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道德与法治计划总结

高三政治考前讲话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4-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三政治考前讲话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

  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经济、哲学、政治常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

  4.综合认识和评价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5.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

  解题方法和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的类型常见的有:“最佳选择”、“组合选择”、“填空选择”、“材料、引文式选择”、“因果式选择”。无论题型怎样变化,关键是只选一项,这一项是“最佳项”,便是“唯一项”。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包括:排谬、排异、排重等)、“优选法”、“比较分析法”。

  如是“最佳选择题”可“三法”并用。先用“排除法”中的“排谬法”,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去,不作考虑;再把剩下的选项进行分析比较,用“优选法”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选出即可。

  “排谬法”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排异法”把与题意无关的选项排除;“排重法”即把与题干同义重复的排除,剩下的选项再用“优选法”把明显符合题意的选出。所谓“最符合题意”,主要是针对“最佳选择”说的,是相对于那些“正确”选项。

  如是“组合选择”的话,那实际是变相的多项选择的变种,但在组合中降低了难度。

  总之,最主要的要做到两点:一是选项本身正确与否要首先断定,错的先排掉,然后再结合材料,判断有无联系,谁是最佳,这二步不能颠倒顺序。

  二、不定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类型比较复杂;有“理解说明型”,导语中常用“表现了”、“说明了”、“表明”、“对此正确理解”、“从中可以看出”等字眼。有“判断型”、“因果型”、“比较型”、也有“一材多用型”等。

  做不定项选择题必须吃透原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死记硬背一些原理、定义。它重在理解,是体现能力的一种题型。做这类题的方法在平时评讲作业时强调了不少,现在概括四个字,即:“有关、正确”。

  所谓“有关”,就是题肢的论点与题干要求有关联,不是那种正确但无关的东西。所谓“正确”即观点正确。这样就等于说:正确回答了题干要求的选项。问题就出在这个“有关”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哪有绝对“无关”的事物。按照国家考试中心政治科负责人蒋超的观点,叫做“一级引申”选,“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不选。选与不选的前提是看题干与题肢是否存在客观的、内在的联系。所谓“一级引申”,简单地说就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条件就能成立。所谓二级或多级引申,简单地说就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些中介条件才能成立。这里的“有关”即属于“一级引申”,而不是那种放大了的“有关”。

  有些学生看问题,只看观点是否正确,而不善于和题干联系起来看。盲目地认为正确就得选,而不看是否与题干有关,符合题干要求。答非所问的“正确”,实际和不正确的回答是一样的。

  做不定项选择题首先要用排除法,把错误、无关的选项排出去,再用优选法选出最明显、最正确的选项,剩下的个别选项再进行分析比较,按“一级引申选,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舍”的原则进行。

  三、简答题

  总结近几年的高考题,突出特点就是注重能力的考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题目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从形式上看,大多采用了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命题设问看,一般要求从三个角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题目要求回答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有的则要求全面回答。这就要求在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一是要在仔细阅读情景材料的基础上,弄清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有的可能有一层,有的可能有多层,然后归纳出各层意思所揭示的中心意旨。二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角度。

  第二,找依据。在审题的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折射”出理论依据,即课本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当然也包括时政热点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论断。

  第三,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具体要求是: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

  近几年高考的几种题型简答题:

  1.直问式简答题

  2.辨析式简答题

  3.演绎式简答题

  4.认识式简答题

  四、辨析题

  所谓辨析题,就是要求考生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辨别和分析。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辨析题的解答要领

  (1)如果题目用古汉语、格言、俗语等作材料,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2)审清题目到底分几层意思,以防漏答。

  (3)对每层意思的观点先辨后析(或先析后得结论)。“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

  (4)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这个步骤有的题目不作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论述题部分

  (一)论述题的特点

  论述题是政治高考长期使用的一种题型,从考生答题时发挥的自由程度及所运用的具体方法看,可分为收敛性论述题和扩展性论述题。收敛性论述题考生答题时的自由程度较小,方法上多以分析方法为主,综合方法为辅;扩展性论述题给考生很大的自由,考生作答方式和范围限制较小,考生须自己确定答题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内容,方法上多以综合方法为主,分析方法为辅。近几年高考的两个论述题其中之—一般是图表题:考查经济常识的内容,属于收敛性论述题;另一题从今年情况看应是哲学常识题,属于扩展性论述题。

  (二)解题的构成要素

  各类论述题,虽然题型有别,但解题的构成要素基本上是依次由下列三个部分构成的:

  1.理论部分

  这是解题的主导部分,是解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求解题时首先将其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一部分答对了,就能为下一步解题开个好头,使后面的分析论述有理有据,说理深刻。

  2.分析部分

  这是题解的主体部分。要求考生在解题时运用上述理论知识,联系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即要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切忌就理论空谈一阵,或就事论事的叙述一番,观点和材料两层皮。不少考生常常为分析论述时无话可说或说不到“点子”上犯愁。其实,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虽在教材外,但理论知识却在教材内,只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题目中提供的材料组织起来,做到事理交融、顺理成章即可,无须别出心裁地大做文章。

  3,总结部分

  这是题解的结尾部分,是解题的落脚点。论述题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思想性强的特点,在总结部分,可针对时弊,揭露批判错误观点;或可把自己摆进去,谈认识,表态度;或者把整个解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进行总结。但要注意简明扼要,紧扣题意,适可而止。不可游离主题,画蛇添足。

  (三)解题步骤

  第一,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

  认真审题,弄准题意和要求,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审题必须全面、仔细。下面,仅介绍一下材料式和引文式论述题的审题方法。材料式论述题和引文式论述题包括审事实材料或审引文和审问题两部分。

  (1)审事实材料(或审引文)

  A.分清事实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大意。有些题提供的事实材料或引文没有明显标出段落或层次,考生必须自己分出层次。

  B.从每层事实材料或引文概括出其中隐含的观点。这是而后组织答案要点,选择合适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实际进行分析论述的客观依据。这是“审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步。

  C.把握每层事实材料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概括出全部材料或引文的总的含义。

  (2)审问题

  A.弄清问题所要求运用的理论知识的范围。限制性问题一般都明确指定知识运用的范围。扩展性问题则不明确限定范围,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分析,弄清材料中的观点后,自己去选择有关的理论知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合适的理论知识,才能同所论述的实际问题对上口、挂上钩,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否则,以后的分析论述必将出现逻辑混乱,错误迭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言不及义。

  B.把审事实材料或引文和审问题结合起来弄清问题的中心要求。这样,才可能紧紧围绕中心去论述问题,不至于随意发挥。有些同学只重视“审事实材料或引文”,忽略了“审问题”,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致答题时偏离方向。如,2003年35题:“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轿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少同学只重视认真审题所提供的材料,却忽略问题中的“带动”这个中心词,因此答题时不是围绕(1)轿车与家庭消费(2)与轿车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包括保险、维修、各种服务、以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3)与轿车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而是单纯从生产与消费方面去叙述等等。结果是不得要领。

  C.弄清问题中的特殊要求。如:题中指明用“经济常识”、“辩证法”或“政治常识”讲,还有“如何体现……”等。

  第二。认真解题,抓好三个环节

  如果说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那么,解题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时,主要应抓住下列三个环节:

  (1)确定论点

  问答题的论点是待论证的中心观点或若干个基本观点。确定论点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中心观点不明确,解题必然偏离主题。有些考生答题时写得很多,但得分很低,就是因为没有明确中心观点,话说不到“点子”上,确定论点是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2)确定论据

  主观题的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根据。论据包括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事实根据又可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论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答题“要点”,考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可先拟出题纲(即“要点”),搭起解题的框架,然后再进行论证。

  (3)合理论证

  主观题的论证,就是用确定的论据来分析说明论点。其基本要求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论证的步骤就是解题的步骤。

  四、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常见的解题方法

  做好主观性试题,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也不容忽视。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常见的解题方法,但更应注重演绎法。综观1996年高考以来的情况,政治试题中2001年第34题和第38题、2002年第34、35题2003年第34、38题都涉及此类。从中不难看出,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注重演绎法在主观性试题中的应用,掌握其解题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1.演绎法的特点

  演绎方法遵循一般到个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基本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而不能脱节,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明确的指向性。

  2.演绎法的基本标志

  在这类方法的选用中,一般有“怎样做到(体现)……”、“如何体现(遵循)……”等标志,解题时只需回答“怎么样”,不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如高考第35题第2问是“这一方针的内容在公告中是如何体现的”。第34题是“这次宪法修改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原则的”,第38题第3问。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2002年第35题第2问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弄清基本标志是恰当选择演绎法做题的前提。

  3.运用演绎法做题的基本方法

  运用演绎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观点在材料中必然有所体现,能够在材料中找到相关依据。它指导解题的一般步骤为(1)观点;(2)分析(可因题而异);(3)材料的对应部分。

  运用演绎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归纳材料找出相应的观点,然后把观点与材料—一对应。这种解题方式和传统的”三步“做法(原理、分析、总结)的不同点在于,观点不止一个,化总为分,还必须把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和观点对应。例如1999年高考第38题第3问是”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抓住”怎样做到“这个标志,对题中的三个材料分析归纳可得出:要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用材料的对应部分说明这两个观点即可。用这种方式做题时应注意:(1)一个材料可以反映出一个观点,也可以反映出几个观点;一个观点也可以在几个材料中体现出来。如1996年的第35题。(2)对根据材料归纳出的观点应作重新排列,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一般是遵循课本中观点出现的先后顺序。

  第二种方式是,把问题中涉及的观点加以分解,形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观点),然后和材料对应找出需要的知识点来。如 ”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可分解为”首先要掌握理论,其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符合,再次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要素,分析说明后把材料的各自对应部分找出即可。再如高考中”怎样体现依法治国原则的“,关于依法治国可形成这样的知识体系:含义、必要性、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等,和材料对应,可将党的领导、立法机关这两个观点找出来。

  这两种解题方式可单独使用,但更多的是二者的结合使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第一种方式简单易行,比较直观,但易丢掉要点,忽视从整体上或内在联系上把握;第二种方式可弥补第一种方式的相对不足,但应注意取舍,不能从材料中找到依据的观点应舍弃。

  4.运用演绎法做题的基本要求

  (l)应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在一题多问中第一问一般是运用归纳法,最后一问设置演绎法。即使是纯粹用演绎法解的题,也离不开归纳法的指导,必须从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才能为运用演绎法做题作好准备。

  (2)注重培养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包括学科内知识点联系、跨学科间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

  (五)怎样解答图表型主观题

  近九年的高考,两个论述题中必定有一个图表题,所限定的知识要求一般都是经济常识的内容,所以特别要注意这一题型。

  1.解答图表题应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许多考生解答高考政治图表题,往往多现象性描述,就”表“论”表“,而少理论的分析,机械地堆砌知识。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高考政治图表题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当前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要求考生从图表的数字变化中找出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解答时,必须做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强化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深化定量分析,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2003年高考政治第39题的图表正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数据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与投资、我国经济增长的状况,并把扩大内需等本质问题寓于这些数据之中。考生在回答第(l)、第(2)问时,应运用比较与归类的思维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图表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问时,考生必须在前面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把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分析,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通过这一定量分析,推导出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在近期,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增加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如此思维运作,能有效地避免多现象性描述少理论性概括的失误。

  把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分析,实现”两个分析“的有机结合,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迎考复习中要多从图表题中所列的数据、现象中提炼出本质性的结论,以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项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才见成效。

  2、做到三个”三“

  (1)三读

  ①读图表。图表一般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以及小字注等构成。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经济状态。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如果没有标题和项目的统领,数据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无法看懂。

  ②读注文。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七年的8道图表式主观题中就有6道带有注文。注文还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③读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读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1997年就联想到党的十五大。2002年应联系到党的十六大。)

  (2)三比

  有些同学读表后不能发现问题或不能发现全部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对这些全面、正确的比较分析造成的。全面而正确的比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纵比,二是横比,三是表与表比。通过这三比,就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一个认识上质的飞跃。

  ①纵向比较。纵向比较就是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③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着一定联系。经过细心的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前几年的表格论述题基本上是一个表反映成绩,另一个表明存在问题,两个表是互补关系。

  (3)三到,即数字到术语、现象到本质、理论到实践

  ①由数字到术语。图表型主观题往往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经济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②由现象到本质。”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有关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这是政治高考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同时也是认识事物的要求。认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说真正地认识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③由理论到实践。政治高考不仅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图表型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如2001年(广东卷)高考第三问”根据表1、表2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和途径。“又如2002年高考第三问”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当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后,该市民可能有什么反映,并说明理由。“就是通过新情境直接提出了这一要求。

  3、组织答案时要做到两个克服:

  1.克服照抄试题所给的材料,不能上升到理论上来的感性化倾向。

  2.克服撇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空谈原理或搬用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倾向。既要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又不能搬用课本上的现成结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要把课本上的基本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观点,二要把这些观点转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我手写我心,克服理论与材料分离、两张皮的缺点,达到观点与材料的水乳交融。

  六、答题技巧及注意点

  高考答政治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时间分配的问题。当提前五分钟发下试卷后,如监考并不让动笔答题,可以抓紧时间浏览一下试卷,做到总体有数。一是检查试卷分发是否有误;二是看一下题型及分数分布;并要特别注意后边大型题目,形成印象,预先思考一下。总体有数后,做好动笔安排。在总体有数的基础上,要合理分配做题时间,并留有一定余地,便于最后检查。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分配不合理,即影响做题的质量。其基本原则是:依次而来,会做的就做,不会的就暂时空过,不过多的占用时间去思考。先把会的做完,回头有空再研究那些留下的题目。留下的题一定要做好记录,防止漏题。

  其次,在考试中一定要保持平稳心态。每年高考题都有几道难题,遇到这种题目不要慌,在同样水平的基础上,谁的策略方法好,谁就成绩好一些,这就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难题无非就是在关键点上绕了个弯,只要细心读题,仔细审题,再联想一下现实与之有关的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想一下课本中的有关理论,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自然会找到答题的”契入点“。有的”题眼“明显,有的是隐形的,关键是吃透题意。

  第三,立足于材料,材料题的命题思想这两年有变化,过去,材料题要求回答时一要立足于材料,二要联系教材;而现在则要求更多地立足于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材料题时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所给材料,如果出现材料和教材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注意把关键性政治术语写在每个要点开头第一句。以明确显示该要点核心,后面再作解释。

  第四,答题时要把握好范围,答要点。主观性试题的答案标准,是由命题者拟定的,命题者的标准就是尺度,所谓”谁出题,谁标准“。但答题者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的,能否准确达到命题者要求,有很大难度。做论述题最好是在下笔之前先打腹稿,或列个提纲。有的同学的答题习惯不太好,看了题就在试卷上写。这样,一是容易涂改,使卷面不整洁;二是逻辑易混乱。做论述题必须先有一个思维过程和大致构思,不仅使卷面整洁,而且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比较好得分,也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尤其要注意分要点书写答案,切忌一大段从头写到底。

  第五。回头看,再完善。这一步是大多数考生普遍忽略的。考生在作答完后,要就答案内容进行检查修补,回头看看,再作完善,以进一步提高作答的质量。回头看,究竟看什么?一要看答案有没有围绕设问,即答题方向是否正确;二要看材料中有效信息是否找全,用以分析材料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否想全,即答案内容是否全面;三是观点与材料是否做到有机结合,答案的逻辑性如何,使用的政治术语是否规范,答案是否体现出创新思维等等。经过思考,可对答案作些微调,从而进一步提高答题的质量。

  最后,预祝你取得好成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育局教研室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工作计划    下一篇: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