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浅议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议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这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的教育能否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这种要求?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传统教育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比较牢固,符号运算、数字计算等解题技能较强。劣势则在于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发扬优势,克服劣势,彻底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全面引入中小学教育,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中小学是基础阶段,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在这个高度上认识信息素养,就不能不增强我们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个体成员(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方面的能力。是个体成员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从哪些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网络环境下,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等。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2)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新技术不仅让人们享受了高科技应用的便捷与快乐,也暴露了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病毒和色情信息的传播,黑客袭击导致的系统瘫痪等。这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网上版权保护、网上医疗、网上购物等新生事物引发的争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伦理道德普遍关注。人类生存和信息化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更新道德教育的内容,形成信息时代的道德观念,为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信息伦理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时候,对社会和他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制作和传播淫秽信息以及计算机病毒,尊重知识产权,不非法下载软件以及不使用盗版软件等。所以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对于网上产生的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遵循一定的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抵制信息污染,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活动。

(3)信息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原理有初步了解,能够阅读有关的一般性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参加有关的讨论。

(4)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捕捉、获得信息的能力;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综合、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将信息化为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即面对浩如烟海、难辩真伪、急剧增长的信息,我们需要运用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建立和掌握信息源、开发信息源并从中吸收利用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对信息加工、整理和利用各种手段(包括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存贮、阅读、吸收信息的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就是将原有信息进行搜集、归类整理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最新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有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和抗干扰力,自觉识别、拒绝和抵制信息犯罪和破坏性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1、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信息意识越强,更善于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中捕捉有用信息,利用信息;反之,则可能成为信息贫困户。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为学生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必须视野开阔,以“未来”为出发点,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是商品”、“信息有偿”等基本的信息价值观念。倡导与培养其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精神。

信息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才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2、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但是,网上也存在一些失真的、不可信的、甚至带有暴力、色情倾向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工作。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的学习,规范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少儿信息港、迪士尼中国网站、小学生王国、雏鹰网、中少网、童趣网、语文天地网等少年儿童网站,介绍网络安全知识,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儿童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中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

要加强信息心理素质的培育,现代信息社会巨大的信息生产量以及高速的信息流动,往往使人们对信息产生紧张、过敏等不良情绪,面对杂乱无序和庞大数量的信息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承受能力,不惊不慌,以平常心态积极处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良信息和“黑客”、“毒枭”,加入有关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品德,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

对中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能使他们从网上轻松地获得所学课程的计划、学习资料、考试动态等,并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帮助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还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为今后的升学、择业等创造条件。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才能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驰骋,获得所需的信息。

学生获取了有关的信息,如何在一定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分辨这些资料,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这即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也是更好地使用信息的保证。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演示;中秋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将它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工具,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主动迎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挑战。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育人的本领。

 2.改革传统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照着笔记去上机的陈旧模式,实践证明效果是极差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总结多年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都是采用了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新模式,以及任务驱动和电子作品创作的新型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3.全面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硬件建设,强化软件配置,把学校和教室建成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同时注重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效益。

 5.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介绍硬件和软件的进展情况,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合理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寻找教学中的乐趣——《QBASIC语言》教学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