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历程及其思考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信息技术在我校运用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在我们学校的运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也叫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阶段,时间从96年至98年。当时天河区教育局提出“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口号,教育局要求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现单机进课室。我校在96年6月全部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当时的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由于当时没有建立校园网,学校也没有建立资源库,大多数老师对计算机比较陌生,等因素大大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当时计算机的作用相当于一般的投影仪,老师制作一个课件,有时得花5天左右的时间,而且效果并不理想。这种费时费力效果差的做法,无法激起老师的兴奋点。但是,假如要举行研讨课、公开课之类的活动,不用上计算机演示,那要得到好评比较艰难的。尽管如此,这个阶段的意义是明显的,它为计算机在学科中的运用作了必不可少的探索。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也叫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阶段,它始于1998年,标志是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和网络课室的建立,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强调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助自学、讨论答疑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
    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也叫IITC(Inter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theCurriculum)阶段,它在我校始于2001年,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是更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问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及教学、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加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关键是要改变教学结构。
    部分学校也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管理(诸如电子阅览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及电子财务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上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较少触及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改革。只有在教学结构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体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的深化改革。在这里,并不排斥CAI和CAL的作用,只是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没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近期所听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尽管都有互联网作平台。由于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状态,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如何运用机器,教师的问题学生有无在网上回答,在这些课例中,教师要么以自我为中心,要么放任不管,真正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促进学生自动学习的工具并不多。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阶段成果》一书中专门就教学结构问题作了论述。她强调要“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叶老师强调:“要把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的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识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努力尝试把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结构重组,如把课文分类成写物、写人、记事、记事写人、诗歌、古文等等,按照其内在的特点搜寻相关的资料,并且把资料存入学校资源库。老师收集时,注意资料的分类及层次设计,尤其要对本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差异状况有较清晰的了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它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在把语文分类时,每类文章的第一课教学相当重要,教师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类似的办法学习同类型的文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计算机网络具有容量大、信息丰富、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学生的结构学习提供了有效工具。计算机网络还能提供数学、图像、声音等组成的虚拟空间,利用这个空间,尽可能地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叶澜教授所强调的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与历史沟通。也就是说,利用网络,焕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事实上,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我们所探索的工作也刚刚开始,许多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不是教学的基本元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在上述三元素之外,还有哪些也应列入元素之中,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近几年,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把信息技术列入教学的第四个元素,作为“新基础教育”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我更赞同叶澜教授的观念,信息技术不是教学的基本元素。叶澜教授认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无疑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法的构成因素,这些构成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相比是不同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作为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是基质性、也是原初性的要素,它们在学校教学萌芽状态时就已存在,并内含着现代课堂教学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其它要素。其它被提到的一些要素则是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选择而进入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受制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相对于学生而言的难易及熟悉的程度的要素。这些因素在教学中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服务并受控于前列基本元素,它们是一些派生性的,居于第二个层面的要素。”叶教授认为:“教学技术再发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质性并不会变,变的可能只是其存在的形态,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与设计,用自制课件的方式先制作好,或者采用他人制作的课件,这些课件扮演的角色依然是教师。何况,就是有课件,依然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如果课件只被学生独立地学习采用,不需要任何老师介入,那么,此时学生在进行的是学习活动,而不是课堂教学。尽管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可能的、必要的,甚至重要的,但这已经溢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反驳列举的理由也就无效了。”从叶教授这段话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信息技术不是教学的基本元素。

   

    四、怎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新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1、要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新基础教育”理论经过数年的实践,其作用亦见明显,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新基础教育”的指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在这种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校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学科整合、班级建设的班级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图书电子读物、档案资料管理、财务管理及学校的其它方面,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有效工具。
    2、要注意运用“双主体”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任务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在课堂上,师生间积极建设的双向互动,学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使课堂上因任务、情境变化而改变的师生角色地位的交换时而出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单一的教师中心不存在,完全不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状态同样也不存在,而是呈现出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双向互动,师生在课堂关系上是平等的和探究式的互动过程。“双主体”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不能把计算机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或完成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目前大多数课件体现的都是“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都必须进行必要改革,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3、要紧紧围绕“教学结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重视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尽可能推进区域合作和共同体学校的合体,使教学资源共享。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教师就不能把有效的资源用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也不可能在网上实现自主的学习和自主探索。以教师为主要经验和知识做成的课件也就成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因此,建设资源库成为信息技术在学校运用的必备条件,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教师及学校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些课件外,广大教师应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使“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目前,一条有效的办法是所有共同体的学校在网上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这既可增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师的交流及互动,还可以使后发者少走弯路,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希望“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促成此事的完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下一篇: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诚信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