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需加强民间信仰习俗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中学语文教学需加强民间信仰习俗教育

  城南中学  莫君行

  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经典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对民俗教育的忽视,以及社会上迷信思想的重新抬头,本文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入手,剖析民间信仰习俗的含义及与宗教、迷信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提出实践操作的五个具体方案,并进一步呼吁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来实现民间信仰习俗教育的落实,以此来提高学生民俗修养,并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民间信仰  民俗教育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机遇

  (一)现状及问题

  1、教学实践层面:民俗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定向指挥,使得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宝贵的教学时间留给了考试重点内容,而不屑于在课堂上讲民俗文化。现实中,也很少会有人选择从民俗的角度去研究教育,更少有人从民俗的角度去研究语文教育,而从信仰民俗的角度切入语文教学的,更是绝无仅有。即使有人曾对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素材及其运用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对如何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内容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过探讨,但大多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很少涉及实践层面。

  2、社会现实层面:迷信思想的抬头

  过去,从升学到就业,从生活保障到事业发展,人们总是习惯于依靠社会。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使许多人产生精神上的困惑,也让许多人在探索尝试失败后产生失落感,从而转向从民间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并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消极现象。譬如:烧香拜佛之风盛行,算命相师遍布大街小巷,风水术东山再起,巫医术士势甚猖獗……如此这般,都是因为缺乏对民间信仰的科学认识而起,是该到了深化认识、加强引导的时候了。

  (二)机遇

  1、文化学者及民俗专家的呼吁

  近些年来,一批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民俗学家认为:如果不强化本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就可能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并建议应尽快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认为,中小学应该将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教材,大学则应该把它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后来,中国文化部也进一步地要求地方各级部门努力提高民众的民俗意识,使得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

  2、语文新课标的新要求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新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中提出:……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中也提到: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另外,“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强调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今天外国语种不断扩大渗透的情况下,民俗文化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经典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二、民间信仰习俗的含义以及与宗教、迷信的区别与联系

  (一)含义

  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是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为。它的核心是”超自然观“,其中含有许多精深的人生哲理与社会价值观。它主要包括大自然、动植物、图腾、祖先及神灵等崇拜,通过占卜、禁咒、巫蛊、祭祀等手段来体现。其善男信女遍及世界各地。它虽然有着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有着极大的神秘性和封锁性,但健康的民间信仰还是保存了中华民族赖以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在促进全民族的聚合,形成民族性格、意识、心理、道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

  现实生活中,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首先,它们都是指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超人间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其次,它们均有着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等系列社会属性。再次,它们和中下层群众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由于民间信仰源于宗教历史的早期形态即自发宗教,使得现时有些人也将民间信仰纳入了宗教的体系。

  当然,它们在学术上还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譬如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信仰组织和至高信仰对象,而宗教信仰却有自己特定的教会、教团组织及至高的崇拜对象。又如,民间信仰没有支配信仰的权威、宗派和体系,而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的创教人、宗派及有着伦理的、哲学的完整体系。再如,民间信仰没有可遵守的规约、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信仰活动的固定场所及法衣法器和仪仗,而宗教信仰则有特定的教规、专职的执事人员、众多的活动场所扩各自的神具、教服、法器和仪仗。另外,民间信仰者在民间生活中没有自觉的信仰意识,从来都是自发或盲目的,而宗教信徒则不同。

  (三)与迷信的区别与联系

  民间信仰包括民间普遍存在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迷信,它是民间信仰中包括大量巫术、功利与非理性的内容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对事象的因果进行歪曲认识的观念或施行歪曲处理的神秘手段,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麻痹作用,有极大弊病。而俗信则是人们从一些迷信的事象中找出其中合理的的成分所形成一种的传统习惯,并通过行为、言语、心理保留下来直接用于生活目的的事象。显然,俗信它是对迷信的一种解放,是经济生产发展、社会生活变革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无神论思想的传播,将会有许多原先属于迷信的习俗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三、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间信仰习俗的教育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经说过,风俗是文化的根基,如果不能了解传承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语文是母语教育,也是寻根教育,它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它,利用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素材,从一个新的角度与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讲解使学生和文本产生碰撞,以更好地完成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它的深厚内蕴,了解它的渊源和发展,感知人的创造力,激起爱的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个几个方面去尝试进行实践操作:

  (一)借助民俗知识去解读经典文本

  许多文学作品的内涵需要借助信仰民俗知识来解读。

  譬如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有许多烦琐的规矩、令人头痛的讲究、违背儿童天性的要求,但这些烦琐都潜藏着一片爱心、一番苦心,都有一个简单朴素的民俗信仰出发点即希望”我“好。为了进一步拓展,学习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奶奶曾说过哪些规矩,教师再适时引导,告诉学生这些规矩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反映了人们一种向善祈福的普遍心理,同样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呵护和关爱,与长妈妈对鲁迅的爱是一样的。

  又如汪曾祺《端午的鸡蛋》一文中提到的”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十二红“等信仰民俗,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习俗内涵加以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举动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领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阿Q正传》中写阿Q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过后,遇见了静修庵的小尼姑,迎上去,大声地吐一口唾沫:”咳,呸!“而小尼姑全不理睬。当阿Q接着伸手去摸尼姑新剃的头时,她才反抗道:”你怎么动手动脚……“如果对小尼姑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从民俗信仰的角度加以深入分析,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还能突破课文的难点。又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买橘“这一习俗就寄托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因为在扬州,橘子这是一种象征顺利的吉祥物!

  再如鲁迅的《祝福》中,最后祥林嫂带着巨大的恐惧而死。造成样林嫂悲剧的原因,完全是出于深层的民俗文化心理。特别是祥林嫂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以及鲁四老爷、柳妈的鬼神信仰,最终酿成了这一悲剧。鲁迅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着眼于民俗的糟粕,我们如果能从民俗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就更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二)对传统节日中民俗信仰成分进行调查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围绕着这些传统节日产生了许多信仰民俗,如贴春联、吃汤圆、吃粽子、赛龙舟等等,每个节日、每种习俗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都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譬如在重阳节那天,民间常有喝雄黄酒,额头写”王“等习俗,其中蕴含着某种信仰意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它的渊源、习俗及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搜集整理有关重阳节的故事,感受其背后的内在道德与文化。由于这些传统节日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自然会产生浓郁的兴趣,从而引发思考。这不但能丰富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感受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关于信仰民俗话题的作文

  写作教学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特殊语文课,实际上就是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怀去解读人生、思考社会、畅想未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和思辩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和信仰习俗有关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结合民间普遍存在的迷信思想,或者让他们的叙事的方式去记录整个习俗过程,或以独特的视角去发表看法,譬如对清明节那一天的祭拜习俗的描述,譬如对民间用香灰治病、渔民吃鱼不允许翻过来等事象的评述。由于紧贴生活实际,再加上学生天生有着一种好奇心,他们往往会乐于去发现其中的奥妙,发表的看法也就更符合现实。

  (四)开展包括讲故事、辩论、知识问答等形式的活动课

  让学生在课外多注意民间信仰方面知识的积累,收集当地的一些民间信仰故事,并对具体事象进行分析,在课余展开讨论,经常性地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迷信思想和信仰习俗加以思索,譬如对民间点香拜佛是否真的灵验展开辩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迷信本质的认识,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有着重大的作用。

  (五)开展民间信仰习俗知识讲座

  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内容与范围极为广泛,渗透在底层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渗透在生活中的众多禁忌,对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士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这一方面收集大量的资料,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作不同程度的展示,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关注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更能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从而树立起积极科学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间信仰习俗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其他各学科教学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当我们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素材中去追寻语文的人文内涵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李菲。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王琼湘。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素材及其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覃宗毅。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张怀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7]李云华。民间信仰与宗教[J].中国宗教,2004,9:51~5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少年文学的阅读还给少年——初中生的经典阅读呼唤儿童文学    下一篇:怎一个“管”字了得——充分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