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东莞市黄江镇第二小学  熊春明 

美术,以其直观的表达方式,在培养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都在为如何让美术课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努力着,探索着。但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进行命题创作时,只有几个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能创作出一些新颖独特的画面,而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仍然较死板,画出来的画大都千篇一律,创作内容空洞,绘画对象走入程式化。如画《过生日》大多数是以蛋糕为主,画《过新年》多半也只想到放鞭炮、看电视、吃年饭等陈年旧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如此单一呢,是什么原因束缚了孩子们原本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怎样去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心理压抑感,妨碍了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中国的教育模式历来重教,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延续至今,创造出光辉的东方文明。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因而学生缺乏一种主体意识、缺乏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意及胆量,缺乏积极的创新精神,在心理上存在着压抑感。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与教师保持一致,在校的行为和性格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害怕因违反学校的纪律和准则而受到教师的责罚。在今天,虽然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做了许多不懈的努力,教学成果丰硕,但在学生的创造力与素质培养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把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对素质教育中最重要一环——创造力的培养缺乏耐心,“教”的痕迹依然非常明显,没有充分认识到“训练”、“教”、“启发”三者同样重要。“训练”是要使学生掌握某些技能与绘画的正确习惯。例如: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掌握绘画的正确姿势、使用颜料的基本方法、媒介使用和表现的某些技能等等。“教”的方式要点到为止。例如:当我们“教”学生关于画树的课题时,既要讲树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画、比较画树的效果。让他们自己去考虑怎样画,而不是教师讲解一幅画,然后对这幅画进行单纯的模仿。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启发”,在启发中又渗透“教”,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潜能。

虽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针提出很多年了,但要真正将其贯彻实施好,一定要注意“教”和“启发”的尺度,正确把握好“训练”、“教”、“启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联想、引发儿童的表现欲和创造潜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生活环境的机械性、单调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现今的学生成天关在高楼里,学生的生活大多是“优厚的生活待遇、狭小的活动空间。”由于活动空间小,来自外界的信息和刺激也随之减少,使他们的童年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现实生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对象,又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学生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单调性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直接影响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具体反映在绘画方面,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了。

马蒂斯曾经说过:“我们的作品是从认真而又尊重地观察自然中产生的,同样也是从自然在我身上激起的感情中产生的而不是从某种熟练的技巧中产生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家长要尽量创造有利于学生观察了解周围各种美好事物的条件,开阔学生的眼界,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灌输知识,加强欣赏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展览、动物园、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等等,丰富感性认识,去乡间、田野,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让大自然去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体现他们自己色彩斑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有一次,我让美术小组的同学以“热闹的集市”为主题作画,开始他们感到没什么好画的,拿着笔很久都画不出一点东西来,后来我带他们到集市上,让他们注意观察来往的人,衣着,相貌,神情,集市上各式各样的摊点景物等等,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表现集市的喧嚣。每一个同学的感触都不一样,回来后,学生们都觉得笔下有物,画起来得心应手,画出来的内容也都不一样,这样成功地避免的学生作品出现的“千人一面”的现象。

三、学生的接触的美术作品形式较单一,影响创作形式和想象力的发挥。

由于动画片大量涌入,学生从小就受到卡通形象的熏陶,其它美术类型的作品接触较少,以至于许多学生的画都带有明显的卡通痕迹,缺乏阳刚之气和古朴、稚拙的生命本色。所以我们平时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欣赏一些现化艺术或经典的美术作品,让他们理解各种形式的美。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的稚拙、古朴、粗犷之美,体会其色彩的艳丽与和谐,在欣赏的过程中接受这种种不同的美。

同时,我还通过上网,对各类网上美术信息进行查询,访问,并将各种资料:如教材、录像、图片、作品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输入电脑转化为数字信息,建立校园美术资源信息库,这样,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演示过程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充分利用声、光、色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尝试新的绘画媒介,介绍一些新鲜有趣的技法,如利用吹塑纸表面平整、具有特殊的肌理、质地松软,极易在其表面留下痕迹的特性、加以水粉色制作吹塑版画;用各种不同的笔,如:麦克笔、油漆笔、钢笔、蜡笔、水彩笔等让学生进行线描创作,让学生们领悟不同材料所产生的笔触的不同效果;用各种树叶、布、纸来拓印成画、拼贴成画。如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存在误区,挫伤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过程中的动力与成功的保障。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大多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此外,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时,对于中上或良好的作业较易于判断,而对于最优秀的以及较差的(主要从审美角度而言)作业却常常难以准确的判断及评鉴。由于学生表现能力上的差异,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比较整洁,画面效果较好看,即使创造性一般也往往能博得教师的欢心,而一部分想象力很强,思维活跃的作业因为比较脏、不漂亮却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仅得个低分,结果一些学生由于经常得不到优秀,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天生不会画画,学习积极性降低,从而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另一方面,“成人化”和“儿童化”的评价标准误导了学生对绘画的了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成人化”即用成人美术的评价标准去分析评价儿童画,“像不像”、“合不合理”是这种评价的主体,认为比较像的自然比不太像的要好,符合客观现实和规律的肯定比不合法度的要顺眼。而“儿童化”的观点是片面以“拙”、“大胆”、“夸张”、“大师般的画”的观点将学生的弱点当作优点进行鼓励,没有认识到许多儿童画面上所谓的“拙”、“夸张”等能力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时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受自身技能的限制,还不能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缘故。更有些教师硬要五、六年级的学生去画一些形式上非常幼稚的东西,严重违背了儿童画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所以在我们的美术教学实践中要首先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更多地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去寻找与孩子们的共同语言。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创新精神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可以改变批改模式,增加面批,不要吝啬给学生打一个“优”,有的作业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或是绘画表现力不强,但是想象力很强,那么即使画面的效果不好,还没有达到教师心目中的“优”的档次,我们是否可以为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打一个“优”呢?事实上,发现学生的优点比寻找他们的缺点更有利于儿童美术教育。

总之,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方法、耐心、时间和环境。需要我们社会、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遵循教学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极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唯理:“由一个中外儿童画展引出的话题——轻松与累” 《美术报》第407期

2、夏富庆:“儿童画认识与评价” 《美术报》第410期

3、吴伟国:《儿童画创作指导》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2月第1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议中小学美术教学之方法    下一篇:音画结合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