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物理论文

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

所属栏目: 物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教材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增强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密体系,增大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空间,给了教师充分展示个性化教学的机会。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材和教师本身的资源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生成教师上课的教学设计。那么,新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下面以八年级物理教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为例来说明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一、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并且《标准》在关于课程的目标方面,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等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外,还提出了“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的教学目标可阐述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的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把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本节教材引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呈现要研究问题的素材,因此,我们在备讯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要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其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四环节是落实目标的关键
    第一环节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呈现
    新授课教学若单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直接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讲授本节内容。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对物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情境的创设就要设计为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即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又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故事、图画、动画、音乐等,呈现的方式有讲述、小黑板展示、多媒体播放等。本节课开始可放一段音乐《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学生沉浸在雄壮的声音情境中,然后教师设问:“同学们,吼、叫、咆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
    第二环节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首先要设置试探性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的新知和原有的经验结合,利于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置过渡性问题,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不致造成思维的混乱。再次要设置总结性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解出正确答案,还要知道答案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归纳能力。最后要设置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的梯度则是使学生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顾的意识和能力。
    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我们今天就探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的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件,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的实验,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环节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怎样组织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探究,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按照“教无定法”的原则,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不能单一的固定某一种模式。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是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各种方式的整合,而不是用一种方式单调的进行。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有哪些活动?怎样活动?如落实“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目标,可采用教师演示扬声器的发声过程。学生观察喇叭上小纸片在声音大小不同时的振动情况,然后总结交流,达成共识。落实“声音的传播”目标,可采用学生做“土电话”游戏,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第四环节  进行什么样的拓展,怎样选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是向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在操作时要适当引导,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接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并得到更好锻炼。

   

    注意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课堂拓展的另一种方式。如关注“温室效应”、“航天技术”等新问题。在学习《蒸发》一节时,结合如何减慢蒸发速度的教学内容,给出关于新疆胡杨林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如何拯救新疆的胡杨林”,这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说备课是把文本形态的课程转化为教学形态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课程专家辛德尔所称的“师生共同构造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整地备课形式,即是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应包括师生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的、互动的、动态地对课程资源的三度开发,因此,课前的那份教学设计,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再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转化差生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