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中美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比较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本文着重从中美英语非语言交际教学的背景条件、课程规定、教材内容及评估方式这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拓宽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寻求借鉴美国非语言交际教学经验。文章的最后部分对中国非语言交际教学的改进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非语言交际,中国,美国,比较

 

A Comparis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ua Yu Middle School   Cai Yuanting

Abstract:People usually use languages to communicate,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 or to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daily life. However,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eachers us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a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devotes to a comparis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in English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the background, content standards, the textbook design and the appraisal system. It aim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give som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under way in China.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ison

 

I.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他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指出:“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思想交流的媒介,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往往存在着阻碍和误解。这是因为我们除了用有声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外,还经常无意识地使用无声的语言来交流自己真实的情感。” 英语有超过八百万的词汇,但是撇开语言,人们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和动作都传达着无声的信息。所以我们在交流时,除了利用听觉,自然而然还要使用视觉和感觉去获得说话者最真实的情感。非语言行为中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都是天生的“非语言交际家”。除此之外,也有不少非语言行为是根据社会生活经验约定俗成的,掌握这些交际能力的技巧就需要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有意识的传授习得了。

非语言交际,简单来说就是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语言学家们将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内容总结归纳成三个方面: 体距学 (proxemics) , 体势学 (kinesics) 和伴随语言 (paralanguage)。体距学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 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体势学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 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包括目光语、触觉行为、气味行为、姿态、方位、姿势、手势、面目表情等等。非语言交际的第三个方面是副语言或称伴随语言。它是指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 如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的副语言现象。

II. 中国目前非语言交际教学现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教育“重文轻语”,对于口语交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学校教育片面侧重书面理解,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难以具备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有违于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价值。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向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转移。

但是目前对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误区,通常认为一个学生口语好,英语交际能力就强,这其实是错误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混淆。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其中要求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教师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虽然已经有部分教师意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但一般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重点放在加强教师本身的非语言交际教学,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要求和方法,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一个空白。

III. 中美非语言交际教学比较

3.1 背景条件

3.1.1中国:

3.1.1.1 受“科举”影响,重书面轻口语,没有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发展条件。

我国听说教学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社会十分重视口语表达。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为了施展抱负,获得统治者的宠幸,游说进言之风盛行。当时的大教育家孔子充分认识到言语的重要性,将“言语”列为“四科”之一,注重训练学生的口才。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口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却将中国教育的方法彻底改变,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兴起,汉唐以后,学校以书面训练为教育的主体,口语的训练被忽视。这种片面的人才选拔方式延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于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中国教育制度中还是残留着“重文轻语”的弊病。

3.1.1.2 民族传统,压抑表达欲望,学生不能自如使用非语言交际。

中国传统道德中特别宣扬隐忍和克制,中国在文化价值上也崇尚内敛和保守的性格,由此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往往有所保留。根据中国的传统观念,孩子被教导说话的时候不要手舞足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种情况下,学生一方面压抑了自己“想说”的欲望;另一方面即使说了,也存在颇多的约束,无法真正放开,更别谈重视非语言交际的使用了。

3.1.1.3 受目前学科考试制约,口语考试中弱化对非语言交际的评分。

中国长期以来的考试选拔制度中,一直是以书面的考试成绩为重。虽然中国某些省市已经率先在中考高考中增加了口语测试,但由于所占分数比值较小,或仅作为参考项目,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这一类的口语考试评分都是侧重于语言本身的连贯,语法的正确,非语言交际的内容未被列入评分要求。

3.1.1.4 教师本身的资格培训中没有这方面的针对性培训。

对于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仪表仪态、行为举止、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这里明确强调了口头表达能力,即语言交际的能力。虽然“仪表仪态、行为举止”涉及到了非语言的范畴,但是究竟应该如何做,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却没有明确的要求。由于没有针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师培训,这就造成教师本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没有统一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当然更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对于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教学了。

3.1.2 美国:

3.1.2.1 口语交际教学领先,对于非语言交际有更多研究。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把原子弹、金钱和演说当作三大战略武器。如今,舌头、美元和电脑成为新的三大战略武器。口语表达由第三位提高到第一位,这一变化突出了美国对于口语能力的重视。美国特别重视抓中学生的口语训练,从系统全面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标中可见一斑,除了语言交际部分的训练,非语言交际部分被独立展开训练,这其中包括类语言类,如音调、重读、停顿、表意的功能性发声训练;体态语类,如手势语和面部表情语的训练。

3.1.2.2 崇尚自由民主言论氛围,习惯于使用非语言方式。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这使美国人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独立宣言》的颁布又赋予美国人一种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氛围。这一切都让美国人形成外向、自信和直率的性格特征。他们性格的外向,让他们能直接向对方表露出自己的情绪;他们充满了自信,随时能与别人进行滔滔不绝的长谈;他们的直率让他们毫不顾忌,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

3.1.2.3    选拔人才的方式,鼓励使用非语言方式强化语言效果。

在美国最典型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要通过演讲的方式来获得选票。纵观历届美国总统大选演讲,那些候选人在演讲时语调的抑扬顿挫,面部表情的丰富,手势动作的有力无不让人印象深刻。演讲者需要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高超的口语表达技巧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取信于民。口语技巧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双重技巧,如果缺乏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映衬,再精彩的演讲内容都不能发挥出它的光彩,都无法真正吸引到听众的注意力。

3.2 课程规定

3.2.1 国家教学标准对比

3.2.1.1 中国《初中英语新课标》:在语言知识的语音部分要求:在实际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另外在学习策略部分的交际策略中要求:善于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3.2.1.2 美国国家交际协会《培养有能力的交际者: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听、说及媒体素养标准》

《标准》中对于学生听说的能力分别从知识、行为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进行要求。以听力方面为例,知识目标包括:知道回应的各种方式;认识到沉默是交际的一种形式,能区别说话者不同的沉默原因。行为目标包括:要求通过语言及非语言交际的方式表达出对说话人的关注。态度目标包括:愿意理解地、批评地、同情地和欣赏地去倾听;听话时眼睛注视着说话者;尊重说话者选择沉默的权利。 

综合对比中美英语课程标准,两者都注意到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并且对这方面的教学做出了要求。但是对比之下,美国的教学要求从知识、行为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要求,这三个目标从三个角度明确了: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给予教师的教学工作理论和实际上的指导。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品德,在强调交际有效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交际的道德性。

3.2.2 具体教学大纲要求对比

3.2.2.1 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在语调与节奏中要求:句子重音;连读和不完全爆破;意群和停顿;升调和降调。

3.2.2.2 美国《纽约州英语核心课程教学要求(Grade1~Grade6)》 : Grade1: 口语表达时能根据要求和听众的不同,使用恰当的语速语调。Grade2~4: 能使用合适的手势传递信息;能和听众建立起适当的目光交流;口语表达时能根据要求、主题和听众的不同,使用恰当的语速、语调、音量、表情和身体姿势。Grade5~6: 能通过表情和姿态提升交流效果;在陈述或小组讨论时能和其他人建立起眼神的交流;根据内容和听众的不同,使用适合的音量和语速;能使用直观教具加强陈述效果。

通过对比发现,中国在教学大纲中只侧重了课文朗读中的语调节奏要求,也就是说《初中英语新课标》中对非语言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实际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相比之下,在美国的教学要求中,依据《标准》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层层递进,从最初的语调到手势、目光、表情和身体姿势,再到最后的增加直观教具。一步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的非语言能力得到一个螺旋形的提高。

3.3 教材内容比较

 3.3.1 中国《牛津英语》:没有涉及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要求。

3.3.2 美国:Go For it: 以《大猫历险记》为例,在学生完成有目的性的几项阅读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对于非语言的要求有:建议学生以哑剧的形式将 故事表演出来。

对比发现,由于在中国英语教学大纲中未对非语言教学做出具体要求,所以在教材编排中也未出现针对性的练习要求。而美国教材中要求使用哑剧来表演这种形式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当然是以口语表达为体现形式。但实际上,哑剧的形式让学生纯粹以手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演绎,学习“阅读”非语言情感表达,让他们能理解情意交流的每个细致之处,是对于非语言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实践体验。

3.4 评估方式比较

3.4.1 中国:以2007年上海高考英语口试评分标准为例,考试总分为100分,现取各项评分满分标准如下:Part One (10%)能流利朗读所给的文字材料,发音清楚;语音语调节奏准确;能正确处理句子重音、意群停顿、语气转换、并熟练掌握连读失爆等朗读技巧。Part Two (10%)能对所给的情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应答,内容正确,且基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Part Three (20%) 能对所给的情景进行提问,内容恰当,问句结构正确。Part Four (30%) 能连贯流畅表达思想,偶有停顿;谈话内容与题目有关而且内容充实;语言结构和用词符合交际要求。语音正确。Part Five (30%) 能有条理地完整地叙述一个主题;表达清楚,叙述连贯流畅;内容充实,且与图片相符;语言结构和用词符合交际要求;语音正确。

 3.4.2 美国,在完成课程《谁是英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内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估,以下为节选的评估表格。

发言者是否:

 

 

 

 

使用视听设备?

视听设备对于最后结论的产生给予支持

视听设备帮助吸引听众注意力。

使用视听设备。

未使用视听设备。

声音响亮?

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控制音量。

能听清楚。

个别部分听不清楚,但不影响听众的理解。

听不清。

语速合适?

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控制语速。

语速合适。

有时语速过快或过慢,但不影响听众的理解。

听不懂。

状态放松?

轻松自如,能合理利用肢体语言。

看上去比较轻松。

状态略显紧张不自然,但不影响听众注意力。

状态紧张不自然,影响听众注意力。

文辞流畅?

文辞很流畅,便于听众理解。

文辞较流畅。

有断句现象,但不影响听众理解。

断句现象严重,影响听众理解。

语调有激情?

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语调。

有较好的语调。

语调一般。

语调单一。

  在中国口语测试的评分标准中只有在第一部分朗读文章中涉及到了语音语调等非语言交际内容,在后面的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并且测试的评分要求侧重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美国的课后评估内容不仅涉及到了非语言交际内容,更是通过评选等第的方式,将学生的表现水平区分开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标准和要求,便于老师和学生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结果的评价,更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促进。

另外在美国的表格中还提到了使用多媒体的情况,借助其他视觉材料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多媒体辅助表达,但在中国的评估标准中还未有这方面的意识。

IV. 对于我国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建议

4.1 完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理论体系。

英语本身作为一种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所以在语言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到培养学生实际使用的能力和实际交际的效果。在如今中国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不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也已经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在真正指导教师教学的《大纲》中,还需要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完善,特别是操作内容的具体化。另外对于教材中的交际内容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加强非语言交际训练的教学化程度,使之真正在教学中落实。

4.2 对教师实行有针对性的非语言教学培训。

首先对教师进行的职业培训中要强调并落实这样一种观念,即:课堂的有效表达,不仅在于语言表达,更需要非语言行为的和谐搭配。教师在注重语言交际行为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训练,并把它例为基本功训练内容之一。只有增强教师对于非语言交际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自身非语言能力的使用,才能促进教师对于学生非语言教学的认知、理解和传授。而且非语言交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言传身教,如果老师本身能很好掌握并实行,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

当然在教育学生时要特别注意:非言语行为有褒有贬, 必须以褒为主, 学会尊重他人,比如用心注视,微笑点头,耐心倾听等等。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4.3 改进口语考评制度,适当提高非语言交际评分的分值。

中国教育的导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依照考试的要求为根本,所以要将非语言交际教学的教学得以落实,我国现行的考核制度还需要改进。首先要加大口语考试在各项重要升学考试中的评分比重,可以借鉴国外考试的评分要求,将听说读写分为四大板块,各占总分的25%,这样一个比重能让学生增强对于口语能力的重视。另外在评分标准中,增加对于非语言交际内容的要求,可以采用情景小品对话,竞选演讲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论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和翻译。外语教学,1995(3):76

2.  魏华,闫素峰。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教学与管理,2008(21):128~129

3.  http://www.bj115.cn:8081/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42 2008-8-18

4.  http://www.natcom.org/nca/files/ccLibraryFiles/FILENAME/000000000119/K12%20Standards.pdf 2008-8-18

5.  http://vip.6to23.com/taoxuyz/3keyan/dagang/yingyu.htm 2008-8-18

6.  http://www.thinkfinityny.org/NYSS_ELA.php 2008-8-18

7.  http://edsitement.neh.gov/view_lesson_plan.asp?id=251 2008-8-18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句型教学课例交流与研究    下一篇:英语语言应用在牛津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