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认知解读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英语的过去时态与自然时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使英语过去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过去时态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发展到表示现实距离,又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从而揭示了认知视野下英语过去时态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 英语动词 过去时态 认知解读 隐喻

  Abstract: English verbs used in past tense do not always refer to the past time. This paper ties to study the non-past time use of past t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From the metaphorical point of view, past tense does not only refer to the past time, but it develops to project to real distance, and further to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hich reveals the nature of past tense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Key words: past tense; cognitive perspective; metaphor

  一、英语动词的非过去时间用法
  
  动词时态是英语动词的基本语法范畴之一。英语动词的“时”(tense)是一种语法范畴,用来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时间。“过去时”(past tense),顾名思义,当然是表示过去时间。但在许多情况下,英语中的时态和自然时间并不一一对应。过去时除了表示过去的时间或状态,还可以表示现在的时间甚至将来的时间。英语的过去时还被用来表达各种主观的推断、猜测、意愿等“虚拟语气”。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夸克(Quirk)的归纳,英语过去时用来表示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等非过去时间,主要有以下三类:[1]
  第一,时态后移(backshift)。即间接引语中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过去时常使所属从句的动词随之采用过去时,尽管指称的是现在。例如下面的句子:
  例1. A:Did you say you had no money?
  B:Yes, I’m completely broke.
  第二,表态性过去时(attitudinal past)。即表示说话人试探性地询问听话人曾有过的某种意愿,而非过去时间,多用于表示意愿或心理状态的动词。比如以下这句就是指称现在时间:
  例2. Did you want to see me now?
  第三,假设性过去时(hypothetical past)。即在某些从句中表示与说话人所认为或期待的相反,意含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的某一状态或事件不存在。例如:
  例3. I wish I had a little lab of my own!
  以上三种情况,除了第一类属于英语动词的时态呼应(sequence of tenses)原则,合乎逻辑推理外,其余两类看来都是不合逻辑的,违反真值条件的。例2询问的是当前的意愿,例3表达的是对现在或将来的一种主观愿望,却都用的是动词的过去时,显然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misplacement)。然而,传统的描写语言学对此并没有作出解释。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动词时态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当代隐喻研究证明,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2]雷科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即人们以一个概念去认知、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同时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和表述另一个概念。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
  种思维模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3] 隐喻理论使得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扩张,过去时态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到表示现实距离再到心理距离,这也正好反映了人们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距离”说的解释
  
  (一)“距离”说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概念隐喻的提出,对英语动词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语法学家开始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寻找解释途经。英国语法学家帕莫(F. R. Palmer)曾指出,动词过去时的非真实(unreality)用法本质上跟过去时间用法是一致的,过去时是一种“距离的”时态(a remote tense),包括时间或现实的“距离”(remote in time or in reality)。他举例如下:[4]
  例4. If he was here, he was in the garden.
  例5. If only I understood what you are saying.
  以上两句都用过去时,区别在于例4是真实条件句,指称过去时间,而例5是非真实条件句,指称现在时间。但是,不管是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还是事实与虚拟之间,都是一种距离。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过去时与过去时间相联系,因此往往使人们联想起“不存在”(absence)、“遥远”(remoteness)或“距离”(distance)。这些指称都是夸克所归纳的第三类“假设性过去时”。
  至于第二类“表态性过去时”,实际上是在交际双方的心理空间拉开了距离。所以易仲良将帕莫等的“距离”说进一步引申到“心理距离”,并举例如下:[5]
  例6.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do that for me.
  例6中的过去时wondered指称现在时间,表示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在说话人看来还没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即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 概念的隐喻化——距离的认知本质
  英语过去时态由纯粹地描述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到指出过去时的距离性,无疑反映了人们对这一语言现象本质认识的深化。不过,从表示过去的时间距离,到表示虚拟的现实距离,再到表示礼貌的心理距离,人们的认知范围是如何一步步拓展和深化的呢?这是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用法最本质的核心问题。
  “距离”本属于空间概念。空间结构是人类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由此引申到时间概念,乃至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根据雷科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我们大部分的基本概念是根据一个或多个空间化的隐喻建构起来的。他们提出“方位隐喻”,把许多十分抽象的概念组织在方位概念之下,如up-down这一对方位概念之下就有“Happy is up, sad is down; good is happy, bad is down; rational is up, emotional is down”等概念隐喻。[6] 这类语言事实的存在并不依赖于语言本身,而是依赖于人们普遍的心理、感知和经验。语法化的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实词虚化的过程同样遵循这一认知过程。比如英语的be going to就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先有实义性的be going to,如“Are you going to the classroom?”(空间),然后才出现虚义性的be going to,如“I’m going to exert myself to achieve this goal.”(时间、意图)。

    

  由此看来,空间认知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人类认知由空间域向时间域,以及各种各样的抽象认知域映射,这就是人类对整个物质和非物质世界的隐喻认知过程。由此看来,英语动词过去时被感知为一种“距离”,便是非常自然的事了。首先是时间的距离,然后是现实或心理的距离。三、过去时之隐喻观
  
  (一)距离与虚拟
  过去时表虚拟,这是现实的距离。英语动词的虚拟语气经常采用过去时表达,例如以下的非真实条件句(unreal condition):
  例7. If it rained, the football match would be cancelled.
  句中rained采用过去时,指的却是现在时间或者将来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映射到现实的距离,成为“非真实的现在或将来”(unreal present or future)。过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必产生一种对现实的距离感。如果要表示“非真实的过去”(unreal past),可以采用过去完成时:
  例8. If it had rained, the football match would have been cancelled.
  “过去完成时”(past perfect)是英语时态中所指称的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指的是“过去的过去”。它比过去更早,与过去某一时间点保持着一段距离,就像过去时与现在时间点保持着距离一样,同样以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英语虚拟语气中的这种时态后移规律使得语法时与实际时始终保持着距离,与此来表示与现实的距离。
  但是虚拟语气并不总是用过去时表示。当要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时,虚拟语气就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原形形式和过去式。例如:
  例9. If any person be found guilty, he shall have the right of appeal.
  例10. If he were here, everything would be all right.
  由于采用动词的不同形态,两者的虚拟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例10的虚拟条件是违反事实的,完全是假设性的,因为事实上“他”并不在这里;而例9的虚拟条件则是可能实现的。现在式虚拟隐含的条件是开放的,因为任何人都有犯罪或犯错误的可能。现在式虚拟语气没有表现出时间上的错位,不存在时间上的距离,因而这种虚拟条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真实条件。这种含糊的现实距离是由另一种距离来体现的,即“与常规的距离”,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语法常规的背离。用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有标记的,即动词不管哪一人称一律用原形,如例9中的be。
  语法学家将这种采用动词原形的虚拟语气称为be型虚拟式,与were型虚拟式对应。章振邦所称的were型虚拟式,指的就是过去式虚拟;即使主语是单数第一或第三人称时,动词be都用were,在非正式文体中也可用was。[7]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If I were you一句中,采用were是强制性的,因为这是显然违反事实的假设,而were这一动词形式既是时间的错位,又是语法常规的错位,时间上的距离加上与常规的距离,虚拟语气最强。相比之下,be型虚拟式的虚拟语气较弱,所以授意型虚拟(mandative subjunctive)都采用此式,因为这是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实,用于表示要求、建议、决心、必要等主观意愿或看法的动词、名词或形容词后的名词从句中。例如:
  例11. We recommend that a neutral chairman be appointed.
  例12. It was suggested that John study the material more thoroughly before attempting to pass the exam.
  例13.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country build nuclear power stations in areas short of energy supplies.
  不管如何,虚拟语气的认知依据是“距离”,主要指的是时间方面的距离,其次才是对于语法常规的距离。
  (二)距离与礼貌
  距离表示礼貌,这是一种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表态性过去时(attitudinal past)采用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如例2,表示的却是现在时间。说话人通常通过动词的过去时态来达到礼貌或委婉的目的。委婉客气的语气可以使话语听来彬彬有礼毫不唐突。 为达到这一目的,说话人会有意用过去时来表示现在的请求和询问。也就是说,语法形式所代表的时间与说话人所指称的实际时间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所反映出来的,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例如:
  例14. A: Did you want me?
  B: Yes, 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a hand with the painting.
  因为过去时I hoped 隐含一种暗示,好像说话人所表示的仅是自己过去的态度,此刻正在试探听话人对他过去这一态度的反应。说话人并不固守所提出的意愿,而是随时准备根据听话人的意愿改变自己当前的态度,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现在时I hope就会显得唐突和强求,让听话人感到难以拒绝。同样道理,开头的问句如果改成现在时(Do you want me?),若回答是肯定的话,会使听话人觉得毫无商量的余地;采用过去时就会比较间接、婉转和礼貌,似乎说话人所表示的只是听话人过去的态度,让听话人有回旋的余地。
  
  实际上,在不少情况下,采用过去时表示婉转和礼貌,即表态性过去时,往往也隐含一个虚拟条件,例如:
  例15. Would you like some salt? (…if I offered you some)
  这样看来,表态性过去时与假设性过去时,即礼貌与虚拟,也是不可截然分开的,都是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然后由这种现实距离来表现十分抽象的心理距离。语法化的研究也表明,语法化遵循“渐变原则”,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英语连词since从表示时间到表示原因,be going to从表示空间到表示时间再表示意图,其间都有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同样道理,过去时从表示时间,到表示虚拟,再到表示礼貌,也必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也正是认知理据在英语过去时态中的体现和运用。
  
  四、结语
  
  英语动词过去时态是一个表示过去时间的语法范畴,可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过去时间并不仅仅用来指代过去时间,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在时间,甚至将来的时间。而且英语的过去时还被用来表达各种主观的推断、猜测、意愿等“虚拟语气”。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隐喻概念为研究视野,从认知角度解读了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非过去时间用法。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隐喻概念的提出,过去时态的初始意义得到了扩展。我们将过去时态用来表示现在或将来等非过去时间,这种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之间存在的距离,这种时间距离又映射到现实距离,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以这种“距离”说为理据,对英语过去时态被用来表示虚拟或委婉语气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不仅是从认知角度对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认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Quirk,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187-188
  [2]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
  [3][6]Lakoff, C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6
  [4]Palmer, F. R. The English Verb[M]. London: Longman, 1974. 48
  [5]易仲良. 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M].外国语,1987(1):18-21
  [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修订本)[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3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拙化现象    下一篇:镇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