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研究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精神,开展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情况,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
 
  关键词: 广东工业大学 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改革 问题分析 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ntroduces the series of reform carried out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sums up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new thought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analysis of problems; measures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从项目组2003年3月初成立到年底定稿,前后总共约10个月,而这样的大事在以前常规需要3-5年的时间。经过试行和进一步的修定、完善,教育部又于2007年7月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足以体现了国家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因此,各高校为了抢时间、争速度,相继制定了自己学校的课程改革计划。
  
  一、 广东工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这次课程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针对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为了有效地执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我校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广东工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与实施办法》,该办法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和管理方法等进行系统地、科学地说明。具体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 确定了分级教学的新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普遍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高等教育从此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然而,像我校这样的省属高校,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生源参差不齐,地域差异以及个体差异现象比较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进度,越来越不适应各种学生的发展。因此,这次课程改革方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从2004级学生开始,根据学生高考英语单科考试成绩,将他们分成A、B、C三个不同的等级,进行分级教学。
  2. 制定了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体系,开设多种英语选修课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我校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英语课程;英语提高课程;综合应用课程。
  基础英语课程为必修课,各级别的学生应按照程度不同选不同级别课程,由低向高,逐级修读。英语提高课程为指定选修课,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取得校内大学英语4级学分者修读;综合应用课程为任意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取得校内大学英语4级学分者选修。
  另外,我校还从2004级新生开始,在部分班级进行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大学英语》教学实行大班讲授和小班操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得到学校的肯定,条件成熟时将会在我校进一步推广。
  3. 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和英语学习资源库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实现课堂的时空延伸提供了物质保证,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从2004年开始,我校先后通过校园网接入了与《大学英语》(全新版) 相配套的“新理念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等网上学习系统,学生随时都可以自主学习,完成与课文有关的练习;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开辟了学生教辅窗口,网上收集了许多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词语典故、英语原版声像、以及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训练试题库等,方便他们查阅资料。各种学习网站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听、说、读、写、译、互动交流等全方位个性化教学条件,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4. 开设“第二课堂”,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多听多练的要求。因此,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近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各种层次的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和才艺表演等活动。学生通过赛前的充分准备,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经过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怀,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1]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学英语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做好准备;认为语言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教”和自己“学”的结合,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正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大学英语”的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1. 现有的课程设置对“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说和写是表达思想,是信息输出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od Ellis认为,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话语和信息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对学习的速度至关重要。[2]然而,从课时的设置来看,我校目前普遍采用2+1+1的模式,即每两个星期中,在普通教室上两次课,多媒体教室和语音试验室各上一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听力的机会相对较少,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听”与“说”不相干,对听力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2.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虽然学生意识到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高中时期的影响,仍然靠大量背单词、细读课文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未能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全面发展。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策略的意识不强,在课堂上表现不够主动。另一方面,当问及课后学习的途径时,学生希望通过看英语电影和电视节目等获取信息,很少人愿意看英文报刊,或通过英语网站了解信息,这说明我们学生的学习途径不宽泛,还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3. 分级教学后学生英语水平出现了两极分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实行分级教学后,好几个班水平程度都基本差不多的学生被排在一起上课,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不如以前,相互间缺乏一种激励的环境,加上大班教学时的班级管理没有以前严格,个别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有所削弱,学习比较被动;第二,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与其他班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的时候显得比较拘束、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我能力,能力未能得以充分展示;第三,分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班和C班中有些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创伤,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
  4.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流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的中心内容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学生。我校现阶段使用的《大学英语》(全新版) 根据《大纲》(修订版) 的精神编写,“为全面贯彻、落实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各项教学任务服务,系列教材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3]目前,教学手段仍然主要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虽然已经建立了网络课程平台和英语学习资源库,但是这些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 解决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完善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
  分级教学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它只是暂时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划为不同的等级,施以不同的培养措施,从而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滚动管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分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而对A、B、C班的学生实行“滚动式”管理,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在每级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整,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滚入上一个或下一个级别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给予因材施教,并且创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
  2. 选用和编写教材的时候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分级教学并不仅仅是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班,而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个级别的学生的潜能尽可能都得到发挥,在制定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用和编写教材。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语言输人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即i+1理论,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他认为,人们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人(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用公式表示,就是i+1。如果语言输人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输人,因为语言输入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4]该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选用教材和其它教辅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创造适当的学习情境。
  针对学生对听力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的现象,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制作一些适合当代大学生、具有时代特征、甚至具有广东特色的教材及多媒体课件,条件成熟时甚至可直接将其挂在互联网上让学生共享。
  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语言习得问题上,Krashen不但强调学习者的外部语言环境,即语言输入,而且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输入所起的过滤作用。[5]分级教学后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显得比较被动,懒于交流思想,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因为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时,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无论是A班还是C班的学生都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尤其要给C班的学生给予情感上的关注。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争取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编排学习小组,互帮互助,组织形式多样的辩论会、演讲、话剧表演等加强相互间的联系。
  4. 进行多种辅导
  学生对“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薄弱的语音基础。一年级新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英语水平差异大、有的学生乡音较浓,因此,学校应该在大一开设语音选修课,传授系统的语音知识,讲解基本的读音规则 (如连读、弱读、省音、音的同化等),介绍不同英语国家中人们的发音习惯和特点,传授一些英语听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其自学能力。掌握了语音知识后,学生就不觉得单词记忆是那么的痛苦,也就可以根据读音拼写单词了;另一方面,掌握了语音知识后,学生说英语就有了自信心,敢于张嘴。
  5. 发挥现代网络的优势、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首先,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完善的网络教育环境为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保证。在教学中,不但要继续发挥现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精讲多练、并能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的优点,而且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网上资源丰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让学生既能感受直观的课堂教学,课后又能享受在线听课、网上讨论的机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并随时发表看法。使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逐渐走出一条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路子。
  其次,建立网上答疑系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请教老师,但是由于我校目前多校区办学,教师居住分散,学生有问题时不是随时就能得到解惑,而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求知欲会慢慢减弱,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如果进一步完善网络学习系统,实现网络答疑,这样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既可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与教师取得联系,又可以在线咨询获得帮助。
  第三,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课程要求》把教学评估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即平时考核,通常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测验、期中考试、网上自主学习的记录等;终结性评估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各种水平考试。大学英语测试和评价体系要既重视终结性评估,又重视形成性评估;既重视对运用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总之,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就应该以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后盾,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单纯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既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二者有效地整合,努力探索出一条传统+现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启迪.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J ]. 中国外语,2004 (1): 5-9.
  [2]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9.159-162
  [3]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117
  [4][5]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2002.128-132,24-34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下一篇: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