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论语文教师在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四种意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论语文教师在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四种意识

  温岭市箬横中学  徐亨富

  摘要: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但也是容易被人遗忘的隐形资源。“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在课堂前中后要有以下四种意识:教师要有对话意识,营造教学环境的平等点;教师要有留白意识,预设教学内容的生成点;教师要有关注意识,关注教学对象的兴趣点;教师要有捕捉意识,捕捉教学过程的突转点。只有养成这些意识,才能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才能让新课程走向成熟。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对话意识  留白意识  关注意识  捕捉意识  语文

  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之分,显性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有形物质,隐性资源则不容易寻找,也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就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隐性资源之一。

  所谓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静态的备用资源,而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然而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课堂资源往往被人忽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生成性资源更能形成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这种隐性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呢?“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前中后要有以下四种意识:

  一、教师要有对话意识---营造教学环境的平等点

  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动态教学师生真实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按固定准好的教学步骤进行,课堂缺乏过程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很难促进生成性课堂资源的生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课堂教学,注重课堂的动态性,构建互动平台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成性资源的生成。而要构建互动平台,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一定要有对话意识,既要让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对话互动,更要让学生与学生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对话互动。

  1、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

  现在的学生跟以往不同,他们都是家里的宠儿,他们已不习惯于太过严肃与拘谨,也不太屈从于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已开始转变,由传统的只是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才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主动性。

  要营造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用真诚给予学生中肯积极的评价。语文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评价上往往更具主观性,文科类学科的想法观点注重“自圆其说”,只要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说出较充分而合理的理由,作为掌握课堂评价话语权的就应该给予他们肯定积极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能够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中,形成一种互动对话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往往是形成生成性资源的基础。笔者在上《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提到小说的摇摆技巧,当时很多学生理解不了这个技巧,而班中一平时学习很有问题的学生一下子提到清兵卫在课堂上玩葫芦被教员抓住时,课文没有立刻写后果转而写了教员的爱好这一情节,我当时立刻给予他肯定积极的评价,此后,这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参与,也给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营造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

  我们很容易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但往往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是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生生之间很多时候并不能平等对话,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在提出观点时往往不容许别人有反对意见,即使别人的意见有合理的成分。而且,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家境情况、学业水平、人格威望、班级地位都不尽相同,强势一方总会对弱势一方形成话语霸权,让弱势学生不能平等参与课堂对话。笔者曾注意到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中,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对他嘘声,时候了解到那几个嘘声的学生就是班级地位和威望强势的一方,他们对那个学生有些成见。我想如果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如果强弱势过于明显,很容易造成对话的不平等。

  另外在新课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肯定要涉及到合作能力,这个时候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合作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如果没有平等对话,那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只能让弱势一方学生沦为强势一方的附属,也就很难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了。就如现在比较时行的课堂小组讨论,真正每个学生都参与并平等对话的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强势学生独揽话语权的。

  二、教师要有留白意识---预设教学内容的生成点

  传统教学观念“以本为本”,把学科教学活动简单的理解为“教教材”,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科教学活动理解为“用教材教”,就是用教材去教知识、教方法;就是在运用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时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探究教材应读懂教材的知识结构、读通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读出教材中那些与知识、方法、能力、素质等有关的教育因子,对教材的精妙之处应做到深刻理解、教材的简易之处应有完整的认识、教材的不妥之处应能变通处理。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就是为学生搭设舞台,让学生畅谈教材的理解,袒裸真实的心灵世界。

  1、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空白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更能形成生成性资源。

  就如《外国小说欣赏》中《素芭》的结尾就是一个留有很大空白的生成性结尾,素芭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位姑娘到底指谁,虽然作者写作本意是悲剧指向,这位姑娘不是素芭,而是另外的一位,课文在前面已经有了很多铺垫性的描写和叙述。但笔者在上此文时,仔细推敲后,觉得这位姑娘是素芭也未尝不可,首先,文中“会说话的姑娘”不一定就是嘴巴会说话,也可以是心灵会说话,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泰戈尔一再描写素芭的心灵语言很丰富。其次,文中写道新郎相中素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有颗善良的心”,而素芭确实有颗善良的心,我们从她与动物的关系、她与帕勒达帕的关系中就可以感受到。最后,素芭的命运不以悲剧结尾,虽然不符合背景理解,但却符合小说的主题多义性的解读。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尽量发掘出教材中的这些空白,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更多的生成性资源。

  2、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空白

  生成有预设的生成和意料之外的生成,意料之外的生成难以预约,也不易调控,作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我们更要注重通过预设形成的生成性资源。这样的资源更能有目的有层次地为我们取得更大的教学效率服务,也更易为大多数教师调控。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发掘出教材中的那些空白后,就要好好利用起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预设生成点。

  要想利用教材中的空白来预设生成,并不是拿现成的空白就能用的,那需要一个消化再加工的过程,要把教材中的空白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问题,出现在他们面前,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如我在教《阿Q正传》的时候,发现阿Q的悲剧是个很有发挥空间的地方,就如鲁迅所说的,它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个“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就直接拿来问学生,学生很容易卡在那里回答不上来,那样就会造成冷场,当然也就无从谈生成什么资源了。所以我当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的:阿Q 显得滑稽可笑吗?可笑在哪里?这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很多,其中最滑稽可笑的可能就是画押这个细节,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思考阿Q为什么遗憾自己没把圆画好,然后在联系到他爱面子,在让学生讨论爱面子好不好,阿Q爱面子对不对,最后得出阿Q的面子追根溯源来说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只不过被那个社会压迫得变形了,让我们觉得偏执、可笑。于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涵”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这里,不仅探讨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生成了有关面子的教学资源,可以说很好地拓展了教学广度和深度。

  三、教师要有关注意识---关注教学对象的兴趣点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比如,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对爱情方面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许很多时候和课堂教学并不密切,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抓住它们,因势利导,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好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的生成点,就能很好形成教学兴趣点。有了这个教学兴趣点,我们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率就高很多。

  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与教学内容的生成点结合,生产教学兴趣点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熟悉内容陌生化,激发学生兴趣点

  处在信息时代的当今高中生,脑子里已经存贮了很多信息,可以说对很多东西都很熟悉。有句话这么样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在学生心中,熟悉的内容没有兴趣,所以现在的学生当中才会存在着那么多的厌学情绪。我们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熟悉,所以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学习。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把那些学生觉得熟悉的内容陌生化,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比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流程很熟悉。我在教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有关“水”和“月”的那段哲理性很强的文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按一般学生熟悉的文言文流程来教,学生肯定会因为没有兴趣而缺乏深刻理解并延伸生成的可能,这时候,我就用了陌生化方法,给这段文字披上心理学这层对学生来说既陌生但又感兴趣的面纱,让学生说说苏轼是如何面对困境调试自己的情绪的,并由此联系到苏轼的《题西林壁》,联系到那些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名人。经过这样处理后,课堂生产的余地就大了很多。

  2、陌生内容熟悉化,激发学生兴趣点

  高中教材上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站在其各自的角度所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多少少都与学生有距离,所以常常出现学生不喜欢某些文章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执教时,就要多结合当下的生活或者学生所熟知的情景来对教材进行阐释,让陌生的东西熟悉化。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对太熟悉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失去兴趣,而对太陌生的东西却因为畏惧就不敢轻易接近也会没有多大兴趣。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媒介让人们对这个很陌生的事物有点熟悉,让人们有了解的兴趣。教学上也是如此。

  如《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对于学生来说是太陌生了,以致学生连读下去的兴趣都没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学生熟悉的媒介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让学生继续读下去。所以我上此文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平常做梦的感觉以及做梦的原因,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做的梦往往杂乱无序,但在杂乱无序的表象下,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折射。然后我就由梦导入到意识流小说,并把这两种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文中找找杂乱无章的内容,并分析下在这杂乱无章的内容后面那些是作者“日有所思”的想法。经过这样处理后,学生对这篇小说的兴趣高了很多,教学也生产了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四、教师要有捕捉意识---捕捉教学过程的突转点

  关注预设,是为教学生成提供充分的实施准备,而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教学过程的突转点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1、捕捉教学过程内部的突转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总是不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在预设、偏离预设、回到预设这个过程完成语言感悟和生命体验的。围绕着同一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所产生的认知总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包括情感和思维上的亮点、误点、疑点,这些都是生成性资源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捕捉这些突转点。

  比如我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时候,提出“如果没有‘风雪阻渡,江上放歌,引来浮浪公子孙富’这一偶然事件,十娘又有万金之资作家底,她和李甲会生活得很幸福吗?”这样一个问题,有个学生指出李甲有老婆还在外面寻花问柳这个事实来证明杜十娘的所托非人,而这个证据并没有在我的预设中出现,当时我就抓住那位学生颇具亮点的回答,让学生对中外一些痴情女子负心汉的爱情故事进行了链接和探究,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

  但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会失去稍纵即逝的突转点。我曾听过一位高三老师在上《阿Q正传》的时候,设置了“阿Q 显得滑稽可笑吗?可笑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学生回答画押的时候可笑,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转折点,只要教师从画不圆这个情节上分析阿Q当时的心态就可以把教学推向更层次,可惜当时那位老师没有这样,导致后来的课堂只能一步步生硬地拆解课文。

  2、捕捉教学过程外部的突转点

  在课堂教学中,跟教学内容有关的但脱离教师预设的突转点比较多,相对来说,也容易处理些,毕竟这些都涉及到正在教的内容。但有些时候,也会出现跟教学内容没有一点关系的教学意外事件出现,这是属于教学外部的突转点,对它的捕捉和处理更能体现一个教师超强的随机应变的课堂调控能力。

  我的同事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教学意外事件:他当时在上课的时候,外面突然下起了雪,在我们这里一年难得下一次雪的地方,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到了窗外,这个时候课堂教学已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我同事当时灵机一动,干脆停下下面要讲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下雪场景,并在课后把所看所想行诸文字,据说他那样的做法当时让很多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写出了相当多的精彩文章。语文教师就是需要这样的捕捉意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和堆积。”可以说,利用生成资源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会让学生保持生气和灵气,勇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珍惜、用好课堂生成资源。而要珍惜、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有相应的能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特别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得有能力形成的意识。所以,我们先从意识养成开始,养成良好的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意识。有了自觉的意识,才能让我们慢慢走进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常熟市唐市中学  李惠珍

  2、《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策略研究》  沈淑英

  3、《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  赵连顺  《教学与管理》2006(7)

  4、《巧用生成性资源,让课改走进课堂》   厦门湖滨中学   叶志娟

  6、《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王昭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初一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觅文言津梁 汲传统精华——高中新课程文言文阅读教学感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