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体育论文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备课探究

所属栏目: 体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备课探究

玉环县陈屿中学   罗永松  王彩云

摘要:高中实施新课程后,多数体育教师面临着备课难和难备课的困惑,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探究适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备课思路,利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备课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全体高中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培训,主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目标体系,但多数教师在实践中对如何实施,缺少具体的思路,产生困惑。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行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及课程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等,首先要做好备课工作,然而多数教师在实践中就面临着“备课难”和“难备课”的问题。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了解新课程备课难和难备课的困惑。

1.1.难备课是在于很难确定教学目标和组选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只给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各水平段的水平目标,没有给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已给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在新理念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总体要求是笼统的、模糊的,在具体实施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标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教材的范畴,生活中的运动元素已经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要源泉,新的运动项目、新的体育题材不断地脱颖而出,让我们体育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为了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但这里就涉及难、中、易程度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选择过高,学生完成有困难,就会望而生畏,不仅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而且还会挫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教学内容容易了,也达不到目的。

1.2.备课难是体现在现有的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很难符合学生的需求。当前的一些体育基础教材,大多数已经是学生所熟练掌握,体育教师原有的一点运动专长,已经不能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更多的威望,所以用过去那种示范式、表演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是无从下手。传统的课程讲求一致性,忽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领略成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分层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备课中急需解决的。以前的高中教师有精田径的、精篮球的、精排球的等等,教师呈现片面专业化的结构,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专业知识要全面;二是科学文化知识要深厚;三是教育学、心理学要懂;四是现代教育技术要精,体现“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要求,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应对。多种能力共同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以外,还需要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主动合作与研究的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难题。

2.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做好备课工作。

2.1.根据课标的规定联系本校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水平教学计划结合本校实际选定教学模块;并根据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制定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计划。

2.1.1.按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计划。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选择包括技能目标,体能目标,还有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特别灵活的处理: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而且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选定教学内容要符合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表现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简单易行。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根据条件我们学校,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教学内容计划如下:

类别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田径

﹙必修﹚

短跑 接力跑 挺身式跳远中长跑 原地侧向推铅球

提高跑、跳、投的能力;培养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田径

﹙选修﹚

短跑 跨栏跑 三级跳远 中长跑  背越式跳高

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增强跑跳投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球类

篮球 排球 足球 羽毛球

学习各球类技术、战术、比赛规则、常识、裁判法;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协助的精神。

民族民间

体育类

型神拳 散手 跆拳道 长拳 女子防身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等武术为主

学习技击套路,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柔韧;培养学生利用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健康行为及高尚的武术道德。

体操类

健身操 健美操 技巧    支撑跳跃

学习动作技术,促进体形健美、姿态端正,发展力量,增强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合作和安全意识、责任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新兴运动类

轮滑 地掷球 定向运动

学习技术、技能,增强综合能力;提高心肺功能,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1.2.按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模块。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方面,强调了它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通过对运动项目有选择的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因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块组合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省新课程培训中余立峰教研员讲到模块教学:一要目标统领内容,且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测的;二要有内容的选择与选编,要分清主、辅教材,并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三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四要重视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优化。模块教学计划要将有关内容合理分配到16至18学时中,也可将有关内容分配到若干单元中去,并明确各单元的教学时数,这若干单元的教学时数之和应为16至18学时。按教学目标及体系,我校模块设计成: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民族民间类等,整个高中三年教学模块选择如下:

年级

学期

阶段

模块

1

2

3

 

1

田径

田径

田径

2

篮球

足球

武术

1

篮球

足球

武术

2

排球

轮滑等

体操

 

1

排球

轮滑等

体操

2

篮球

足球

武术

1

篮球

足球

武术

2

羽毛球

田径

体操

 

 

1

排球

轮滑等

体操

2

篮球

足球

武术

 

1

羽毛球

田径

体操

 

2

排球

轮滑等

体操

篮球

足球

武术

田径

田径

田径

       

2.2.充分利用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主要从教师预设开始,在课堂中教师要从细微处去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保持良好的态度从事体育锻炼。

2.2.1.注重教学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策略设计应该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方式的更新与转变,及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更新等。如在模块教学中,我等几位体育教师对具体内容选择上,避短扬长,选择教师特长项目,充分发挥每个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法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主权,注重适当的“放”,避免过严的“管”。同时,教师应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想动、爱动、会动和会练、会判、会赏的自我健身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比较僵化、呆板,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本宣科,而新课程(如高二第二学期羽毛球模块教学中)不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2.2.注意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树立“平等参与”的教育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切不可千篇一律,如在武术模块教学中,几位教师积极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改变学习环境、创设情境等方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田径选材教学过程中,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地安排丰富多彩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不同数量的内容。又如篮球教学中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在练习中领会到好的方法与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能力。

2.2.3.重于培养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孔子云:教学相长。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就难以谈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创设新型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模块教学中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相互观摩、欣赏、评价、交流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琢磨、练习、尝试、体会,逐步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被动到主动、逐步形成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如个人谈心和集体座谈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2.3.突出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3.1.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练习和活动。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如在轮滑和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地安排丰富多彩、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自已信任的同学中学到好的方法与经验。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吃得饱”,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得了”,即可以煅炼学生的身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又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2.3.2.积极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练习方法,促进学生之间情感频繁交流,讨论问题积极思考,争议有序,积极主动,相互间能督促,不仅指出缺点和不足,而且还夸奖优点和长处。如在篮球“三对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充分地合作及比赛,同时相互观察、相互帮助,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和练习的合作水平。同学之间充满温情和关爱,人际关系融洽,并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3.3.强调学生养成正确的评价意识。

评价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促进学习目标达成;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模块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太强调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可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可强调单个运动技术掌握的水平;可强调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情况。既评价最终成绩,更要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体现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组内互相评价是学生对组内各个成员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从高一到高二年级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权重也应升高。

       

2.4.要及时总结与反思。

体育课特点具有不间断性,同样内容可以教上几节课、几个学期,因此体育老师的课前“预案”和课后“总结”显得十分重要。勤反思可以检查课的课堂效果,所用的教法、学法是否恰当,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运动量是否适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何优点,什么环节需要改进,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可以为验证课标的可行性及修改实验教材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毛振明.体育与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2004年10月

(6)刘  苗.体育新课程的有效备课,体育教学,2007(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标下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对师生专业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模块教学设计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