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体育论文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建设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

所属栏目: 体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建设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

横沥镇第二小学                              李土佳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界论及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就如何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发表了意见。特别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1996年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正式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后,对体育活动课程的探讨更加活跃,这些探讨和研究对于加快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就体育课程的性质作一些探讨。

一、    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同样也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形态。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到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一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虽然人们已做过不少的探讨,但至今尚未取得共识。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只有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个科学而准确的认识。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            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的性质

在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课程有多种分类形式。每一种类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课程编订者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材组织排列的指导思想。目前通常采用的几种课程分类方法见表1。

表1课程分类表

 

学科本位

儿童本位

二分法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四分法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轮形课程

活动课程

六分法

分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

1、          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

2、          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工作者,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          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重要的作用。

4、          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说了以上的优点,不是说它就没有缺点和不足,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联系,在教材中体现得也不够。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性质的科学实验。科学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体育学科是由多门科学综合而成,它本身既包含体育科学理念,还包含体育运动实践,因此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体育课程就十分复杂,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学科又具有综合课程的性质。

    

(三)            从体育学科特性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关于体育学科物性(或特点)在许多专著中已有论述,这些论著既有共性的认识,也有因为分类方法或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笔者认为,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

以往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实际上,身体运动实践是外在的特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直接参与身体实践活动,在这同时还伴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有些情况下认识活动占有主导地位,身体实践活动为认识活动服务),学生是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许多学科的基本属性。

2、          认识自我与改革自我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革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3、          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统一

    竞争与冒险是体育的又一鲜明特性。几乎所有运动项目(我国传统体育中的养生功法除外),都具有竞争性或是冒险性。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正是人类把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就带有冒险性。为了避免伤亡,更好地竞争,要求人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因此,竞争、冒险与安全的统一也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其它学科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这种竞争多以智力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不是身心直接参与。

4、          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这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5、          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体育学科的课程设计,在选材、教学组织等方面,要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男女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从以上分析得知,体育学科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这种多元和独特的作用使体育课程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四)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教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学科课程。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包括普通高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它有以下的因素。

1、          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薄西山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培养目标“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多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对高中性质规定为“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基础教育”等一系列规定,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优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有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         有利于向学生教授体育文化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只把技术理解为为了提高运动能力,没有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的编排的倾向。

3、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础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

4、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不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爱好者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

从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角度看,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因此它不具有基础性。

以上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体育课程的性质。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仅从某一个人角度的考察就简单地判断体育课程的性质。从历史发展来看,体育是学科课程的模式来编订课程的,这种编订方法有其优越性。因为无论体育课程是属于什么性质,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按照学科课程编订的体育课程已形成了系统,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反映了它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按学科课程模式编订体育课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弊端,就不加分析地把它否定掉,这对于体育课程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从体育学科的科学特性来看,它的一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开放性大,以及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从以上分析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因此完全按照活动课程模式设计体育课程也是不理想的。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这种分化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但是,不因为把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就看不到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具有的优势,更不能因为强调了基础性,课程的体系就过分地强调完整和系统,把课程看成是固定、封闭的。

在课程发展上,各种课程都有相对合理的成分,也有其不足。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各种课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合学生特点。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要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借鉴各种课程的优点,使中小学体育课程科学化和完善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学科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

2、《体育教育学》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团委与体育科组开展校园篮球联赛管理初探- 加强部门协作 丰富校园文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