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活色生香学历史——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浅探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活色生香学历史——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浅探

 

内容摘要: 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寻找教材与学生学情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要特别注重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思维、亲身经历、交往互动等过程中感受、体验、丰富精神生活,获得主动发展。教师尽可能遵循“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历史材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活色生香学历史,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有如下表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的理解是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什么是“过程与方法”?《历史课程标准》这样阐释:“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聂幼犁教授认为:通俗地讲,就是从知道“是什么”和复现“怎么做——这样做”的经历中,形成从中抽象或概括出来的“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的思维方式。例如设计“中国的远古人类”这节课,聂教授提出可以列举大量的考古材料,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根据考古材料去伪存真,拨开历史的云雾,得出历史的结论。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寻找教材与学生学情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要特别注重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思维、亲身经历、交往互动等过程中感受、体验、丰富精神生活,获得主动发展。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二:

例一: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汉的建立;汉武帝时期,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和设置司隶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重点问题。“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的象征,因此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总体来说,本课的知识点多,各项措施的内涵深,容量很大,必须重点突破。

学情分析:教材没提到什么故事,学生可能提不起兴趣。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目,学生可能存在疑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当时的背景,其他学说为何不行?儒家学说又有何好处,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还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削弱封国势力”这一目,学生不了解西汉郡国制,对“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都难以理解。在此基础上,要对“秦皇汉武”进行比较分析,突出课题“推进大一统”很困难。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原来的想法:设计学案或用课件显示,提供诸如“大一统”、“文景之治”、“董仲舒”、“郡国制”、“主父偃”、“监察制度”等相关名词的史料给学生看。但课堂时间有限,阅读众多史料也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能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有疑问的和兴趣点自己查问。而在课堂上要促使学生内心互动,感受“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魅力,获得真知,最好的莫过于创设历史学习情境。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目,笔者设计了历史短剧“汉武帝治国咨询会”。提前一节课征演员4名(男女不拘),分别扮演汉武帝、当时的法家代表、道家代表、儒家代表(董仲舒),要求语言简洁、动作恰当、感染力强。剧本如下:

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法家代表: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道家代表: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至高无上!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用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百姓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与分析,轻松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接下来对比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焚书坑儒”,“秦皇”、“汉武”,高下自现。

对于“削弱封国势力”这一目,教材小字介绍了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七国之乱”,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结果成鲜明对比,比较法少不了。此外,为创设最佳历史学习情境,笔者用课件简介了王国问题的由来,播放视频《七国之乱》,再打出图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设疑:刘胜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面对依旧强大的封国势力,汉武帝该怎么办?你是谋臣你会如何建议?先激起学生内心的互动和热烈的讨论,再让主父偃出场,隆重推出“推恩令”。怎样理解“推恩令”的含义和妙处?指导学生看教材外,笔者把“皇帝”“诸侯王”“侯”“中央直辖的郡”这些词条贴出黑板,让学生上讲台用箭头完成图示,教师再评点并显示正确图示。学生争相上台,继而发出一片“哦”“是这样”的声音,可见效果良好。接着,笔者又在课件上用饼图分解“推恩令”的实施过程,引导讨论:诸侯能不能不推恩?为什么不能?不推恩会如何?推了恩结果如何?再分析比较“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和意义就水到渠成了。饼图分解如下:

在此基础上,最后对“秦皇汉武”进行比较分析,突出课题“推进大一统”就顺理成章了。

例二: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10-13课

教材分析:《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陈述了“1005年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和约”、“1141年宋金和议”的内容,显示了两宋政治、军事上的弱势;《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则陈述了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这些史实内在的联系有一点:宋朝的国策。第13课终于提到“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对于为什么实行这一国策只字未提。

学情分析:如果在这些史实背后不去问个为什么,不去找事件内在的联系,学生最多接受、记住奇怪的宋朝而已,什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魅力、思辩和探究的快乐都感觉不到。

同样,笔者设计用历史剧来还原历史,解读宋代国策:第10课编演“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历史课堂剧作为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把丰富感性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乐,寓理其中,形真情切,学生时时感到“易”“趣”“活”。直观具体的表现形式,真切的历史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认知设计,学生很快入情入景,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模拟历史人物,需要先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面对与赵匡胤相同的问题和抉择,学生要了解并洞悉不同的历史人物及其动机,思考可能出现的多样性的结局,即学生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自己发现历史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进而解决有关历史问题。教师再加以精心组织,悉心指教,热心引导,积极鼓励,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自主地探究历史。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再到“重文轻武”的国策,层层推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发现事件内在的联系。再联系弱势的宋朝与各国和议,广交岁币,不得不在经济上求发展;同时,和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学生理解12、13课就容易了。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尽可能遵循“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历史材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活色生香学历史,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第1期。

程权:《历史情景教学法初探》,《历史教学问题》(沪)1996年第6期第32-33页。

黄明坤:《让历史课活起来》,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2004年5月13日

 

附历史剧本两篇:

一、黄袍加身(原创)

第一幕

旁白: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由太后及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都说掌握军权的大将赵匡胤将要夺取皇位。请看第一幕:赵匡胤府中密谈——

赵匡胤:“唉,朝野之上,范质、王溥两位宰相只知舞墨能文,图一时平安。我只能等幼主长大成人才能辅佐他干大事。”

赵匡义:“一个七岁的皇帝懂得何事?还不是宰相说了算?我等何苦为一个小孩子效命!难道江山只能姓柴?不能姓王、姓李、姓赵?”

赵匡胤厉声喝道:“贤弟休得胡言!”

赵普:“匡义贤弟所言不无道理,怀有如此想法者,恐怕大有人在。朝野中掌控军中大权者非将军一人,如有人捷足先登,我等悔之晚矣。”

赵匡胤:“先帝对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若乘机夺位,既愧对先帝,又为后世千秋万代所唾骂,怎么行呢?”

赵普:“忠于先帝,当拯救天下黎民苍生,此乃大忠、真忠,万古不朽之忠义,千秋万代将铭记。至于先帝遗孤,只要善待周家就行了。”

赵匡胤:“此事干系重大,不宜在京都进行。”

赵匡义:“那该如何?”

赵匡胤:“我等可以效仿前朝的黄旗加身。”
三人相视一笑。

第二幕

旁白:转眼,到了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日春节,太后与小皇帝都在宫内玩乐。请看第二幕:边关急报——    

宰相范质、王溥匆匆忙忙赶往后宫,跪在符太后面前。

范质:“禀报太后,边关发来急函,北汉与契丹联合,举兵南下,意图中原。请朝廷火速派人御敌。”

符太后:“两位爱卿以为,派遣何人御敌合适?

范质:“臣以为赵匡胤将军智勇双全,充当统帅甚为合适。”

符太后:“以皇帝的名义拟旨,速派赵匡胤出兵。”

第三幕

旁白:赵匡胤领旨出兵,正好为他兵变夺权创造了条件。他的谋士、将士也为夺位出谋划策,制造议论。请看第三幕:军帐之夜——

赵普对其他将校说:“当今天子年幼,未能亲政。我等杀敌报国,即使身首异处,血撒疆场,当今天子亦未必能知。我们不如先拥立赵将军为天子,然后北伐,建立战功,必得赵将军重赏。即使战死疆场,死也值得。”

高怀德等:“是啊,我等愿拥立赵将军做天子。”

赵普:那就快马飞奔京都,告知留守的石守信、王审琦二位将军,做好里应外合的准备。

第四幕

旁白: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请看第四幕:陈桥兵变——

赵匡胤打开门:你们……这是干什么?

高怀德等:“我等请赵将军做天子!”

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批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将士齐跪地叩首: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被扶上了宝马,威严地说:“汝等贪图富贵,拥立赵某做天子,陷我于不仁不义中,既然如此,须听我号令!”

万众齐呼:“我等愿遵号令!”

赵匡胤庄严颁布号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违者严办!”

旁白:赵匡胤率领大军踏上了回归京都的征途。由于众人拥护,很快到了京城。加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不久,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历史上就把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为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称为“黄袍加身”。

( 齐谢幕)

 

二、杯酒释兵权

第一幕

时间: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地点:皇宫内书房

人物:宋太祖、赵普、小太监

旁白: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他就是宋太祖。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造反,争着做皇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才平定了叛乱。为了这事,宋太祖心里总是不大踏实。

(宋太祖出场,沉思状,来回踱步,小太监跟在宋太祖后面)

宋太祖:传赵普。

小太监:传赵普进见——

赵普(匆匆忙忙赶来):臣赵普叩见陛下,愿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太祖(叹气):唉!自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八姓皇帝,没完没了的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赵普:我看原因主要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兵权旁落,君弱臣强。

宋太祖(边听边点头):有道理!那依爱卿之见,该如何处置?

赵普(胸有成竹地):削夺朝中大将和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兵权,天下自然太平。

宋太祖(连连点头):赵爱卿说得有理。

赵普: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这些人都是朕的好兄弟,他们不会背叛朕的。

赵普:我并不担心他们背叛。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一旦下面的将士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亏得爱卿提醒了。

第二幕

时间:第二天晚上

地点:皇宫后院一个御花园

人物:宋太祖、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老将、太监数人、宫女数人

旁白:第二天晚上,宋太祖在宫内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三巡,宋太祖令太监、宫女们退下。

宋太祖(拿起一杯酒,请大家干了杯):要不是有兄弟们拥戴,朕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你们那里知道,这一年多来,朕没吃过一顿舒心饭,没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王、高等人(十分惊奇):陛下这是为何?

宋太祖: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王、高等人(听出话音来了,着了慌,连忙跪在地上,边磕首)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呀?

宋太祖(摇摇头):对你们几位,朕还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中,有人贪图富贵,有一天也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行吗?

石、王、高等人(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点一条出路。

宋太祖(长叹一声):朕替你们着想,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一闲官,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的度个晚年。朕再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无间,两相无猜,这岂不好?

石、王、高等人(边磕头,边谢恩):多谢陛下为臣等想得周到。臣等告退。

第三幕

时间:第三天早上

地点:金銮殿上

人物:宋太祖、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诸位大臣、小太监

旁白:皇帝早朝。

小太监:皇上早朝,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石、王、高等人:臣等有事启奏。

宋太祖:众位爱卿,何事奏来?

石、王、高等人:臣等戎马一生,满身伤病。今年事已高,奏请陛下恩准臣等告老还乡。

宋太祖:准奏。

旁白:宋太祖一一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安排他们到各地去做有名无实的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后来,宋太祖又用同样的办法解除了其他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收回各地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摘自:黄明坤:《让历史课活起来》,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2004年5月13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尝试---成功---收获——例谈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下一篇:历史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锤炼 ——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为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