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体育论文

浅析提高东莞市中学生耐久跑能力的方法

所属栏目: 体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据调查目前东莞中学生肺活量下降,这与缺乏耐久跑锻炼有直接关系,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耐久跑的技术特点,通过对目前东莞中学生耐久跑能力的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   耐久跑   原因   方法

 

 

1. 前言

耐久跑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项身体负荷较大、锻炼价值较高的有氧代谢项目,尤其是对发展耐力素质、提高心肺功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但耐久跑是东莞中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没有了达标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与又累又枯燥的耐久跑拉上关系。而耐久跑被中学生冷落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肺活量下降幅度最大。

耐久跑教学一直是众多师生困惑的难题,对教师而言,它的内容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对学生来说,不光是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且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付出较多的体力,因此没有较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中一提到耐久跑,很多学生就没有信心了,甚至非常害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中学部所有学生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讨论法、数据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比较法。

 

3.

       

结果与分析

3.1目前东莞中学生耐久跑能力水平分析

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中学部所有学生每学期耐久跑测试成绩为例。从表一、二中成绩反映可以看出,学生耐久跑的及格率只有50%左右,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耐力水平比较低下,需要教师在平常课堂中以及课外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由于2005级初二马上要升初三,要面对体育中考的压力,在初二一年中,学生每天都坚持跑完1600米,在期末体育测试中,男生1000米平均成绩比上一年提高了39秒,及格率从40%上升为76%,女生800米平均成绩比上一年提高了25秒,及格率从51%上升为80%。

 

 

表一: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体育测试

年级

项目

平均成绩

及格率

2005级初一

1000米(男)

4:35

40%

800米(女)

4:05

51%

2005级高一

1000米(男)

4:04

53%

800米(女)

3:54

42%

          

表二: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体育测试

年级

项目

平均成绩

及格率

2006级初一

1000米(男)

4:32

41%

800米(女)

4:01

54%

2005级初二

1000米(男)

3:56

76%

800米(女)

3:40

80%

2006级高一

1000米(男)

4:02

56%

800米(女)

3:52

44%

2005级高二

1000米(男)

3:57

51%

800米(女)

3:55

40%

          

 

东莞市中学生体质水平不断的下降,特别是耐力素质。主要原因有:

(1)    跑不入必考

目前东莞市中学校园,长跑都不是必考的项目,耐久跑运动在中学校园遭冷落。中考体育每年都是以短跑为必考项目,初中阶段学生平时锻炼都以短跑训练为主,忽略了耐久跑的锻炼。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不要说耐久跑的练习,连田径类的项目都会遭到学生的冷落。

(2)生理方面的原因

耐久跑要求学生快速跑过程中延续较长时间,对人的呼吸,心血管功能及代谢功能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体能差的情况下、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体乏无力、恶心难受等现象,即运动生理学的“极点”现象。这些生理现象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感觉难以承受,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甚至厌烦产生再也不想跑的念头。

(3)社会环境变化的原因

由于现在东莞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东莞家庭大部分比较富裕,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她们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3.2.通过分析耐力跑运动的技术特点,以及当前中学生在耐力跑运动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2.1.耐久跑项目的课堂设计不要单调

耐久跑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是影响耐久跑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上要利用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手段,如利用比赛、测验、多地形、定时和定量结合,走跑交替等形式的练习调节学生的情绪,也可采用球类项目长时间竞赛的练习,以及游戏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而且会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了使学生侧重体会跑中技术的某个环节或改正错误动作,可采用专门练习。如用小步跑和高抬腿跑,侧重体会腿的前摆落地动作;后蹬跑,侧重体会腿的后蹬,前摆动作。为了掌握与攻进摆臂动作,教学时可采用:原地练习摆臂,并配合呼吸;随信号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跑,并做摆臂练习。

 

3

          

.2.2.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同时讲述耐久跑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物质代谢等各系统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自信心。树立了信心,让学生感觉到锻炼后的快乐,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身体不适时就会正确对待、主动克服、顺利度过难关。

 

3.2.3.重视学生耐久跑的呼吸节奏

耐久跑的呼吸节奏十分重要,一般采用鼻呼吸或口鼻呼吸法,节奏一般是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有的同学也采用口呼吸,冷空气没有经过鼻的过滤和温暖过程,将会刺激气管,造成口干舌燥,胸口疼痛,加速“极点”的过早出现,不觉中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醒、监督学生按照中长跑的呼吸节奏进行。

 

3.2.4.让学生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端正学习态度 

在教学开始时就要讲清耐久跑锻炼的价值,把耐久跑教学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耐久跑教学能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泄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运动健将来列举或用录象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3.2.5.创造环境,增加学生新鲜感

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趣味欲,所以可利用校园、校外的地形、山坡等自然环境,利用越野跑、障碍跑、定向运动跑、法特来克跑等练习方法,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快乐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要组织好,确保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2.6.遵守教学原则,运动量由大到小

          

在教学中,利用由短到长距离跑,由慢到快跑的练习,使学生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要求。由短距离到长距离跑,要求学生保持一定速度,逐渐增加。跑的距离,随着学习跑的距离增加,逐渐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运动能力。由慢到快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距离中,逐步提高跑的速度,随着跑的速度的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适应与提高,采用循环渐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烈跑动中感受快乐。

 

3.2.7.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正面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正确思想认识,鼓励学生自觉地、刻苦地加强思想和身体素质锻炼,从各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培养自身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耐久跑项目的教学,对人体的刺激比较强烈,特别是对心、肺及循环系统更明显。因而需要练习者有坚持到低、不怕困难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自信心,为学生设置形式多样的耐力跑锻炼项目,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由于耐久跑的教学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教师应把中学生提高耐久跑能力必要性及锻炼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与工作中灌输于学生,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学生耐力跑运动的开展于推广,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的耐力素质与耐力水平的提高,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与形成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5.建议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里都兴起了锻炼潮流,每个学校都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是参与了锻炼,但锻炼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生每学期可以进行两次耐久跑的测试(男1000米,女800米),并对其建立小档案,对两次成绩进行比较和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锻炼。

(2).培养学生耐久跑的习惯,可以以晨练或晚练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耐久跑的锻炼。

(3).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耐力水平状况,根据其水平状况适当增加发展耐力项目的练习内容。

(4).建议学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或者从家中到学校这段路程进行耐久跑练习,借以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5)建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与耐力跑运动有关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如定向越野),增强他们对此项运动的喜爱。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    下一篇: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