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运用多媒体 构建新型习作课堂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许德鸿

[摘  要]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改进传统的作文教学,建立新型习作课堂,使课堂教学丰富、新颖,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可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观察、想象、表达、写作、评改,从而优化了作文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多媒体  构建  新型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抓好作文教学非常重要,这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课题。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走不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势,学生始终不能跳出作文的圈子,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我们想教会儿童读与写的时候,应当使他们置身于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由于多媒体集形、声、色于一体,正具有营造这一丰富世界的强大效应。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改进传统的作文教学,建立新型的习作课堂,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

  一、 运用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教师课前拍摄了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立即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再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美丽的春天》时,我先给学生播放反映春天景色的课件:原野上,绿草如茵;小河边,柳丝舞动;天空中,燕子穿飞……再配上《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画有机结合,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文章来。 

二、 运用媒体,引发真情实感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并予以保持,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若是“你不想写,也得写”,就会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这种“强扭的瓜儿”怎么会甜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让课堂涌动着真情。

运用多媒体光、声、像有力的冲击,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以“我”手写“我”心,流泻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记得我在辅导毕业班作文《再见了,母校》时,随着音乐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它记载了六年来孩子们在母校生活、学习的点滴瞬间。校运动会上,孩子们健步如飞,奋力拼搏的场面;庆“六一”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同学们载歌载舞的精彩画面;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募捐仪式上,孩子们排着队,逐个把自己的爱心投入募捐箱里……一幕幕都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令人难忘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一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在一张几天前我们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涌动。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泻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可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突破时间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使学生习作心境得到优化,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这时的习作便会成为学生的抒发自我情怀的“需要”,打破以前的“心无所思,情无所动”气氛,由原来难为的“无米之炊”变成大家乐为的“有米之炊”。

  三、运用媒体,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年龄期,作文教学就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用形象思维去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累词汇和知识,掌握写作技巧,进而内化为写作能力。

  1. 运用媒体,培养、训练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创造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概括。当前,小学生作文缺乏内容,写得不够具体形象,是最常见的毛病。除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差异之外,主要原因是受了学生的观察所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由于不少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仔细正确的观察。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习作题为《我喜爱的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来进行练笔。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而应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从不同方面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情感。因此我在作文指导时,先以多媒体演示松鼠的外形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观察顺序不定,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等。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将松鼠最典型的外形特点,如眼睛、尾巴、皮毛等作为重点介绍。然后再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接着播放一段关于松鼠吃食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运用有关动词,将松鼠吃食的特点一一说出来,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动词。为了使学生能在观察时意识到要把动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特点介绍出来,我在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玩耍及休息时的场面时,还进行了适当解说。最后在学生说出具体事例来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之后出示习作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习作环境,消除对习作的紧张感,产生习作的欲望.如此指导,学生写起作文来难度小多了,作文的内容丰富、具体,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观察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2.运用媒体,激发、培养想象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要想把作文写活,变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发挥声响的作用,训练学生进行录音作文。教师录下了关于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声音:小雨淅沥,由缓而急,雷声隐隐,暴雨降临,汽车疾驶,人们狂奔,雨渐紧。忽而雨声稀,有滴水声,雨已停……这些声音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写起想象作文来也就不觉得难了。
    另外,学生作文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人、事、景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我指导学生写《十年后的我》这篇作文。我事先剪辑录下了各行各业人们工作的情景:航天人乘飞船登月;战士在边防巡逻;微笑的营业员在卖东西;医生在无影灯下做手术;还有我这个老师正在上课……这些学生平时见过,也知道的职业,毕竟是他们多年后才会去做的事,如果让学生闭着眼睛瞎想,难免感到无处下笔。看了录像之后,学生仿佛找到了自己十几年以后的影子,纷纷议论畅谈起来。当他们兴趣盎然地拿起笔时,做个有用之才的念头已在他们心中扎根。而这篇写理想的作文也就成功的一半。

3.运用媒体,开拓思维表达能力

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关键要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形成鲜明而丰富的感性表象,然后用生动确切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观察到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知觉形象。尔后指导对所获丰富素材的筛选梳理,要使学生在明白写什么,用哪些最具典型意义的素材去反映后,接着还要弄清怎样写,还要应用学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写什么、怎样写两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我利用班队活动,开展“贴鼻子”的游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摄像机跟踪拍摄下了整个活动过程及精彩镜头。在指导课上,我让他们回忆活动经过及印象最深的场面,借助录像,把活动场面再现于课堂,并让他们看录像定格、慢镜头、特写画面,细致地观察,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表象和真实的感受,进而思维活动积极展开。学生们说开了他们的感觉。一个同学说:“我上台转了两圈后,都晕了,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刚才仔细观察了鼻子该贴在什么位置,可一蒙上面纱,什么都看不见,结果贴到脸外面去了。”“我懂得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做好事情的道理。”此时孩子们表象丰富,思路开阔,思想活跃,人人都打开了“话匣子”。由于采用录像多样镜头,再现观察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可以从容地进行指导,确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大家都知道活动场面是较难写的,用电教手段训练学生写活动场面的作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媒体,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大纲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因为这完全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内部语言。而在“想”与“写”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先做好口头作文。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说的情境,或再现生活画面,或拓展思维空间……是训练由说到写的最好手段。

如在一次看图口头作文课上,我出示一张投影片:一位年轻的女教师面带笑容地搂着一名衣衫破旧的小女孩,六名少先队员分别拿着鲜花、书包、文具盒……围在她们周围。老师和孩子们的背后是一所茅屋,远处是青山。同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这样视听结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说话动机,同学们纷纷说出画面上的许多内容。同时,学生间还相互补充修改,进行动作表情描述,心理描写和合理想象,为书面作文铺平了道路。在口头作文的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天,希望小学的王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失学的小兰家里……”另一个学生立即举手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春天?”当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的说,因为有一个同学手里拿着鲜花,老师身上的衣服是浅色的。有的说,秋天也可穿浅色的衣服,也可穿毛衣,秋天也有鲜花,而画面上的花又分辨不出是春天的还是秋天的。在充分观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画面的背景究竟放在什么季节更好?最后明确: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王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这件事发生在春天更有意义。最后老师在揭示主题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现在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应该怎样做呢?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今后,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珍惜美好的时光,刻苦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短短的几句话,就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儿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口头作文训练好了,书面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优化口头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运用媒体,优化作文评改

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能提高修改的效率。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使作文“更上一层楼”。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是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另外,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就为欣赏佳作开创了良境。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范文与人交流,心里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强烈的写作意识。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的字词运用、选材谋篇和自我评改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图、视、听融合,新颖而又直观形象,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习作课堂,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恰当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使作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组合,学生的作文就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多姿多彩,生机盎然,闪耀着个性的、创造的光芒。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春色满园关不住 媒体之花出墙来    下一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