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先学后教”在思想政治课中的点滴运用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题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出展为宗旨的,作为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由说教转向启发、探讨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学习。

1.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课改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课改理念,以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习惯于仅让学生“吞咽食物”,没有给学习自主、自觉学习的机会,这样使得学生应有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主动教授下,学生的创造思想缓慢退化。这一点已经与现有的教学精神背道而驰。资料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书本知识,只占他人生应用的20%,绝大多数要靠自己走上社会后自学获得,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是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获取知识,并系统化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

 现代教育观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先学后教”则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先自己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尝试“先学后教”这一方法,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并且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取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不能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使学生视野打开,引导学生通过看电视新闻及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适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这一主动过程的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得以提高了。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的自理内部的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学习思想品德课,首先要求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知识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在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勤学好问。

 实施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动眼观察,动脑交流,动脑思考,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自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例如,通过学习预习提出问题,教师整合归类问题展示给学生,学生就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性小结,使知识得到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经过这种“先学后教”的尝试,学生有了学习这们课的兴趣。其实,学生先学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和学习体验各自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经历体验,往往对问题解决所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学习,学生“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爱与人合作的同学,在政治课上,展示自己,就增强了学生学习这们课自信心和深受兴趣,当然在实施这种教法过程中,身为教师一定对学生施以关爱,给予个别学生帮助,让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贯穿其中,激励学生勇于向未知的知识迈进。

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中运用“先学后教”为中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初步的发挥,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政治课学习不再成为学生负担,而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个愉快的体验,并且还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关注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不仅放宽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有了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积极探究,这样更有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之见    下一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