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预习,向课堂更深处漫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松门镇中学  王旭燕

  【内容摘要】  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将这些理念真正的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的有效。经过一学期多的探索、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有效的预习方式,或许会实现让学生在学习真正的动起来,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有效。

  【关键词】  预习  实践  验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三条中这样写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章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因此,在探索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注意贯彻以上理念,摸索着如何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并且,关键是做到有效。在经过上学期一个学期的摸索,我发现,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预习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所谓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可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是,预习就是学生自己的预习。而通常的做法则是,在一篇课文讲完了,或者一节课结束了,然后在上新课之前对学生说一句,“明天上某一篇课文,请同学们预习一下”。至于学生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就没有了任何下文。而学生是否真正的预习过了,其实我们做老师也并没有真正的在意过。或者我们老师都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非就是注注拼音,读读课文这么简单。而实际上,如果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布置的话,实际上等于没有布置。所以,这样的预习也依然是没有效果的预习。那么,到底怎样的预习才算是有效的预习呢?根据一学期多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把预习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走。

  一、正确解读教材,确立预习方向

  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即等同于教学内容,而实际上,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其中一个依据。对于理科来说,教材与教学的内容的一致性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文科类来说,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非常低,对于一篇课文来说,也许可以用来指导阅读,也许可以用来指导写作,或是用来进行情感教育等等。所以,对于教材的解读的正确性就尤其重要。也因此,对于一篇教材能否进行正确解读,实际上就是能否正确的确定预习方向。

  例如:人教版七下的第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可以借这篇课文来进行写作教学,通过第第2自然段的分析来学写对某一处地方的介绍,也可以借下面捕鸟的那一段中动词的分析来指导如何对一项活动进行写作,或者也可以进行情感教学,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分析来确定鲁迅对这两处地方的情感倾向,也可以根据课后练习来训练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进行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仔细思考过后,我确定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课文先从百草园写起,用了丰富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那里有美丽的植物,有趣的动物,那里有神秘的美女蛇故事,还有冬天可捕鸟的活动。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这个世界。然后,再写到三味书屋,对于三味书屋,在情感上,从最初的认为是批判封建的教育体制到后来的百草园生活的延续,各有各的道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另外,对于三味书屋中的同样具有童真的趣事,以前常常忽略,即使教,也是粗教,而这回,我觉得也有细教的必要,主要是从对生活的观察的角度上去考虑,让学生学会从普通的生活中去发现乐趣。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实际上也就知道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因此,接下来的一步,既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预习题目的制定。

  二、确立教学目标,制定预习题目

  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前通常是以教学参考作为蓝本,然后制定出个一二三四,但是如果真的问到,你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恐怕,我不一定回答得出来。但是,在对教材进行了正确的解读之后,在心里,对于教学目标,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分别为A类、B类、C类。A类即为基础性目标,例如对作者的了解,生字词的掌握等等。而B类目标即教学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课堂教学中重点要教学的内容,这块目标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对于本篇课文,作者写了什么和他是怎么写的问题。当然,对于具体的文章还需作具体的分析。而C类目标主要是一些延伸性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课外的类似内容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倾向。按照这样的依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设定:

  A类: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鲁迅的相关内容及《朝花夕拾》

  B类:3、学会根据文章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4、能模仿课文的第2小节或捕鸟一段,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C类:5、学会从枯燥的生活中发现乐趣。

  6、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说出理由。

  于是,在明确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后,相对应的,预习题目很快就出来了,而预习题目,同样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定的。

  三、出示预习题目,进行独立预习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的预习的题目就可以这样设计:

  1、划出课文的生字词,掌握字形字音,并能根据课文掌握词语的意思,同时,能流利朗读课文。

  2、课外搜集作者鲁迅的资料,了解鲁迅,有条件还可以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

  3、先生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土,读百草园的部分,划出相关的词句,以具体的词句来证明“乐土”两字。同时思考“乐土”这两个字的含义。

  4、读三味书屋部分内容,思考: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抱有什么样的感情,请划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来说明你所思考的结果。

  5、模仿课文第2自然段或捕鸟的部分,试写一段话。

  6、对照本篇课文,你觉得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乐趣吗?如果有,你打算怎么写?

  当预习题目出来后,我们会发现,预习题目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的再现。那么,就可能有些老师会问,这些预习题什么时候完成呢?是啊,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总觉得预习是学生一个人的事,也是课堂以外的事情。至于课堂就是讲授正课的时间。而实际上,在预习初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预习的时间拿到课堂上来。在出示预习题目之后,再通过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查看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过程。然后在习惯成自然之后,再把预习的时间拿到课外或者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而实际上,有些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把预习拿回到课堂上来的。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就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也缺少必要的指导。只是在讲授之前布置一下课外预习。这实在是一个战略上的失策。为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我认为应把课外预习移到课内,作为讲读课的一个基本形式固定下来。”

  而一旦有了以上的具体布置,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预习了,而且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预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可以选择较简单的题目来进行预习。对于他们来说,基础性的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一旦他们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之后,接下来的课堂解说,就有了一个比较容易的接受过程,这样,正式的课堂上就不会一无所获了。而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选择难一点的内容进行预习,甚至是具有挑战性的一些题来目来进行预习。这样,对于他们来说,课堂就不再是已知内容的重复,而是充满了不可知性和挑战性。当然,可能还会有老师问,如果这些在预习的时候就解决了,那我们上课上什么呢?而其实,对于预习题中的题目,学生不可能所有的都能完成,即使能,他们在语言组织上也不一定完善。当然,让学生提前预习的话,做老师的也得准备更多的东西,这样,才能把课堂往更深处推进。

  四、进行课堂教学,验证预习效果

  通过以上的预习,接下来就到了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对学生独立预习的效果的检测。那么,通过预习后,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先来看一下本学期我上《伤仲永》的时候的课堂实况吧。在这一节课上,我发现,学生从原来的极其被动到了现在的已经习惯,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反应,且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尝试着自行去设计预习题目。而对于上课的效果来说,有些时候也达到了自己所不能预知的效果。因为事先预习过,所以当我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那么造成仲永从神童到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呢”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让我意料不到的。最简单的是说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而这时,有些沉思的学生就举手了,说是邻人的原因,因为邻居对仲永的父亲形成了物质上的诱惑啊,而这时干脆有些学生说,老师,这是社会原因。也有学生说,老师,这是仲永个人的原因,因为,如果说仲永小的时候由父亲作主,而长大后他可以有自己的主见啊。而同时,有些学生说,老师,没文化真悲哀啊。还有学生说,老师,现在我们的社会有仲永的父亲吗?或者,我们这个社会有人在制造仲永吗?我再问了一句,说,同学们,也许今天的社会像仲永的父亲那样的人不多了,可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在做着仲永呢?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沉默了,他们的神色告诉我,他们在思考,他们的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想,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还是留一点空白吧,让学生留一点回味的空间,这对他们来说来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假如在课前没有经过预习,经过思考的话,这节课绝对没有走得那么远。也许,我可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们,但,如果那样的话,文中的思想绝对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学生,也不会有经历思考过后的愉悦。

  “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2]通过这一学期以来的实践,我更坚定的认为,“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学习的任务” [3],并会继续将预习带入课堂。而这样,对于我们的课堂,对于大多数学生,学习课文,也就不再从零开始,不再只是蜻蜓点水的走过场,而是从课文中找到更多的共鸣,让课文真正的走入学生的思维,走入学生的生活,而我们的课堂,也就可以向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3] 干国祥  构筑理想课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琅琅书声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语文名师教学场:从效能到效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