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问”出数学课堂新活力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问”出数学课堂新活力
邱隘试验小学 王爱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有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有“问”,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有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问”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平年与闰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年份,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判断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有人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三、创设学生提问情景,使其勤于提问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
在教授新课前,可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就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
课堂上,应该经常让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
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这样一来,学生提的问题就会更多,效果也自然会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会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比如单元复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复习“年、月、日”时可要求学生自编检测题,考身边的同学。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埋头编题。教师加以整理,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判断题,如每年都有365天。……();第二类是填空题,如3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教师稍作引导就得知有两种情况);第三类是开放题,如小明今年12周岁,他只能4年过一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在编题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解决“小老师”所提问题的活动中来,同学们互相检测,课堂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面。这正体现了新课改“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精神,让数学课堂活力四射。
 4、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如教学“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生有所收获时 ,问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还想知道什么?”,就会有学生问:“闰年多出的一天为什么放在二月?”……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能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问家长、问老师、查资料、上网查找……这样,学生的学习很自然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生活。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让学生能真正地“问”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下一篇:优化课题导入 提高教学效果——浅谈小学数学课题导入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