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开拓创新 构建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平台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广大农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特别是地理这样一门长期在中学被当作副科的学科,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因而在农村中学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就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一、以“三个代表”的思想,重新认识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1.地理知识是人的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学是向中学生普及地理科学知识,主要是指地理环境知识,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人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人格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早在1929年就曾说过:“地理教学的主旨在于养成健全之国民……使学子能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他们不仅应当具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类知识,而且更应当具有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2.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西莱辛格和格德曼认为人的三大类能力是“空间能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总是在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得到进步,人的自身也得到进化和发展。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及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人类的活动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进行的。因此人的一生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必须具有判断空间方位的能力,具有正确的空间观念,才能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3.地理是中学各课程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从“崇拜”到“征服” 乃至“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人类的一场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小学各学科中都要加以渗透,而地理是唯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地理以它很强的综合性把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多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农村中学的地理素质教育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挑战的当今世界,需要通过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每个公民的地理素质,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我国有9亿人口在农村,未来的农村公民的地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想,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根据这一精神,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又作了明确的部署。二、构建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1.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并具有农村地理教学特色的课堂运行机制地理课堂教学要为农村学生发展而设计。因为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多挖掘和联系他们所了解的以及身边的一些实例,如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生产、交通、村落等自然和人文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引导他们探究和思考,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最终达成发展的目的。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地理课堂运行机制。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符合地理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程序的安排应更注重课堂中学生心理的整体性动力特例,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更加注重把有序进行同“生成”变动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强调互动性、深层性、创新性与最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倡个体修习、小组研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因地制宜地用真实与虚拟世界进一步拓展农村地理教育的新思路。在“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学习情境的“无边界”将使学习偶然性、选择性、全景性明显增强;学习的超文本、非线性和自主调控也成为鲜明特征。农村中学虽然从整体上看客观条件较差,但是地区间存在不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的物质条件也会不断得到改善。在条件许可的地区,把虚拟世界与地理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将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2.整合农村中学地理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统一的农村中学地理教育系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把当地地理资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因素综合起来,实现和谐统一、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我们认为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和谐教育的整体性。教育要求整体运行,不能局限于局部的和谐。要从整体着眼,全面优化。从纵向上看,育人过程是个整体;从横向上看,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因素是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考虑到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用整体观念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有利于拓宽教育领域,有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实现多渠道育人。和谐教育的动态规律性。不和谐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和谐-和谐-新的不和谐-新的和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循环运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应该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动态的,知识的发展是动态的,人对知识的掌握是动态的,农村发展对人的需要也是动态的,和谐教育不可能脱离开这些动态过程而孤立存在,必然趋势具有动态发展的规律性。和谐教育动态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培养人,在动态的过程中培养人,培养动态发展的人。在和谐教育的各个阶段,也要用以变应变的观点,利用条件、创造条件、转化条件,分析各种现象,使内因与外因和谐,避免孤立、静止地培养人。和谐教育的方向性。和谐教育不仅要求育人的各种要素的横向和谐,更加注重现在教育与未来需要的纵向和谐。由于教育具有超前性,现在培养的人是为将来国家建设及国际竞争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人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服务的。这就决定了现在培养的人必须与未来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相和谐,从而决定了和谐教育的方向性。当然农村中学地理和谐教育也应该以未来的需要作为方向。把握以上三个方面,把整个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使课堂教育素质化、环境教育系列化、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整体化,以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谐,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摘自:《地理教育》2004.5)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收集地理课件多媒体素材    下一篇:注重中学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