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以音乐为本 ——谈实施音乐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以 音 乐 为 本 ——谈实施音乐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我曾经观摩了这样一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歌曲《雨花石》。在开始的导入,教师展示了一组革命烈士的图片,在《红旗颂》庄严的配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革命烈士为祖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情操;接着教师带大家欣赏几个相关主题的音乐作品,同时提示:“朗读《就义歌》,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感受?适合男声还是女声来表现?”、“欣赏歌曲《蝴蝶飞呀飞》,思考其中有哪三个不同角色?”、“歌曲中‘你’指的是谁?‘我’指谁?‘蝴蝶’又代表了谁?”…,在欣赏歌曲《雨花石》时,教师又提示:“‘我’为什么要埋在泥土之中?表现了‘我’怎样的一种精神?”,在歌词内容上做了大量情感铺垫之后,对于音乐本身,如音乐表现要素、速度力度、表演形式等的变化对作品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却很少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在这堂课结束前,教师又教学生手语“我们爱和平”,又让学生在欣赏童声合唱《美丽的花环》时观看教师精心制作的Flash动漫。整节音乐课在教学设计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却唯独远离了音乐本身。

试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脱离了音乐的艺术属性和音乐的文化内涵而去与学生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物理等领域的问题,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使音乐教学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在其他学科教学也能这样上,甚至在其他学科教师教学中可以比音乐教师上的更精彩,那音乐的学科特性表现在哪里?音乐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意义又如何得以体现呢?

吴斌先生在《关注音乐》一文中也谈到:“目前教师们上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而在体现音乐本质特征方面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离音乐有点远了”。同时,他指出:“音乐教学的重点应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主要内容应是揭示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不要越权”;“授课的内容、价值,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这一理念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新课程深入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在教学中怎样以音乐为本,让音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我也谈一下自己的思索。

一、以音乐为本,注重“听赏”,感受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教师要遵循孩子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要更多地从音乐上来引导学生感受并表现。

音乐是富于想象的艺术,一首乐曲带给人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听赏音乐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心独立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想象。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就意味着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可以老师或书本不一致。

同时,听赏音乐也要把握整体的聆听感受和细节的深入体会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对音乐作品还未产生兴趣和认同感时,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完整作品,而没有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结果往往会让学生在迷茫中对音乐愈加麻木,离音乐越来越远。如歌曲《念故乡》,教师引导学生对前两个乐句连续附点节奏的深入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节奏、旋律、歌词融会的音乐之美,再回到整首作品,学生对旋律的起伏和附点节奏所表达的优美的、思念和忧伤的情绪才会有更深的体验。

二、以音乐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认识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是这样对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定义的:“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在实际操作中,从重视双基、先视唱旋律后歌唱 → 到刻意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回避视唱 → 再到在音乐表现活动中恰当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等等教学尝试,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较准确全面地理解了“课标”的精髓。

在很多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性积累,遵循学生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回旋曲”这一教学环节,我在让学生聆听音乐主题之后,提示学生边完整欣赏乐曲边思索:“主题音乐与主题音乐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什么特点呢?能否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下全曲的连接呢?(比如:用不同的图形或字母来表示)”。在学生交流后,我再次提示:“这样的一种旋律的结构,你能给它一个名称吗?”在学生通过感性积累,理解了这一结构时,再告知:“在音乐中,称它为‘回旋曲式’。”之后再来欣赏回旋曲作品,学生轻易就掌握了这一知识。而在乐谱的学习上,我们同样要以音乐为本,在学生感受了作品旋律,跃跃欲试想要歌唱时,就让孩子们先哼唱、感受作品的情绪,在对旋律有了印象之后,再通过视唱旋律来了解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变化如何为情感的抒发而服务的,最终能掌握用恰当的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而不应该为了唱谱而唱谱,或是为了淡化技能而不唱谱。

三、以音乐为本,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多数教师都会更多地关注教学的过程,而非结果。然而如果音乐课只顾及形式的多样,而其中没有穿插以音乐为主线,只有形而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却没有针对性,无疑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误解。

在一节教学内容为《奥林匹克风》的音乐课中,教师在让学生观看了中国申奥成功的一些视频资料后,就组织学生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从分组、选组长、定组名、设计口号,到几乎涵盖所有天文地理人文内容而唯独缺少音乐的奥运知识题,在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开展的这一活动环节之后,教师草草地让学生跟唱了几遍奥运歌曲。学生看似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的形式与目标定位有什么联系?难道我们只是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活动而活动吗?还有一些教师对一些非常直接明了或书上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非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没有价值意义地内容也非要学生去创编…,在设计中只考虑形式如何,而不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无疑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要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音乐活动应该紧密围绕音乐目标设计而展开并拓展,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音乐,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而更在于丰富教学形式中所隐含的鲜明意图。

四、以音乐为本,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让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在信息技术运用无所不在的今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不再是什么希罕事。然而,多媒体毕竟只是用来辅助音乐教学的,如果一味盲目依赖于多媒体,不论怎样的课型、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去花大量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甚至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嘛。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多媒体音乐课,前一位授课教师在让学生倾听一段音乐感受其音乐形象的同时,播放了自己花功夫制作的三维动画,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大都被音乐以外的花里胡哨的课件所吸引,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后一位授课教师在介绍非洲音乐的鼓点节奏时,将视与听有机的组合,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分段倾听各段不同的节奏鼓点,没有多变的画面,但学生在专注倾听的同时就把几种不同的节奏都掌握了;再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STOMP乐队的精彩表演,通过视听激起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最后,这位老师创造性地将学生的节奏创作活动通过数码相机搬到了多媒体上,学生惊喜地看着自己刚刚忘情投入的创作表演,这样动感的课堂,让学生在浓厚而融洽的情感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参与音乐活动地强烈愿望。事实说明,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运用恰当,所有资料都能为音乐主题服务,便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喧宾夺主、不注重音乐本身,只想把课件做得花花绿绿,如此让多媒体挤占了学生体验、探索的时间,那肯定会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的。

以上是我教学实践及观摩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点思索与体会。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地内涵实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突出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以音乐为本。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音乐课中学习合作——音乐新课程教学实践体会    下一篇: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