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历史教师在学生自探共究学习中的作用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倡导下的现代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学法”的角度提出来的,过去的“学法”是根据“教法”制定的,“学法”必须适应“教法”的需要。而新课标扬弃了旧的教学模式,提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教法”必须为“学法”服务,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重视“学法”与“教法”的整合,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操作,才能使“学法”与“教法”达到整合呢?
    一、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竞争情景
    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民主的、平等的环境,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然而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是单凭教师和蔼的微笑,甜甜的话语,教室内来回走动,拆除一方讲台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有这样两种教法:
    教法一:
    刘邦打下的天下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这样?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你最欣赏哪一条?为什么?
    教法二:
    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势如何?
    为巩固统治,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各自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
    什么是“文景之治”?
    通过上述所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两种教法都可谓是“诱导”式教法,都试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但很显然,第一种教法中问题的提出自然,贴近学生实际,使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易于学生接受。而第二种教法对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易产生厌感,他们会感到枯燥,即使成年人看到这些问题也有把知识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感觉,这样的诱导很难说能引起学生共鸣,产生群情激昂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真正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是听众。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要求教师的新角色,是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合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因此,在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拼命比赛看谁讲得少,看谁装哑巴装得像,课堂上不是问题的问题也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课堂上表面轰轰烈烈,学生七嘴八舌,实际上东拉西扯,嬉闹说笑现象严重。这样的课堂有温度而无深度,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实效性差。
    介于“历史”本身的学科特点,阐述的全部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感远,教师必须有意无意的去讲授一些知识。接受性学习对历史上的一些内容来说还是必要的,只有知“古”,才能借古鉴今,只有读“史”,才能明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因兴趣、意志、耐力等方面的因素而转移学习注意力。因此,学生在自我导向不明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自主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探究活动,假如放任学生“自主”探究,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由于难于完成探究计划而丧失了进一步探究该项目的兴趣,从而对探究题目丧失信心。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对人的期望发展水平与现有实际发展水平相接近时,他的学习兴趣才最高。教师的适时调控非常有必要,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在学生实际探究水平与探究题目之间搭起“脚手架”,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从而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   学习主线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在学习《美国的诞生》时,教师设计的是:“渴望自由(英国殖民地) ----追求自由(独立战争)----保障自由(1787年宪法)”;在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设计这样一条主线:火星(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火种(武装起义)----火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燎原(革命根据地壮大)。这样,在主线的辐射下,可谓牵一发而动千金。
    实现历史学科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应是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结合。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活动,即没有自主的自主。事实上,那是因为教师没有起到真正的引导、组织作用。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讲求知识的呈现与内化。
    三、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责任观念
    课堂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人们所提倡和推崇,于是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这样,一节节课就成了一场一场“热烈”的对话,好像只要有对话学生就能学习。其实“热烈”的的课堂对话未必有效,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学习。在课堂对话中,学生在享有平等、民主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教师更应对学习群体负责任,对准确知识负责任,以及对严密思维负责任。
    对学习群体负责任是指教师要有耐心、克制力与更多的努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时还不能领悟到其他学生的观点,而又想急切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教师必须提醒他们不要轻视同学的观点。当学生在同伴面前提出一个新观点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当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了,教师必须有技巧地加以“打断”,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讨论的主题上。当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突然发生时,如某一学生发表新颖的论点,或者得出未预料到的实验结果等等,教师必须当机立断,决定是要按原计划进行来保持课堂的连贯性,还是要利用刚出现的“教学时机”,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总之,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的过程,学会学习。对准确知识负责任,就是指教师能带领学生回答个别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用准确知识来支持缺乏事实依据的论点。对严密思维负责任指使人信服的论点要术要从逻辑上把论点与事实联系起来。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为形象地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藩王的权势及领地大小,教师精心设计了动画,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历史”是过去的,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定性虽不是绝对的,但却不是摸棱两可的。只有树立责任意识,才能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你怎样说都对”的现象。必须对主张进行清晰陈述,并运用论据,合理地推理,来支持这些主张。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思考“秦始皇时‘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态度的截然不同,可见目的不一样”,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在当时汉可取,在今天看来,钳制了思想,都不可取。
    四、坚持综合评价原则,深化评价机制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另为帮助学生卸下通常师生个别问答中非常容易产生的思想包袱,使思维灵活开阔起来,教师经常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题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如“你很棒”,“你很聪明”等,这样确实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但这只是适合新课标的一个方面。
    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问题获取新知的思维方法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对学习的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防止片面追求个性化教学,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新课程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赋予学生健康的个性,也是教师教学的归宿,最终达成培养人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成长。教师努力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将为新型课堂教学观的日臻完善再添光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景复现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