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和谐互动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和谐互动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创设讨论课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轻松进入和谐互动课堂,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这种和谐互动策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凸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和谐互动;互动教学;中学数学教学
  
  所谓“互动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以往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结果束缚了人才的全面发展。而新课程标准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要求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及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科学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新课程的这些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互动教学模式,特别是“和谐”互动模式,可以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绩效。
  一、和谐互动的特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是指老师为学生主体参与创造“真诚、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究,合作协调,互动发展来体现“和谐”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似乎“动”起来了,但实际上则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着教师心目中有数的表演。而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在新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双边交流或多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加工,互动的群体从教与学的弥补、内容到方式、方法,互启互促,思维的形式从聚合到发散,从发散到聚合,最后实现“知”与“德”互相渗透,逐渐趋于合拍一致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的和谐互动主要有“教学性的和谐互动”与“社会性的和谐互动”,因此和谐互动教学有四个特点:
  第一,交互性。互动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多维信息互动。信息的发动、接受、理解及加工是多方的,即从老师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课堂教学活动,既是师生信息资源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动教学是多方的共学、共管、共促、共生、共事。和谐互动不仅使师生大脑内部信息得到交换,促使思维不断调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系统与外界产生信息交换后,促使自身思维系统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通过争论、鉴别、思考,调整使自己的思维参与到“和谐互动”的过程中,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第二,平等性。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大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让学生有畏惧感,要摒弃师道尊严,善于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沟通,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让每个学生在情感上能够接受教师,感受到教师的爱,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气氛,营造一种相互同化的民主和谐、自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教与学才能共融互促。
  第三,动感性。动感是在互动中得到感情的升华与感化。这种动感性是表现在“和谐”氛围创设或思维方式上,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变化,寻求新角度,拓展新思路的过程;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随机应变,左右逢源;表现在个体思维的品质上,就是思维的流畅,变通和创新。
  第四,聚散性。教学中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一切教材和一切教学情节的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使教师的教学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有个性,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故“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变式研究,教学必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在“和谐互动”的这个动态过程中,不仅不排斥思维的发散,而且把思维发散给和谐互动提供了活力,在不断的聚合—发散—聚合的过程中把和谐互动推向高潮。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和谐互动的科学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和谐互动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实施,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互动条件,从而促进互动的产生和发展,进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作下,进行分析、探究、讨论、评价、交流、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最终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可喜局面。
  (一)科学创设问题情境,轻松进入和谐互动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是数学的内核。唤醒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授课前,老师要先查阅有关资料,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更多地安排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使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讲述“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动手把已准备好的绳子(20厘米长)折成一个矩形,算算自己折的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刚开始大家只是忙着折,很少有人思考,折出的矩形会千差万别。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谁折的矩形面积最大、为什么最大”的问题进入新课。绳子长度固定、要折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这个问题本身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既感到好奇,又乐于探究它的结论,从而很自然地从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理创设讨论课题,构建和谐互动课堂
  讨论教学是互动课堂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法。讨论是一种教学精神,因为教学中讨论内在地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关注学生的发展。讨论是自主探究的继续,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探讨,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有关新知的核心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消除疑惑并达成课堂共识。讨论教学需要师生共同精心准备。教师要搞懂弄清论题的知识结构、相关联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布置任务等。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各项准备,不至于“仓促上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群体讨论等方式,把课前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或者采取分组形式进行讨论、补充,逐步形成共识。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例如在讲述“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活动之一是:展示各种对称图形。让学生体会对称美,认识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二是:准备好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图形,完全对折,让学生说出结论,叙述出这些过程。再设计两个问题:(1)有两对称点,如何画出对称轴?(2)对称点和对称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让大家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经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领悟。

   

  通过实践证明,课堂讨论的深入发展,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的立体多向交流。这种方式将讨论法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每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给现代教学注进了新的活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和谐互动课堂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它将声、文、图、像集于一体,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在“和谐互动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势,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既可以减少板书量,减少学生在课上的书写,节约时间;也可以把精选的习题通过多媒体更清楚更准确地展示出来;还可以把生涩的一些内容制成更生动更直观的动画。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使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可以制作一个课件,上面演示一个动画过程,将两个圆的相对运动在屏幕上动态地展现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两个圆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基本位置关系,以及各种位置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知。这样就使静态的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动态化了,让学生从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的结果来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众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使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意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和谐互动是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和谐互动策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凸显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宋伟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电教中心论文.

  作者简介:张玉萍,女,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二级教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