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农村小学高段男生厌上音乐课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           背景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首先,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其次,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勿庸讳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不少农村高段男生对上音乐课产生厌恶情绪,如无故经常请假甚至逃课、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样无疑对完成小学音乐教学的三个目标设置了障碍,加入这一情况不引起我们音乐教师的重视,必然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达不到应有的水准,从而影响学校音乐工作的开展。

二、           调查的实施 

1、调查对象的确定。

采用抽样调查的办法确定本学区六年级的180名男生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形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求学生在十分钟之内尽快完成问卷。在作出回答是不必有任何的顾虑,不必署名,不互相讨论,独立完成。此外我们还做了个别的交谈。

三、           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对本学区180名六年级男生作了问卷调查,收到学生有效答卷180份,其中明确表示厌上音乐课的学生有63人,占调查人数的35%。80名(占45%)学生不明确表态,明确表示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有27人(占15%)。后又经个别访谈发现45%不表态的学生大部分是思想上有顾虑。其实大都趋向于厌恶。经过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和个别交谈,发现厌恶上音乐课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对上音乐课的态度不端正

    厌恶上音乐课或喜欢上音乐课者,对音乐课的态度迥然不同。厌恶音乐课的63名学生中,有50名学生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与其让音乐老师管着还不如自由活动。他们认为音乐课是不能与语文数学等主课等同的。而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则认为音乐课与其它课一样的重要。同时,家庭父母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厌恶类中只有10名家长赞成音乐学习,(占15.8%)而持不赞成态度的确有25名(占39.6%)。喜欢类有18名(占81%)家长赞成且鼓励他学习音乐的,没有持不赞成态度的家长。

(2)、对音乐活动兴趣较薄

厌恶上音乐课的学生平时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看到:厌恶类学生平时不太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即使参加,积极性也不高,停留在被动的阶段。而喜欢类的学生兴趣相对要广一些。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小学高段男生的音乐兴趣大部分集中在校园歌曲或者其他课外歌曲的学习上。在调查你最讨厌的音乐课类型是:欣赏、口琴吹奏。他们的厌恶率分别是

(3)、本身音乐素质较差,不能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中有20人认为自己音乐素质较好(占74.7%),7人认为素质一般(占35.3%),而厌恶类中有28人认为素质一般(占44.4%),35人认为素质差(占55.6%)。在调查中发现63人厌恶音乐课中有21人(占33.3%),认为自己本身音乐素质差,常被同学当作笑料,因此而讨厌上音乐课。有25人(占39.7%)觉得上课没趣味,不能体会到演唱或者吹奏一支乐曲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四、           成因分析

马克思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内因、外因的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造成小学高段男生厌上音乐课的原因总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教师教学原因是外因,学生自身原因是内因。

1、学校的原因

首先由于是农村小学,音乐器材较为短缺,而学生又多,从而影响学生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是本来比较有兴趣的男生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其次虽然学校在加强音乐工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尚束缚着某些老师的手脚。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不到位,因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难免流露出轻视音乐课教学的思想,在评定三好学生中对音乐成绩较差的文化课尖子生常常设法提高等级,而对音乐尖子生的表扬却是十分缺少,是学生之间的音乐竞争失去公平,而变得毫无意义,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心态。

2、家庭原因

由于现在农村大多都属独生子女,家境较好。家长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期望也很高。然而绝大部分的家长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希望有朝一日跳出“农门”,而对音乐课的认识十分缺乏,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音乐课就是“唱唱歌而已”、“不学也会唱歌”。有的家长则认为唱歌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情,与男孩子无关,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家长的教育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教学原因

现在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中师生,没有经过正规音乐技能的培训,缺乏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而在滚滚而来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音乐教师对教改气息的接触要远远低于其他任课教师。据我们采访的十多名教师后了解到,他们知道的新课程改革大都是从杂志上所得的,绝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离开镇参加过教研活动,他们的上课还停留在较“原始”的状态:教法陈旧,古板不灵活,音乐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同时,兼课现象较为严重,束缚了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钻研。

4、自身原因

这一时期的男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处于很特殊的阶段,嗓音有了很大的变化,羞涩的心理渐强,既有成人感而又有小孩脾气。生活经验少,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易受父母、同伴间不正确的思想的引导,而形成对上音乐课的讨厌感。

五、           对策与建议

1、 形成教育合力统一教育步调

学校、家庭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协调、统一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教育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进行家访、举办家长学校时对家长进行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不断提高家长的观念和素质。同时,音乐教师应争取更高的学历进修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为上好音乐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提高学生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学习动机在态度的表现。

良好动机是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小学高段男生心理、生理特点,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引导,逐渐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采用不定期的音乐故事与音乐知识墙报,介绍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的事迹,讲讲音乐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音乐对其身体、学习、生活、事业的近期作用和长远作用。

3、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可将厌恶上音乐课的男生分为三类:一是个性偏激而厌恶上音乐课,主要表现为粗心、好斗、好动、抵抗性强,常爱开“无轨电车”。二是天生音质差而厌恶。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愿发声。三是因心理障碍而厌恶。表现为胆怯、不自信、口吃,常常“知难而退”等。在音乐教学中应“对症下药”。对第一种学生可鼓励其点滴进步,为其创设成功的机会。例如五年级学生小宇,三年级时是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学生,四年级时一次成功的话剧表演,使他获得了良好的成功心理体验,自信心也倍增,老师趁热打铁鼓励、帮助,“盯着不放”,小毛病、小缺点暂且不计,一有进步适当鼓励,到了五年级就被公选为体育委员成了教师的好帮手,班级音乐会的小编导。对于第二种学生要对其讲明道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音质差,可以不当歌唱家,但也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第三种学生应为其在班上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先让其站板指谱,当识谱教学的小老师;小合唱、小合奏的群众演员,再渐渐培养其当班上的指挥员等等。针对厌恶学生一般的基础都较差,存在着畏难的心理,我还适当的降低视谱和合唱教学的难度,使其从“谈谱色变”到“视谱能唱”;从烦合唱到爱合唱,培养其学习信心和兴趣。

4、           改进课的组织,发挥学生能力

a、树立新型师生观,营造教学环境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是吸引学生的前提,其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学生的个人选择、个人独特的观点、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活动中,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单一的、秧田式的座位形式,以利于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这种形式也为下一步进行合作创作提供一种环境上的可能。关注这些厌恶上音乐的男生,做到面向全体,使学生心情的放松,感情融洽,无拘无束,能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智。                                

b、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音乐的意义,为开发学生的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和缺乏持久性。如果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就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现行的教本上,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但是一堂课内单一性质的内容多练就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例如结合六一儿童节的系列活动,我自编了“幸福的生活”一课,介绍了少先队的由来和历史,让学生谈谈瞻仰烈士陵园后的感受,聆听配乐诗朗诵《光荣啊,中国少先队员》。最后选学了《闪亮的水晶心》,用浓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c、充分利用小干部 进行合作创作

这一时期的男学生自尊心较强。情感不外露。他们不愿意在同学或女老师面前丢脸,因而不肯表现自己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成立四人小组并确立小组长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较好途径。实践证明,选择有一定威信与能力的组长负责本组工作,对于课堂常规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确实有很明显的效果。如学习《丰收之歌》这首歌曲时,可以运用简单的材料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与运用音乐材料编创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情境。教师准备了一些物品:纸、塑料瓶、龙矿泉水瓶、米、细沙、水、杯子、彩色皱纹纸、剪刀、不锈钢碗、铝饭盒等等,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些物品作为声源,同时每一组自由讨论,选择一种声音来表现。这是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他们揉搓塑料、纸、吹矿泉瓶口表现风;用沙或米放进矿泉水瓶里晃动来表现人们在翻晒谷子的声音;还有的用纸做了一副丰收的图画;还有的跟着音乐在不锈钢碗和铝饭盒上打起了节奏。有的小组用物品作声源,有的用歌舞的形式表现,有的用口琴吹奏表现风声和人们的歌唱声。运用音乐材料创编小组以do、re、mi、fa、sol、la六音为素材,运用口琴吹奏来表现“丰收”。师:“丰收是怎么样的?”生描述:“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田里一片金黄。桂花开了。很多小动物都准备过冬了”。“秋天到了,秋风呼呼的吹,那我们怎么用这几个音表现?”生“3/4  3  5  6 |5 —-|65  3 1 |2  1 -|       3/4   11 33 55|65 31 21|   6/8  345  345  |345  345 | 师:“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稻子摇着头。”2/4  2224   3232  2/4  1212  1212     2/4  2121  2121 |师:“大雁飞往南方去了。”生:“3/4  3 5 6 |5— —”……这样学生用旋律音把秋天丰收的故事表现出来,有弹有唱,学生兴趣浓厚。

d、讨论交流,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习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新问题。特别是这些平时厌恶上音乐课的男生,他们的音乐基础相对比其他人要差,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较多。因此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尤为重要。讨论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快乐的节日》中有这样一句:6  61 | 3 6  5 |5  23 |1-|                              世界上   有我们就更  美  丽

      

学生按朗读习惯把 6   61 唱成6 6  1我便引导学生先分组讨论。比较

                 世 界上    世界 上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接着自己思考、试着唱,然后集体交流,发表看法,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世”字唱一拍,“界上”两个字唱一拍。又如在教唱二声部歌曲时,打乱平时的座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声部。高声部是旋律部分,音较高、声音明亮优美;低声部音较低、声音浑厚饱满。让喜欢唱相同声部的同学坐在一起,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的学习机会。兴趣相同便于讨论,发挥各自的长处,有利于实现他们的表现欲望,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e、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发于心故能动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教师因给予尊重。在音乐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课外歌曲《格玛》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和西藏资料有关的任务。这里对于一些音乐基础较差,但是历史和地理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他可以通过自己查找到的独家资料来树立他学习的信心和对音乐课的爱好。同时也证明虽然我唱歌不是很好,但是在音乐课上还有很多其他可以表现的地方。接着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从了解西藏入手,有的同学拿来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图片资料给大家看,讲解布达拉红宫和白宫的不同含义,讲解了有关西藏的风俗习惯,有的拿来了《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录音磁带供大家欣赏。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我们还共同欣赏了软盘上的图片资料………之后学习歌曲《格玛》我准备的资料是为大家表演藏族的《踢踏舞》,再跳完舞蹈之后热情的学生不由自主的跑到我的面前,为我敬献哈达,教室里掌声四起。而后应学生的邀请我们共同演唱了《青藏高原》。学生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下课了学生久久不愿离开教室。通过本课我感悟到:让学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让不是音乐尖子生的学生在音乐课中也能体会到尖子生的感觉,每一位学生在给同学讲解自己收集的资料时,都像小老师一样的认真,并且学生参与查阅资料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方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中。

5、           教师激励评价 感受音乐学习乐趣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为主,虽然有一些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评价对象还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主体有限,忽视民主评价。忽视同级评价,忽视多元评价。我在评价上不以期中、期末或简单的特长生为评价。为了促进厌恶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提高审美素养,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行为反应、参与态度即使作出激励性评价,并且关注评价后应能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学,充分发挥评价功能的作用。同时还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的过程性评价。我就曾经和一位学生订下“真左假右”的君子协议。有位学生成绩不太好,担心自己回答问题会出丑而不敢举手。我就和他约定,以后老师提问,如果真会的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我抓住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表扬了他,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学习不断进步。

教育是平等的,让我们把审美教育的目光,关注这些厌恶音乐课的男生身上:让我们这些音乐教育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潜心研究,使这些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让他们也能处处沐浴着美育的阳光雨露。

此文获区中小学音乐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情境交融,寓教于情——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低段音乐课中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低段音乐课中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