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 “提”趣六法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使达尔文虽屈从父命去学习医学和神学,却依然热衷于野外标本采集和阅读自然科学书籍。一方面,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爱好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熟悉爱好,形成良性循环。很多学生对某门课程感爱好往往开始于教学中对讲授的认同。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笔者做了些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归结起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导言 “引”趣

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爱好。有人说导言应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要完成这种要求,就必须用浓厚的爱好来支撑。教育家布卢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爱好,因此教师用将要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导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讲《海水的运动》一节时,用了这么一则导言:二战期间,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军舰艇屡受德军舰艇的袭击,致使英军遭受巨大损失,这是为什么?一下子,学生的爱好就被导引起来。

导言可采取的素材很多,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球现象、诗歌、歌曲、漫画等等。如我在讲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节时,引用漫画 “钓鱼者的困惑”,提出两个问题(1)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什么?(2)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农田浇灌,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不洗马桶盖”,你怎样理解这句话?非凡的引言,起着非凡的作用,让学生自然产生想探个究竟的欲望。

二、讲授 “增”趣

林崇德教授对教师的知识进行分类时提出了教师具备实践性知识。教学中个人的风格、特点等都有自己个人特色的本能反映。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亲身感受为学生描绘出真实可信的情景,无疑能增添学习爱好。如我在讲述垂直地域分异时,给学生描述自己在青海实习时所见的高原高山植被垂直分异,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形象生动的语言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分析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时我引用晋 .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恰当地反映了太阳高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语言(古诗词)的妙用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本来可能是枯燥的知识由于教师的处理给课堂增添了乐趣。

为把教材的原理和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我举了个案例:一度被誉为广州 “特一号”的广州乙烯工程,投资80亿元,仅试产3个月就停产了,天天要负担200万元的贷款利息。请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辩和议论得到的结论是:工业布局要依据客观科学的规律。事实上比我自己直接讲授达到的效果要好。

三、发难 “激”趣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熟悉到已有经验与具有未知因素的新刺激(学习内容)之间有差别时,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会极大提高。在学习完日界线的教学内容后,我立即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对双胞胎,由于她们出生的地点稍有变化,姐姐比妹妹后出生,可能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都在思考,都在比划,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为什么用红色表示停止、禁止,用绿色表示安静与安全,用黄色表示有危险呢?学生想地理老师怎么问起物理问题了?从而使学生的爱好大增。

在学习《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熟悉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是这样设计 “发难”步骤的:

首先用投影展示两个背景材料:

★ 野生稻的奇迹

1970年11月3日的上午,袁隆平的两位助手冯克珊与李必湖一同来到三亚鹿回头的一座铁路大桥旁的一块沼泽地,李必湖忽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长得很异常的野生稻。它分蘖成三个稻穗,只见这三个正在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泽浅黄,不开裂散粉,当李必湖断定这是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后,二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比金子更珍贵的野生雄性不育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用衣服包住,带到试验田里,同广矮3484栽植在一起。同时,李必湖给正在北京作理论探讨的袁老师发出了一封报喜的电报。袁隆平当即为这棵野生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义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从1975年~1983年,1.6公顷亩水稻增产2400亿千克。

30年过去了,当年的专家故地从游,再也找不到野生稻了。

★ 大熊猫的厚遇

1972年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国礼赠予给美国政府和人民时,世界上各大报刊都登载了这一特大消息,以后每年平均有300万以上的美国人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观看,“宝宝”抵达原西德受到红地毯规格的接待,“兰兰”和“康康”的座机进入日本领空,战斗机升空护航,并有内阁大臣出迎,“安安”“新兴”赴新加坡展出,新加坡国家动物园园长哈里逊、副园长沈祥发亲自来到它们的故乡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然后开始步步为营,适时 “发难”。

教师:野生稻有什么用?

学生 A:培育杂交水稻。

教师:家种的水稻不行吗?

学生 B和C:不行。杂交水稻在培育过程中将野生稻的基因物质转移到家种水稻的方式来改变水稻的基因组合。杂交可以用来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对原有品种进行改良或创造杂交优势。我们的祖先对植物的选择杂交,才有我们今天食用的这些和其他数百种作物,这些作物无论在外形、颜色、还是化学成份上都已经过改良,变得符合人的饮食需要,或者是具有人们所希望的特性,如高产、抗病虫害和耐旱等等。这些植物不但经历了外观和成份的变化,而且也随着多少世纪以来人类的迁移和贸易而传播到世界各地。举例来说,卷心菜最早源于欧洲,而今在各大洲都有栽种。

教师:大熊猫为什么受到如此礼遇?

   

学生 B:因为它太可爱了。

教师:可爱的动物很多,为什么人类对它厚爱有加?

学生 D:因为大熊猫的生殖和抚育能力低。目前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不保护就会灭绝。

学生 E:刚出生的小熊猫平均只有100克左右重,皮肤光滑无毛,像一个又聋又瞎的小老鼠。在体型稍大的哺乳动物中,只有袋鼠会产下这种无毛小仔,不过袋鼠有育儿袋,大熊猫却没有。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较低。

教师:既然如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啊。

学生 E:大熊猫是我国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类之前它们就生活在这个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学家和考古学家誉为古生物的“活化石”。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物种。

学生 F:一位前苏联动物学家这样赞美大熊猫:“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是非常漂亮的、标新立异的、令人赞叹的动物”,这句话道破了大熊猫在生物史上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教师:人类离了大熊猫就生存不下去了吗? 

学生 G:可以生存下去,但对人类的某些方面的发展构成障碍。

教师:举些例子。

学生 H:据我所知,过去,每年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幼儿因患小儿麻痺症成为残疾人,正是科学家们从印度恒河猴的肾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培育出小儿麻痺疫苗,才使无数幼儿免遭小儿麻痹之苦。还有,1971年科学家们发现,犰狳是唯一能够感染麻疯病病原菌的野生动物,在此之前,在任何动物体内接种麻疯病病原菌的实验都失败了。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才有可能利用犰狳制取麻疯病疫苗。假如这些物种不存在了,人类就会遭遇更多的痛苦。

教师:背景中的两个例子说明什么?

学生 I: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人类应该保护物种,因为人类的未来发展需要他们,我们应该和平相处,互利共生。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实际上,我们只要用好、用准这类激趣的问题,找好激发学生爱好的切入点,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的。同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得到巩固和加强,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提高。

四、活动 “添”趣

地理课本和教学中有很多的实践活动要求,加强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是学以致用的客观要求。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爱好。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城市热岛效应后,我安排学生成立学习研究小组,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观测和记录。学习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后,让学生搜集资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外力作用的内容在教材是讲得非常粗略的,学生对现象的了解不少,但他们的实际感知并不多,这样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验,对地理学科来说,做实验还比较少,学生非常有爱好。课后我安排学生做 “坡面侵蚀作用的实验”。通过流水的坡面侵蚀实验,来探索影响流水侵蚀作用的主要因素。实验器材简单易取,只需大水壶、砖、与砖大小相同的砂土砖坯和粘土砖坯、三角板和量角器、小木版。实验方法也不复杂,但步骤和要领得具有科学性,还要做相关的记录。这要求学生不光有爱好,还得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学生们自己直接出结论:砂土砖坯和砖在同样条件下,最轻易受侵蚀的是砂土砖坯,最不轻易受侵蚀的是砖。这个实验说明越是疏松的岩层或土层,越轻易受流水侵蚀,越是致密的岩层或土层,越不轻易受流水侵蚀;坡度越大,坡面侵蚀越厉害;降落的雨水强度(即单位面积内降落的雨水量)越大,坡面侵蚀越大;降水时间越长,坡面侵蚀也越强。

这种活动的运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增强了技能。近年新课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爱好的好方式。

五、拓展 “识”趣

对课堂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增加课堂本身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比如,在介绍太阳概况时,我主动查找资料对太阳进行一系列的数字扩展:银河系里有 2000多亿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极其普通的成员,但它对地球实在是不可缺少的。太阳释放能量为38600亿亿兆瓦/秒,它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每秒大约有700,000,000吨的氢原子被转化为大约695,000,000吨的氦原子并放出5,000,000吨的以伽马射线为形式的能量。由于射线向球体表面射出,能量不断地被吸收和散发,使得温度不断降低,所以才有内外巨大的温度差和基本的可见光。太阳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假如把一根针尖加热到如此高的温度,它会把四周100千米内的所有东西燃为灰烬。太阳表面1平方厘米发的光,相当于232500根蜡烛的亮度。太阳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亏损,转化成能量,每秒损失400万吨,50亿年只消耗0.03%,相当于一个体重100斤的人减少了0.6两,影响甚微。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喷气式飞机(时速1000km/h)从地球到太阳要飞17年。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黑子最小的直径有2000~3000千米,最大的黑子群面积可以覆盖18个地球表面。太阳耀斑爆发时,温度可达到几百万度,释放的能量可达1022~1023焦耳,相当于100亿个百万吨级氢弹爆炸时产生的威力,几乎与地球上全部矿物燃料所产生的能量相当。学生不仅对太阳本身的情况得到充分的了解,还辐射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说一举多得。

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必要有益的拓展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需要,尤其对目前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作用明显。

六、延伸 “移”趣

引导学生把对其他方面的爱好 “蔓延”到地理学科上来。如美术班有个学生,美术特长突出,但地理学习爱好不高,就请他帮助班级出一期地理板报,他的成果得到同学的肯定,学习地理的爱好也大大增强。有位学生非凡喜欢文学,我给布置一个任务,搜集、整理反映地理事物的古典诗词,并要求他运用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加以解释,结果,他完成了一篇不错的小论文《谈谈古典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而且还正式发表了。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教师责无旁贷,而且是有法可循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复习法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