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落实目标,预防疏漏——听“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引发的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落实目标,预防疏漏?以听“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认为在落实目标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三方面:解读教材——纵向疏通,面上细读;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特别是学生的现实起点;组织教学时要把握整体,多给学生“留白”。

关键词:解读教材  把握整体  预防疏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核心,主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扎实、灵活、有效的第一要义。课堂教学活动又反过来对教学目标的落实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主客观原因,在落实目标层面,存在着疏漏。我们该如何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预防疏漏?本文就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陋想法。

以下是“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课堂实录。

一、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入角

二、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师呈现从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这三个平面图形中剪下来的不同的角。

1、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把自己想到的和前后小朋友讨论讨论、然后再告诉大家。

注: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教师喊停了。

2、师:你能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沉默了会儿)教师马上说: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生:尖尖的地方

师:那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这个角有几个顶点?

    你还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

3、现在你能指一指这些角吗?

注:学生指角有些凌乱,有先指两条边,再指顶点的;有指顶点,不指两条边的;有滥竽充数胡乱指的。

三、画角

四、判断角

     

五、在圆形纸片上创造角

师:圆形纸片上没有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创造一个角?

学生说出了两种方法:画、折。

师:现在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折的方法创造一个角。

六、通过玩活动角初步感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一个直角,怎么证明摆的两个角大小一样?

2、师:你能把这个角(     )变大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注:老师边说边示范把“   ”往两边叉开了。

3、师:你能把这个角(       )变小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结:闭上眼睛回忆角的特点

七、体会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堂小结

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块知识的学习比原来整整提前一年,但知识点明显减少了,教学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上。“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程描述为:要求学生“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

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角的直观几何形状。显然,目标制定是科学合理的,但是落实目标的过程是肤浅和匆忙的。“呈现不同的角,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前后小朋友讨论、交流这些角的共同特点。”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教师就喊停让学生说角的共同特点,学生答不上来也是正常的。教师马上引导——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现在发现了什么。表面上,角的特征是被“引”出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提高了。事实上,非也。一方面,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观察结果通过交流可以更清楚明确自己对“角”的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角”的表象还未真正形成,教师就去画角,干扰了学生对“角”的表象建立的顺序。

       

在圆形纸片上创造角,就应该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在告知方法的情况下去创造角,那不是真“创”,只是机械模仿而已。教师作这样的安排,显然有她的用意——节省探究时间,达到预期的结果。对学生的操作活动作严格的规定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本环节如果给学生自主创造,再交流创造角的方法,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

“玩一玩”,就是想让学生亲身体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师的暗示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吗?让学生“玩一玩”亲历学习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

【启示】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目标,预防疏漏,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点击关键词一:解读教材            链接:纵向疏通,面上细读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课堂教学是教材的活化。让教材活化,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落实目标,预防疏漏,首当其冲就是科学解读教材。如上“角的初步认识”一课,首先,我们要对“角”有关的这块知识体系作纵向疏通,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在每个学段、每册是如何安排的,以及“角的初步认识”这块内容在整个“角”有关的知识体系中处于哪一个阶段。其次,我们再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个面上反复细读,如教材呈现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教材有哪些“空白”需要去丰富等等。

案例中,教师把“判断角”放在“画角”之后,以及“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放在“玩活动角”之后,显得有些不妥,违背了知识点的发生过程。学生认识了角的相同地方后,应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角,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建立角的表象。初步有了角的表象,接下来教师应让学生对角的表象进行“刷新”——“判断角”,让角的表象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然后进行下面“画角”等环节就显得更自然了,也深化了角的内涵。

点击关键词二:寻找学习起点        链接:逻辑起点,现实起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着鲜活思想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学生这些已有的经验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数学思考活动。

综上所述,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寻找、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如“角的初步认识”在整个“角”有关的知识体系中,它处在起始阶段。从教材呈现上来看,学生的逻辑起点应是空白的。从现实起点看,学生并不是空白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听到过角,他们不仅能找到数学中的角,还会浅显地描述角的特征——尖尖的,甚至还会天真地认为人民币和牛身上也有“角”。正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了。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指角”这个环节应引导学生规范指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的角(尖尖的——“ · ” )引向数学符号世界的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 ” )。

点击关键词三:组织教学           链接:把握整体,多给“留白”

《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每位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为此,我认为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应把握整体,多给学生“留白”。“留白”,是给学生留足思维和创造的时间、空间;“留白”,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展现的机会。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角的共同点”和“玩一玩活动角,让角变大,让角变小”这两个环节,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了。其实,教师延缓交流和评价,给多数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接受挑战的机会。我相信: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学生可能有“灵机一动”,可能有“茅塞顿开”,也可能有“锦上添花”。

每一堂课都是动态的,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只要我们科学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教学时把握整体,多给“留白”,就能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预防疏漏。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主编 斯苗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探读低年级教材 提升计算教学品质    下一篇: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