行为不当。  

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长年累月“教”出来,“影响”出来的。  

【教师的哪些不良教学行为纵容了学生哪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我粗粗罗列以下几类:  

    1.课堂调控,整齐划一的多,分层要求的少——滥竽充数(被教师抽问,要么躬腰垂眼,要么抓耳搔腮,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口齿不清。)  

在我们的课堂中,需要学生一起干的事情想想是挺多,一起回答,一起读,一起做,一起思考,一起作业等。比如一起回答的方式,这种回答方式不仅在平时教学中惯用,而且在公开教学中多用,齐声回答,人多势众,给人留下学生都会的假象,却无意中造就了一批南 郭 先生,形成了两极分化。试想,如果面向全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合作讨论寻求答案,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回答,并让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教学情景就会改变:不但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如一起思考,教师提出统一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总会有几个学生思维敏捷,教师当然会首先抽举手的几个先回答,却忽略了那只是教室里的一部分优秀学生,大部分同学的思考还不够完善。长此下去,许多学生会养成不良的思维习惯,浮躁现象比较严重:往往是容易的题目积极回答,稍难的题目消极应对,一部分同学甚至作观望状。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上心,手里当然开始把玩东西。因为他认为有别人早晚会把现成的答案贡献出来。如果教师能兼顾全班,给足思考的时空,或者分层设置问题,那可能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2、课堂教学,讲解知识多、培养能力少——不能举一反三(读书不勾不画,甚至是勾不来画不来,更无思考。)(遇到生难字时,不查字典,字典从来都是束之高阁。)  

让我们先看看我们的阅读教学,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头来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还是不怎么样。可能还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知识多而培养能力太少。我们没有以“精读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诸如读懂重点词语的方法、读懂重点句的方法、读懂段落的方法、扫除阅读障碍的方法等。而我们往往是考什么知识点就教什么知识点,殊不知,知识是教不完的,唯有能力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也许这就是那么多的名师常年不在教书,可他的学生们依然成绩很好的原因所在。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课堂上基本不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教学时,我们习惯的是将不认识的字事先查出来,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基本不出现不认识的字,害怕碰到不认识的字,让学生问得窘迫,觉得那是一件让学生瞧不起的事。有一句话说,勤快的母亲往往造就懒惰的儿女。查字典的事 全由 老师代劳了,学生自然也就无须去查字典了,也就不会有自己扫除阅读障碍的习惯。碰到生僻的字,或者一些多音字形近字,教师不妨放下架子,留出时间,让同学们把字典拿出来,自己动手查一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而然认识到字典的重要性。教师光靠说,一再强调字典的重要性而上课却从不用字典,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叶圣陶 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3、课堂感悟,说读的多,写思的少——不会潜心思考(读书如同读个小故事,故事结束了,书也读完了,没有想法,没有启示。)  

    走进咱们小学生的课堂,你最大的感觉就是热闹。学生忙着读书(自主读、感悟读、体悟读、享受读),忙着说话(回答时说、讨论时说、提问时说),这热闹背后,你认为就是百分百的收获吗。譬如我们在课的开始由于自己过于担心会给听课老师冷场的感觉,无论学生预习得如何到位,一般都是安排整体感知课文,其实学生都明白这只是在作秀。也许场子是热闹了,可感悟却并不深刻,甚至是浪费时间。反思后,我觉得常态的语文课教学更需要的是静场效应,应该是让学生静读、静思、善写。语文教学的静场也许就像美学中的留白吧。静下去了,真实而深刻的思想便才有机会生长。  

    4、课堂评价,批判式评价多、激励性评价少——明哲保身(老师在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学生则双手放在口袋里,懒洋洋地坐茶馆,不动手不动口,)  

我们总会这样想,家常课就应该直奔主题,少罗嗦。面对学生的应答,教师总是一声对或错、一个结论和一已之见。就如我刚接五(5)班时,几乎所有的习惯都让自己看不上眼,于是我成天板着脸要求这要求那,上课也是抓紧时间上内容,评价时就是这样要么对要么错。一次上组内课,听完课一个老师对我说:“月圆,你以前上课评价语挺会说的,现在怎么变啦?”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难怪我班的学生上课怎么这么死气沉沉。殊不知简单、冷酷的评价可能将学生可贵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甚至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判处“死刑”,造成学生相信的就是教师的标准答案。如今的学生聪明、好胜、好奇、好问,如果教师的评判换一种方式,如果在语文课上,你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如:“你想知道故事内容吗?”“你还有更好的说法吗?”“你想读一读吗?”“这个问题比老师想得还周到呢!谁还有高见?”等等,会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慢慢形成习惯。  

5、阶段复习,题海战术多、针对训练少——随便应付(书写潦草,错地稀哩糊涂)  

特别是到了期中、期末复习时,题海战术更加显露。我们往往不顾一切地将来自东南西北的大量试卷、试题不加选择而向学生倾泻,使学生陷入题海。以考代练、以练代讲、以讲代议的教学行为就势必造就学生的腻烦、厌恶情绪,反应在行动上就是随便应付,书写潦草,会错的做错,不会做的更错,根本更谈不上对问题作认真分析,及时矫正。长时间这样的重复训练多学习效率必然低。实际上,外面许多学校的做法是教师要自己跳入题海去试题,去搜寻、收集,然后选编、组合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典型试题,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题目要少而精、巧而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检测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再加强针对性训练和指导。以此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做题、考试习惯。  

6、巩固练习,留课外的多,课内练的少——到处“请教” (做作业不会独立思考,一遇到难题就把希望寄托到他人身上。)  

现在的学生,虽然是小学阶段,可是各科作业繁多,造成忙于应付和抄袭作业的现象屡禁不绝。如果优化课堂结构、精选习题并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就能暴露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学生抄袭作业,养成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有时还可以把一些记忆任务安排在课内进行,并教给助记的方法。消除学生“写的才是作业,读的、看的都不是作业”这样的错误看法。  

    7、作文教学,教地少,写得多,改地少——随便写写,骗骗老师(作文题材狭窄,草草而就,错别字连篇。)  

作文教学相比于阅读教学,似乎更加难以把握,碰到习作训练,说两句要求,布置学生写就完事了。难教更难改,干脆少写、少改。长期下去,学生更讨厌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写作兴趣不浓,文体意识不强,写来写去总是那个样,甚至有写作能力倒退的现象出现。其实学生写作文的懈怠往往是从教师的教作文、批作文的懈怠开始的。教师一懈怠,作文习惯就再也培养不起来。至于作文难教我个人也没什么招( 吴建萍 老师),至于作文难批,懒老师不妨采用懒办法,那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批阅自己、甚至别人的作文的工作中来。他们在批阅的同时会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还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教师只要一学期选择4——5次精批即可。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兴趣不会受打击,作文习惯也会有所好转。   

8、课外阅读指导,说得多,做地少——读的都不是作业,敷衍了事(从来不看课外书,读来读去就是幼儿园时的一本故事书《安徒生童话》。)  

读课外书确实收效不是很快,再说学生读没读自己也很难了解,自己也没什么时间去读,干脆每天布置一下就算了。其实,老师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很快传递给学生某些信息,于是学生会很快琢磨出,课外书,读不读没什么关系。所以,时间一长,你每天作业中的“读课外书1小时”,几乎成了没作业的代名词。如果你充分重视读书,并且常常给孩子们读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介绍一些名篇名著、不但把读书列入家庭作业,而且开设课前三分钟的“美文欣赏”、每周定期的“读书交流会”、以及和学生一起看书,一起诵读古诗等。久而久之,学生慢慢的会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在这种浓郁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读书, 向 老师看齐。(我校极重视阅读活动的开展,上学期开始推出“阅读考级”活动,并人手一册地印发了〈阅读考级手册〉,我们采取了小组合作买书、小组轮流监督、定期阅读过关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有 许多 老师自己也拿起放下已久的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上来。例如我们五年级段 吴建萍 老师班,光这一学期,人均阅读量已不少于5本。)  

       

……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会形成一些教学行为,并形成教学定势。教学行为大多是我们教学经验的结晶,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些貌似合理的教学行为和定势会降低教学效率,甚至误导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势必会由坏的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然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习惯只会一落千丈。  

如此看来,要改变目前学生学习习惯不容乐观的局面,首先应该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哪些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不良习惯的转变?】  

1、多微笑鼓励少严阵以待——变被动为主动  

印度诗人  泰戈尔说过:“微笑,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当你微笑时,世界就爱上了你。”全国模范教师殷雪梅的教学习惯就是——面带微笑进教室。她认为,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简单,一种坦荡,一种宽容,一种幸福的体验,一种诗意的享受。就连捡起砖头朝她砸去的智障学生,她也没有吝啬她可贵的微笑。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带着微笑主动给他们补课;面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她面带微笑送衣送饭;正是她那独特魅力的微笑,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促使他们在不断的进步。她的学生在日记里曾经这样描述她:“成绩进步时,老师的微笑分明是为我们喝彩;遭遇挫折时,老师的微笑是安慰我们不要灰心。她总是那样快乐,笑容像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微笑中,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由此,学生才能勇敢地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起步。  

2、多启发引导少告诉 ——变了解为领悟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花大量的时间做讲解、提问、练习,教师按自己的思路设计了各个环节,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只是按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向前。教师名为“引导”实为“牵鼻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对学习主动起来,关键的一点看教师启发引导如何。比如说教学给课文分段,我们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哪几段为一段,主要写什么什么。而许多学生其实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更别提掌握分段的方法了。我们应该不急于求成,而要耐心启发学生。例如教学《两块银元》一文。首先,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说说与分段依据。当学生在分段时碰到疑难的段落时,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启发学生自己辨析,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寻找答案。  

    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告诉,而是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由此,学生的感悟能力、自读自悟的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在讲练策略上,多精讲精练少大海捞针——变应付为应变  

谈到精讲精练, 严加来 老师上周五上的研讨课《句子医院招聘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复习课一改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题海训练的模式,变成了师生互动的舞台。 严 老师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课前,针对众多的习题精选了数量不多但句式丰富、难易参差的各类习题。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悟,总结学法,再针对练习中产生的突出问题,有重点地学习。围绕重点问题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接着 严 老师针对该问题集中精讲,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辅导。这样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负担。学生做作业不再是一种应付,反而会在练习中巧妙地掌握更多的方法。更使学生在“精练”中学会正确的练习态度,养成认真练习的习惯。  

    4、多创境设疑少直白陈述——变没问题为有问题  

“学起于思,思贵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对少不了“质疑”。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创设情境是关键。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诸如语言刺激、媒体刺激、情景刺激等,不断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抓住各种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围绕问题不断学习,学习中不断生成问题,将学习引向深入。  

5、多分层异步少齐头并进 ——变滥竽充数为个性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否则就要产生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的格局。而应该提倡“异步行”的做法,也就是分层递进,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复习课)  

    6、多赞赏少批判——变懒洋洋为生机勃勃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于永正 先生,他的最大的一个习惯就是——毫不吝啬的赞美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心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于 老师善于运用饱含真情的赞美,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能不时地听到:“好的,写得真棒!”“不错,说得真好。”“你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亚于托尔斯泰。”“你写的故事真有意思。”“你能引用学过的古诗和名言佳句,好!”“你写的春天因雨而高兴,春天因雨而更绿,是诗一样的语言。”……久而久之,在他的赞美声中,使得那些原本烦写作文,怕写作文的学生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今年的青歌赛,想起了 赵易山 教授,有人在博客里写了这样的几句话:“赵易山在担任大奖赛评委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事风格给我留下了印象,觉得我们应该从中学点什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他一些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学习的一点便是为人要谦和要多说好听的话。细想起来,他的点评也极为的简单,也就来回的那么几句话:“你们表现的很好”;“这样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如果这样会更好一些”;“我建议大家可以这样处理一下”这些都是赵易山评委的习惯用语。这样质朴的语句,却令我如此地神往。  

其实我们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赞赏的语言,如:孩子们,你们读地如此专注,让老师看了非常感动;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们的问题真有价值,看来你们是非常认真地读书了;我为你精彩的朗读而骄傲!咱们再接再厉等等,这样的饱含赞美的习惯用语,会让学生获得了情浓浓、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7、细节多精心预设少随心所欲——变不拘小节为关注学习细节  

教师的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举动,都挟带着能量投射到课堂这一整体空间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我们如果忽略了自身也就忽略掉了对课堂的觉察与观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甚至习惯的养成。哪些细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如过渡语、示范读、板书等。比如我们很多老师都埋怨学生读书不抑扬顿挫、书写潦草等,这其实与自己很有关系。大概就是因为自己平时教学根本不喜欢范读和认真书写板书。我们必须关注这些教学细节,并且精心设计、准备。  

    8、多生动管理少熟视无睹——变放纵行为为自我约束  

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它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我曾看过这样一堂课: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的意料,课堂朝着远离教学目标的方向滑去,教师回天乏术。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学生也不能无所顾忌。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变化,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定力。如此以往,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才可能规范。  

……  

    像这样的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教学的行为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或许在您的工作经历中也会有很多的良好的教育行为,大家不妨耐心回味一下,也许正是您的这些行为才使得您的学生总那么与众不同。(吴建萍老师:重要的教学问题,总是让学生边写边思考!)(黄美娟老师:辅导差生总是从改变书写习惯开始。)  

   良好的教学行为是一种魅力,一种品味,一种智慧! 衷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有好习惯相伴一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浅析“诗意语文”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 精选训练点 把握训练度 促使语感走向深刻——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课内感悟训练的有效引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