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给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之翼——以《丹柯》为例谈小说的多元主题解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给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之翼

  --以《丹柯》为例谈小说的多元主题解读

  温岭市箬横中学 赵蓉娇

  摘要: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而小说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本文拟以《丹柯》为例谈小说的多元主题解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视角、逆向思维视角、形式视角、心理视角、个性体验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解读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丹柯  个性化阅读   小说多元主题解读

  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主题便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意义的核心。对主题的理解是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高中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指出,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同一篇小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因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想给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之翼,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文本主题的多元解读来实现。下面笔者就以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为例来探讨一下小说的多元主题解读。

  一、社会历史视角解读

  这是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的常用方法,它注重的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的是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与功效。实际上,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本源上都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①因其经典常用,笔者便从社会历史视角给学生示范解读《丹柯》的主题。

  为更方便下面的阐述,笔者还是将教学《丹柯》的流程简单地介绍一下。

  笔者用两课时来教学《丹柯》,第一课时我采用了常用的教学流程,先明确本单元的话题为“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这由两个小问题组成(1)所有的小说都有主题吗?(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结合话题中的知识点介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并提供一点方法论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小说的主题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来发现,接下去的流程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该篇小说的主题。

  之所以先按照常规的教学流程来解读该篇小说,笔者是这样考虑的,想先给学生示范一下小说主题解读的方法,让他们能在与文本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再去对《丹柯》进行主题的多元化解读;其次,笔者想让学生明白,“多元主题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就如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

  第一课时分析完人物形象后,笔者并没有引导学生立即概括小说的主题,而是给学生留了个作业,让他们课后概括小说的主题或写读后感。第二课时笔者先依照以往所习惯的运用社会历史视角,引导学生从作品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的角度入手来概括归纳小说主题---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和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在学生对小说主题似乎已经了解,阅读似乎可以结束了之际,笔者挑选了一些上节课留下的关于作品主题或读后感的学生作业打印出来,让学生分组来探讨点评,探讨这样解读有无道理,从而很自然地转入本课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与个性化感悟。在探讨前笔者告诉学生“作品的主题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在未阅读前,只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再则,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文化修养、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上的差异”②所以“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提示学生应当进一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二、逆向思维视角解读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③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多元解读文本,可以把文本主旨提炼得更精练。

  比如在学生的读后感中就有这样的解读:

  生命是宝贵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自己仅有的生命,丹柯如此奋不顾身又是否正确?他视自己的生命不顾,只是救族人出了密林,而族人们在这陌生的世界又该如何生存?难道“以死明志”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对于这位同学的解读,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有道理,经过探讨后大家认识到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有问题,族人抱怨丹柯,可见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讨论后学生得出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就是领导者对群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也有学生对丹柯的做法表示质疑,有学生认为丹柯没必要牺牲自己挽救族人,他完全可以动用脑筋既救了族人,又不致让自己死亡。

  “我如果是丹柯,又面对跟他一样境况的话,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这么做的。我会立刻跳起来跑向森林深处,引导那些人追我然后我们一起跑出密林,他们就会发现他们错了。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想起之前的所作所为,他们也许会感到十分内疚,于是改过自新,重新在这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位同学很聪明,懂得尽量去实现双赢。

  三、形式视角解读

  文学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极构成的,内容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形式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文学形式方面如语言、结构、题目等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极为关注的。但这基本上属于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若能透过这意义框架去追寻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又会使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④

  笔者曾借助“重拟题目”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挖掘了文本主题的多层含义。如有学生认为拟《悲剧英雄》为好,理由是在族人处于困境时,丹柯挺身而出,族人先推举丹柯领导他们,遇到密林和危险时却抱怨,碰到大雷雨时更是对他严厉指责,甚至围攻他,要弄死他,而丹柯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引领大家走出黑森林,毅然地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当众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走出密林的丹柯,胆小鬼甚至一脚踏碎丹柯那颗骄傲的心。悲剧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崇高美,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的庄严和壮丽,英雄丹柯倒下的巨大震撼中让人感到精神境界的提升。还比如《“心”在何方》,学生认为“心”既指丹柯高举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最后变成了蓝色的火星,获得永生,可现在心在何处?又指的是族人的感恩心、爱护心何在?这个标题发人深省。《照亮前方》理由是丹柯用心照亮了众人的前方,但是众人往后更长的人生之路该由谁来照亮呢?难道这样的族人还要在社会上长久生存下去吗?有没有方法来照亮整个人类的前方呢?这个标题启发人们的思考,耐人寻味。⑤另外,还有《丹心》、《光明与黑暗》、《追求的艰辛》、《境遇与尊严》等等,这里涉及多元主题的理解,有英雄的困境悲剧、英雄精神永生、人类追求的艰辛、人性的黑暗丑陋、保持人格尊严,人类未来的方向等等。

  四、心理视角解读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涵着某些心理内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也是解读小说主题的一种好方法。在学生的读后感中就有学生站在丹柯的角度去揣摩其心理:

  他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开始抱怨我不能好好地领导他们,还说我该死。我很气,气他们的软弱,但是我知道他们是因为害怕死亡,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我应该原谅他们的。

  我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我可以怎么帮助他们呢?

  可是他们似乎想弄死我,我还能为这些人做什么?等待他们捉住我,那他们一定不能活着走出这密林了!我一定要救他们啊。

  于是我抓开胸膛,拿出心,把它举在头上,为人们照亮道路,他们终于相信我了。

  终于走出来了,草原,看到草原了,终于完成了。终于救出了他们。我也该放心了……

  丹柯的以德报怨、自我牺牲的性格在这里表现地淋漓尽致,相信学生对刚才归纳的小说主题--“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和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感悟颇透彻。

  也有学生站在族人的角度去揣摩族人的心理:

  在这段艰苦的旅途中,我们是胆小懦弱,贪生怕死。但是,我们是因为深爱着父母,眷恋人世热爱生命,深怕自己和家人遇难,这有错吗?害怕丹柯把自己带上不归路,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保有一份怀疑,这有错吗?在生死徘徊间,在艰难重重中,常人谁无胆怯,恐惧下抱怨几句,这有错吗?在树林里,我们都以为已找不到出路,在临死前失去理智,想与把自己带到这里的人同归于尽,也是情有可原的呀。况且自始至终,我们这一族人一直团结一致,和谐相处,难道这不是一个好的团体?

  想象族人的内心,给一直备受人们批判的族人平反,指出他们这样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最后大家得出这样的解读:丹柯作为领导者得真正走进群众的心理,知道群众心里在想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切实帮助群众,从而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爱戴。

  五、个性体验

  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感知、体验、感悟、内化,从中获得真切感受,激发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素养?在《丹柯》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笔者投影提示学生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谈谈你读了小说的感悟:

  1、从丹柯想到自己: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

  2、从族人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的感悟如下:

  1、从丹柯面对困境时的自信果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我想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不管如何困难,都不能丧失信心,要相信“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2、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面对灾难来临时的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与临危不惧,不得不让人为之折服,而不懂知恩图报的族人,却还在不断地抱怨。面对族人忘恩负义的抱怨和指责,丹柯完全抛弃族人,自己一走了之。但他没有选择这样做,反而继续引导他的族人走出困境,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这都源于一个字--爱。我们要学习丹柯的大爱精神,不仅要去爱自己身边相识的人,还得学会去爱不相识的人。

  3、丹柯懂得生命的价值就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为他人争取生存的权利。我们不必成为丹柯,但愿拥有丹柯那般对生命的负责与坚持。

  4、丹柯的悲剧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不懂得发动群众,让别人理解你、支持你,那么很可能只会落得个孤军奋战的悲剧。

  5、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英雄?作为普通人我们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否则人就会变成小说所描写的“野兽”和“狼”了。

  从学生多样的感悟中,可看出学生鲜明的个性,《丹柯》主题的解读和感悟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这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正是这样,伟大的小说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当然,对小说的多元主题解读的视角多种多样,上面所提到的几种视角只是笔者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篇小说的特点及解读小说的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从而真正给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之翼。

  参考文献:

  ① 肖健兴 左晓卫 《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22

  ② 林思思 《对“多元解读”的再解读--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现代语文,2008.06-33.

  ③ 熊熊《侧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98。

  ④ 肖健兴 左晓卫 《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22

  ⑤ 参考赵 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体验与多元解读》温岭中学网站。论文交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工具 ,人文,一个都不能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之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