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谈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谈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嘉积中学海桂学校地理组 饶建雄

新课标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地理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独显神通。教学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达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学中的特点,是现代教育的精髓。我国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本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习惯,为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于新进初中的学生,地理是一门新课,特别是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最难学的科目。我认真总结思考,思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首先,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课堂艺术教学效果;其次,如何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许多复杂的问题能否用较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认真学习,学通了才会有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和学双方都能保持较高的热情。

 

案例1:读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判读地形类型

初一地理中,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种考试中,出现频率都很高。读等高线地形图,在判别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和陡崖五种地形类型中,学生最难判别的是山谷和山脊。对于山峰、鞍部和陡崖的判断,同学们一般都能较快地掌握;但对于山谷和山脊,大部分同学无从下手,还有部分同学容易把山谷和山脊搞混淆。教参一般要求半个课时学习时间,在最初的教学中,我基本上用了大半个学时,甚至又用晚修时间,通过练习讲解作进一步的复习,但同学们还是一知半解。有段时间,我简直是一筹莫展。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我在用分析法教学中,根据等高线的定义和特点,判断出地形的形状,然后确定哪是山谷,哪是山脊,但学生很难把理论转化成抽象思维。有的同学看起来好像已经懂了,但一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又糊涂了,反反复复。那时,我真正感受到从来都没有过的困惑!

后来,我又在教学课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很大的改进。我在网上下载了很多等高线地形图方面的资料,把它们进行综合,又根据我自己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并从不同角度展示等高线的变化情况,山谷、山脊的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来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课堂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我总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事倍功半,效果总觉不佳。

在学习到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世界气温分布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比海洋的气温要高;冬季,同纬度的陆地比海洋的气温要低。定义同学们都记熟了,但实际运用中就出现了问题。有一个练习,根据等温线的海陆分布判断是夏季还是冬季,在做练习时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判断,我发现这个问题又和判断山谷和山脊一样,我和同学们又都走进了深渊。我深入研究,一次,在为一个学生解答问题的时候,我突发奇思妙想!我记得那是一本参考书中的提示,根据等温线的变化特点和同纬度海陆气温差异,判断出季节。参考书中说:在同纬度的陆地,“高低则高”,这里的第一个“高”是指等温线弯曲部分指向高纬度,后面的一个“高”是指温值高,第二个“低”字是指等温线弯曲弯部分指向等温线值较小的方向,由此判断出陆地气温较同纬度的海洋气温要高,所以是夏季。反之,为冬季。这其中的文字表达虽然简单,但内容很复杂,又是纬度,又是等温线值,还有海陆气温的高低,很容易让同学们搞糊涂。我想:如何把内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同学们既容易记、又容易懂?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我又进行去粗取精,终于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并达到文字和内容都能统一。“凸高则低,凸低则高”——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能够非常简单地解决以上复杂的问题,即在陆地部分,等温线弯曲部分如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凸高则低”,由此说明,陆地气温较同纬度的海洋气温低,就可以判断是冬季。反之,则为夏季。这里的“高”和“低”都是表示等温线值的大小。这样,同学们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再也不会出现混淆了。

在判断山谷和山脊的时候,同样运用这个规律,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凸高则低”运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和“低”都是表示等高线值的大小。“高”则为脊,“低”则为谷。运用这个方法,分析海陆等温线分布和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山谷”和“山脊”,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准确解决这二类问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一规律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添加了光彩。

二个原本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通过一个简捷的方法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感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深入探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更放光彩,星光灿烂。

 

案例2: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

我在带第一届初二的时候,讲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的铁路运输》时,通常我是将课本的插图制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将全国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分成几大组,然后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回头看看,总觉得这本是一节极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但总是还有太多的遗憾。为此,我又仔细地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经过再次实践,课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上次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首先我将课文中的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按方向变为四个研究性课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南北走向的铁路干线;东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四组,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学具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而且让学生特别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同学课间或中午来找我询问相关的问题,绝大部分由他们自己去查阅,我也帮他们上网下载了一些资料。学生的兴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进行这次实验的信心。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的。虽然是第二次上这节课,但学生们的热情更高于上次,每个探究小组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充分抓住“旅游”这个热门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组织一次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活动,交通工具是火车,我们怎样来选择旅游路线呢?请各小组的导游员来为我们导游。”在我简洁地导入新课之后,首先给学生大约10分种的时间,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然后让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导游员,创设一种旅游情景。在我的启发和鼓励下,落落大方的导游员出场了。她用优美的语言将本组同学的发言有序地组织起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丰富,有许多的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导游员引领大家去观赏名胜,有时还用多媒体播放与之有关的风光图片,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会了铁路干线的名称和起止点,创设课堂情景,在玩中学,掌握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也因势利导,发动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原本上次授课时感觉较难处理的难点迎刃而解了。第一组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组的斗志,他们的表现更为出色。第二组的同学在第一组同学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有关铁路系统时间和车次的常识性的问题,而且有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及火车,象表演课本剧似的,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所学的知识更具有实际性,更贴近生活。比上次授课采用的让学生起来读一读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组的导游员还带领同学们做了个“旅游竟猜”的游戏,以引导大家思考并区别铁路干线。第四组的导游员还利用“五一”长假我来为你服务等课堂灵活的方式来参与。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国铁路干线图,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铁路线的位置,有的根据我的提示选择合理的铁路线等。检测阶段我布置的题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而且让学生自己起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等。由于前一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检测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来他们自身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贵的。作为教师的我也从体现教师权威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探讨与交流,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老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和创造者。

在这次地理课堂中,学生始终处在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讨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中国的铁路》这堂课,经过我反复的实践和改进,达到了比较圆满的教学效果。我深深认识到,要上一堂好的课,老师不但要有一个好的教案,一套好的教学方法,还要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真正参入进来。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这样才能让学生当好“演员”。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特别是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解决了很多重难点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和升华。我所带的二届初中班,在二00六、二00七的二届地理会考中,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我最大的欣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地理区位分析中的思维误区    下一篇:关于地理课堂教学因子探究及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