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民族精神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历史教学中塑造民族精神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李卫平

【内容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根本的区别,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民族精神的塑造,对于一个民族的独立和自我发展和完善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能够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民族意识    历史教学    人文教育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21世纪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的世纪,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外国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国不少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精髓有被同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而部分同胞在这一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对祖国、民族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导致了民族精神的缺失。这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不少教育专家一再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在人文教育当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培养,要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重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历史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必须担负起塑造民族精神的艰巨任务。

历史记载是保存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主要方式之一。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继承和延续下来的。因此,只有通过历史学习,才能够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把握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继承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优良品质更好的保留下来,才能让中华民族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屹立其中,并不断壮大。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就是希望从历史中寻找中国的发展方向。而龚自珍则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章太炎则有“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的高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先贤的认识可谓深刻,然而如何将他们的希望和期盼化为现实,将他们的教诲落到实处,则需要我们对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教学从来都是讲究人文意识的熏陶和培育的。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塑造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够产生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呢?

首先,通过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保留了世界上唯一未被中断的文明。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辉煌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史中,我们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神奇的青铜文化,美丽的纺织产品,气势恢弘的兵马俑与长城,先进的四大发明,这些都能够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现实社会中,部分国人总是看到中国的落后,而不了解中国曾经的辉煌,因此产生了民族悲观主义,甚至对其他资本主义产生盲从思想(赵薇军旗事件就是既不懂历史,又盲从外国的突出体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教育,让学生从历史中寻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意义。

其次,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从而建立新中国,并不断通过努力,使中国日益强大的历史,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也是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复兴,走向辉煌的历史。通过近代现代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下意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时,必须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当中华民族面临重大转折时,必须有审时度势,把握现实的历史责任感;当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时,必须有积极参与其中,为祖国民族奉献的热情。通过这些感情的培养,必然让学生成为对祖国忠诚、对民族负责的新一代的接班人。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我将著名的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以及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引发的学生运动放在一起,强调青年学生应该主动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将自我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振兴放在一起。又如,在讲述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冲突时如何处理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年青时的事例:鲁迅去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医学,以疗救人民的身体痛苦,但当日俄战争发生时,他看到了麻木的、愚昧的中国人,因此他认识到疗救人们的思想比疗救人们的肉体更重要,因此果断的弃医从文,走上了向文学的道路。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将自我和祖国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第三,通过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学习优秀民族,但又不盲从西方的民族性格,从而完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美国1996年发布的《历史课程全国标准》认为历史学习能够“通过一部平衡的、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它国家,我们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必须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让学生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优秀的民族性格,为我所用。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都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比如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形成的、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德国人善于总结、强于思辩的民族精神;日本人自强勇敢、勤奋刻苦的民族精神,俄国人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等等。通过这些民族精神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世界的各个民族与国家,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拥有更为完善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各国竞争,我们的竞争意识是否足够?(比如80年代末和2004年中日两国小朋友在蒙古草原的生存训练,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我们的合作意识是否足够?(比如流行一时的谚语“一个中国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我们的创新意识是否足够等等。民族精神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面对激烈变动的世界时,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其他民族,将民族精神加以补充和完善,才能够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是一门沟通过去和未来的科学。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21世纪初,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是以民族精神的塑造为基础的。一个缺乏精神、个性丧失的民族是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因此,面对世界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激荡交融的情况,我们必须保留中华民族立足的根基——民族精神,并将其发展壮大。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科目,历史学科在培育民族精神上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要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既保留中国的特色,又广泛吸取各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为我所用,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加完善,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资料: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9期

张红军:《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9期

赵亚夫:《历史教育与国民精神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8期。

张岂之 :《继承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4年8月17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下一篇:略论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涵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