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美中求全——谈谈如何在小学美育中贯彻“全”的原则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美中求全

——谈谈如何在小学美育中贯彻“全”的原则

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陈妍 

我曾在小学五年级做了调查,提问是:“你爱不爱上美术课?怎样才有意思?你打算怎样上美术课?”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美术课上得美、新、奇,培养美感,不要一味临摹课本上的范画,渴望加强艺术欣赏能力。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干脆说:“功课挺紧的,不要上美术课了。”他们认为美术是调剂课,是休息课。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有不少学生画了七年(从幼儿园到六年级),还是不会画。审美能力就更差,多数依然是“美盲”。在生活中,比如:体态仪表、发式、服饰、环境布置等,也不会运用美术知识,连买衣服都不会挑选样式、色彩和质地。这种美育与生活脱节现象的恶果,致使大多数学生越发不愿学美术的技术课了。在学校里,学校刚刚粉刷的白墙,就被掌印或鞋印所污染;常见学生课本或画报上的少女形象上画上胡子或头纹;给先进同学的照片上画胡子或黑痣;有的在表彰先进的红纸名单上用粉笔打上“×”(表示已判死刑)。凡此种种,应该被认为一方面是社会风气不良,道德、品质低劣的反映;同时与一个学校对美育不够重视,不是没有关系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明确地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育要贯彻始终。”这就是说美术教学不论在知识结构上,课程设计上,或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不能脱离美的教育,而美育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所以美术教育应该被认为是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我们可以从美术课本身的意义、作用来看:美术课是一门培养美好心灵的课业,是促进青少年在政治思想上,道德情操上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门使眼、脑、手协调并用,通过感官认识客观世界事物本质的课业;是一门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记忆与表现、创造能力的课业。学习美术还有助于其他课业的理解记忆,学校如果不重视美的教育将会使学生成为知识上、智能上与操行上的瘸子。

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强调单纯的技术教育,以前,西方中世纪行会的工匠式的美术教育以及美国早期的实用主义美术教育是因为缺乏与精神方面的联系,只能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而现阶段时代呼唤人才的素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超越技术训练的狭隘性,从更普遍的意义上去看待和重视“全”的概念。所谓“全”,指的是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智力、创造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及鉴赏力上的综合发展。某一方面的不健全,将会导致学生成为知识上、智能上与操行上的瘸子。例如上述所列举的“美盲”。

那么,应如何在学美术课中贯彻“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画组合复杂的形体,其原因是教师以己度人,未顾及学生实际程度。学生不甘简单,好高骛远,其结果是仓促之中,草率成画。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程序是从平衡发展学生的两方面的能力为目的的(处理精微单位的能力与处理组合关系的能力)。这种关系递进教学程序是:简单单位(单个物体内部关系)—— 复杂单位(单个物体内部关系)—— 简单形体组合(若干物体外部关系)—— 复杂形体组合(若干物体外部组合关系),用以实际课堂教学,表现为:构图——简笔画——组合画——写生——记忆画——想象画(创作)。

二、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对教学方法来看,严谨、富有秩序的教学方法易于发挥美术教育的智力和技术价值。而相对宽松,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则易于发挥创造和情感价值。有时,也应灵活地把两种方法加以结合运用。

积极开展课外小组活动,是第二种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以陶冶情操激发爱美兴趣;举办各种类型的书画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奖励。这种活动的作用和效果的确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浓郁的学习气氛。但一部分学校太过于热衷于课外小组活动,从而忽略大面积的课堂美术教学。这一倾向的具体表现在:区级、校级的领导评价一个学校的美术教学成绩时,首先要看在市、区展览中有没有列有名次,出了多少尖子小画家等,面对这一片面追求比赛得名次的不正常现象,我不禁产生疑问:到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出发点是什么?难道只围着少数尖子转?

我以为:应当全面抓。即要抓少数,又要抓多数,应当两者兼顾。而首先应当把握大多数,道理很简单:因为参加美术小组的是少数人,假定这些人都考上美术学院,都成为画家,也只占全体同学中极少数。而大多数同学能在美术课上获得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尽管他们将来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但都需要有美学观点,这是无庸置疑的。

另外,教学实践证明:还学生以自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激励学生绘画动机的有效途径:

1、音乐情境,激发兴趣。

上美术课时,我根据美术课的内容,在学生进行绘画过程中,播放和绘画内容有相联系的音乐。艺术是相通的,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把学生带入神话般的世界,他们认真听,仔细想,心中生出画面,手中画出形象,多种感官同时兴奋,对绘画产生了强有力的动机。

2、启发诱导,引起兴趣。

《海底世界》一课教学,我首先提出:你们谁见过大海?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说在电视、电影或画报上见过。再问大海里生存着哪些动物或植物?学生说有热带鱼、鲨鱼、海星、珊瑚等,这样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接着出示挂图、资料,观看欣赏课本中的范画,再讲海底的科学幻想和童话故事,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学生就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海底世界”了。

3、利用谜语,唤起兴趣。

谜语把物体的形状特征描绘得生动有趣,但却把物体的名称隐藏起来,能使学生动脑筋、去想象、联想。如教画大象时,先提示画的课题,让学生猜个谜语:“脸长个大钩子,耳朵像个大扇子,四条腿像大柱子,身后长条小辫子。”学生一下就能猜出谜底是大象,同时大象的形状和特征,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时再讲画法,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画出大象。

4、肯定进步,保护兴趣。

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保护学生的绘画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重视并珍惜学生的作品,展览学生的作品,带学生走出校园去观察等。只要方法正确、可行,肯定学生的进步,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总之,愉快教育能激发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情景中得到技能和智力的训练。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

我们知道,儿童对什么东西都会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实在太可贵了,儿童对什么都有理解,他们的理解纯洁而单纯,可以说是人最原始的形象感觉。所以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全无杂念的原始感觉使得他们更无拘无束,常常把心里所想的跃然纸上,纯洁而又无瑕,难得又可贵。根据这一特点,所以应提醒他们平时多留意于周围事物,并让他们把记下来的事物形象说出来。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爱、看、记的习惯,逐渐地也会练就一种记忆的本能,加深和丰富他们的思维空间,增加更多的形象思维,为培养绘画的表现力奠定基础。

这种创造思维的培养,笔者以为以下几点训练效果较好:其一,利用校内外活动为主要题材,事先提醒他们多观察,多记忆,并特别留意一些有意义的事和场面,而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记忆,并特别留意一些有意义的事和场面,而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记忆绘画。其二,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通过欣赏课本的儿童习作,诱导启发学生画一件事,画自己最熟悉的,也可在人家画的基础上自己做小小变动。总之,根据各人能力大小而定。普九教材从内容,课时的安排避免了过去全日制统编教材中模式性及具体化的内容,增加了内容的伸缩性和弹性,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一个既实际又灵活的余地,使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具有一个较大的学习空间,使它们能把自己身边最熟悉,最了解人和事作为绘画的内容之一。或以课本范画为启发,补画、添画。给了学生以主动的学习机会。学生看了课本上的图片和“学生作品”,既熟悉又真实亲切,消除了高不可攀的心理,增加了自信心和进取心。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课堂作业也是在利用教材的内容这个大前提,对他们的要求是完成一张作业,而不是完成一张人人都一样的固定的画。其三,是让学生记绘画日记。即把自己平时记的日记用画面形式表现出来,或先把自己有意义的事画出来并附上文字。普九教材八册已涉及到这类内容,即把学生的文字语言变绘画语言。久而久之,用绘画形式记日记既新鲜又有趣。习惯形成了,绘画的能力也就开始有了,这样一周一幅,学生进行着一种有趣的绘画活动。实际的较接近自己生活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不知不觉的艺术创造之中。

通过这三方面的单项训练,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把较好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手变成画面,从而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较系统的训练和培养。

四、不能忽视鉴赏教学。

已故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学生学画,以养成眼的鉴赏力为先,而手的描写次之,因画者总是先有鉴赏力,才有创造力。”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有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社会知识和理解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实际性和技术性,而更应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

在鉴赏教学中,还应明确鉴赏的程序,使之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鉴赏规律。下面,结合小学五年级其中一节欣赏课《喜歌剧航海者中的战斗场面》(提纲式教案)。介绍笔者所提倡的鉴赏程序:

1、作品给了什么感觉?

(1)指导学生看画。

(2)思考: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这幅画与你平时见到的画有什么不同?这幅画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2、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A、画面上的装饰、变形手法

B、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折线,作用是什么?

C、为什么画面上有强烈的明暗对比?

3、作者想表达什么?

(1)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评及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

(2)介绍作者保罗·克利的其它作品,使学生对克利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4、你喜欢这件作品吗?

(1)你是否喜欢这幅作品,如果喜欢,为什么喜欢?

(2)有没有不喜欢这幅作品的?

(3)你要是有这样一幅作品,把它挂在房间的什么地方?

通过这节欣赏课,使学生达到两个要求:第一,了解并知道克利是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画家。第二,在克利的作品中,不但画出了现实中的形象,也画出了自己脑子中想象的形象,这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笔者所论述的观点只有一个,就是美术教育必须遵循“全”的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倘若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则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十世纪已近末端,二十一世纪熹晨初露,我们殷切地期待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合作、探索、学习——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学习”环节中合作学习策略    下一篇:创新“七部曲”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