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浅析渗透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学生地理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地理课程实施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注重结论而轻视学习过程等现状,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过程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的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只有主动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需要。

    古语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对事物影响很深,却又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利用渗透法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渗透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教师要给予充分地引导、启发,使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的积极的价值观,并最终转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从教学实际所遇到的问题看,运用渗透法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应当注意:①渗透的时机;②渗透的方法;③注渗透的时间;④渗透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别典型的方式来进行渗透活动。

    一、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重视教学的完整性开篇,通常是上课即宣布这节课的教学主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的思维指挥着学生的思维,长期如此有可能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被抹杀,学生的被动性、迟钝性、滞后性大大加大。这样,学生只能成为高分低能的代名词,这是教师的悲哀。我们剥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权利,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开展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完全让他们主动认识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技能,我们着重启发、引导,那么就可以一举两得。当然教学活动必须和教学主题相关联,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的探究兴趣。我们不能把教学主题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例如有的老师讲“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别”时,采用了辩论赛的方式,通过“收集资料-课堂辩论-老师总结”三个阶段,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启发学生南方、北方各有优势应正确看待。在讲“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开展“发展生产力破坏了水资源还是保护了水资源”的辩论赛,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讲“亚洲的气候”时,有的老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经度、纬度、海拔三个角度去“旅游”,要求同学们描述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讨论-演示-老师总结”,完成了教学,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旅游发现亚洲气候有何特点”,从而使教学的内容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初中学生的兴趣广泛又相对变换迅速,学习受外部动机的影响较大,他们更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的、有趣的事实和现象,同时他们又开始有了较强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安排诸如实地观察、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既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乐趣,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渗透教学法成功关键在于教学活动完成以后,老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激发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  
 
    二、通过适度的跨学科的知识的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中学地理是普及性的基础学科,同其它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的分科教学人为的割裂了这种联系。现在许多地区进行的“3+x”综合科考试就是为了有机地加强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如果地理教师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开启思路,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而这些也许是学生一生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例如讲初中地理“长江三峡”时,可以引用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毛主席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讲“月相”时,可以引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讲“沙漠景观”时,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讲“我国的名山”时,可以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让学生思考一下它的哲学意思;讲“海陆热力差异”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比热”的概念;讲“水资源的利用”时,可以提到势能与动能的差别,让学生明白许多地理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而且同物理化学紧密联系的,科学的原理是相通的;讲“英国”时,可以提及英格兰的足球文化,通过这些可以深切了解英格兰的文化与英国地理的关系;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时,可以介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多年的恩怨,倡导建立以“和平文化”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宣扬多元文化意识,反对暴力、流血冲突;讲“大陆漂移说”时,可以提到它的创始人魏格纳先生为了求证真理徒步穿越格陵兰岛而献身的故事;讲“中国的区域行政区划”时,可以提到天津、齐鲁、巴蜀等地名的由来,传达出中国历史的弥久与悠长的神韵,渗透中国文化。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各学科的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而我们传统的分科制度人为隔绝了这种联系,理科过于强调科学精神,文科过于强调人文精神。地理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很有意义。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时老师只有把课堂上的地理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地理课和他们的物理、化学、语文数学、政治等是有联系的,更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其他学科联系时要找准关联点,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钻得太深影响而地理课的教学,着眼点应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顿悟的感觉,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老师的最大的任务。

   


    三、通过老师的外部行为与内在精神渗透美学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而地理学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最高美学境界,地理美学教育的核心应立足于人类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而残酷的现实是人类的工业化已深深的影响了自然,一切东西都带上了人类的烙印。“八大公害事件”的出现表明环境的恶化,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肩负着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的责任。这种观念的形成并不同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是地理技能的熟练过程,因而更需要改变过去光讲道理、作理性分析的做法,应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理念和日常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影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对“天人合一”的人类最高美学境界的向往。
教师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或制作漂亮的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然美、艺术美的熏陶中学习地理知识,形成新的生态文明观。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的诗意教学法,提倡“把知识诗化,把教学诗化,把生活诗化”,这也是渗透思想教学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渗透思想的本质是改变过去“说教”的教学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的一切都应从学生出发,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谈起    下一篇:把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三地理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