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密度和高度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

  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来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今天的英国中学生必须要阅读两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而法国中学生则开始选修拉丁文。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跟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部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递传统文化?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尝试: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例如教《逍遥游》,这篇节选的内容是高中课本难理解的一篇文章,学生的阅历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庄子提出的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通读《庄子》方能理解庄子“游心”于道德,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它与其说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毋宁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它与其说是一曲没落阶级的挽歌,毋宁说是一曲乱世中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歌。庄子既不宿命,也不虚幻,说他不宿命,是因为有游心之意在,说他不虚幻,是因为有顺物之意在。人必须服从也不得不服从客观规律,这绝对不虚幻;而人之为人,不为外物所驱使,不以外物为目的,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如此恢宏的气势,如此恣纵的精神,绝不是用“宿命”二字就能扫入“历史垃圾堆”的。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如何能传递传统文化。

  所以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与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人类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浑厚的文化积演,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1、我国传统文本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承载传统文化的传统文本,历来不乏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也是我们传递传统文化最为精粹的教学内容。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林黛玉不同场所的的座次,并进行共同讨论。使学生对曹雪芹深谙座次之细节有了共识,对古代作家知识之渊博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情,同时对礼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有了新认识。

  讲解《兰亭集序》,我以唐太宗李世民以“孝”打动太子李治索要兰亭真迹的历史故事开篇。

  讲解《孔雀东南飞》,我在课堂上展示近年来青年男女仿古婚礼上“结发”仪式的图片并介绍婚姻礼俗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制造了课堂悬念、把学生带进了沉思的意境,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可引发千百年来我国帝王以孝治国,以“礼”正君臣、设制度;百姓以孝齐家,以“礼”正父子、和夫妇等礼仪文化传统的思考;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孔雀东南飞等故事的悲剧色彩。

  2、我国现当代文本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缺乏敏锐的辨别力却有偏激、逆反心理,加上日常生活中有悖于传统美德的行为举不胜举,种种原因,造成学生群体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他们不知尊敬父母,更不会谦虚礼让,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却心安理得做“啃老族”,这些都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礼”等文化教育。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试图由表及里挖掘礼俗形式背后的民族精神,增加学生的礼俗知识,对学生进行精神的陶冶。

  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引导学生对作者心路历程的品味,感受作者母亲毫不张扬的爱以及子女的感恩之情。

  讲解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以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导入,细品“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抒发了作者满腔爱国情思。

  3、外国文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延伸

  人教版从2008年开始高二选修《论语》与《外国小说欣赏》。风格与思想相差甚远的中外课文,其实是殊途同归。《丹柯》是高尔基早期的作品,故事很简单似乎没什么新意。欣赏作品时,学生对英雄的悲剧有质疑,我结合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实,探讨英雄的价值观及世人的人生观。英雄丹柯无私、自我牺牲精神与文天祥“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契合。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份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享受“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触摸孔子、屈原、陶渊明这些生不逢时、 不为世用的痛苦而不屈的灵魂;品味老庄那超然物外的旷达 、飘逸与洒脱。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我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继续汲取传统文化,例如鼓励学生办板报:元旦时, 学生围绕着年组织了好多素材, 什么年的来历、 年的传说、 年的规矩、 年的春联、年的诗歌等;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我就设计了比较易操作的项目, 调查本地传统节日风土人情, 突出本地节日的特点:《石塘、箬山妈祖文化探究》、《长屿洞天石文化特色》《温岭人文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活性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苏朝栋主编〈岳阳乡土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大出版社

  3、陈孟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浅析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

  的重要价值》,盐城教育科研网,2006年2月

  4、李元勋《语文教学艺术与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5、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之探究    下一篇:高考语文选择题训练策略探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