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省获奖论文之一——我看新课程下的科学知识教学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看新课程下的科学知识教学南浔南方锦绣实验学校    沈跃群 【摘要】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要不要讲知识,讲什么知识,怎样讲知识,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根据科学课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的总目标和当今科学教育界关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理论,本文作者认为科学知识是要讲的。要全面认识知识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核心概念,让核心概念的探究带动具体概念的学习,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据他们的经验,逐步推动他们的观念向科学概念的方向发展。【关键词】课程改革   知识    科学知识    核心概念    科学概念一、要不要讲知识课程改革中的迷茫与尴尬还记得新课程改革开始时,一位年轻的科学教师与路培琦老师在《科学课》杂志上关于科学课要不要讲知识的争论。当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和课程结构形态遭遇现代课程改革的大潮,当“过程”一词被响亮地提出来后,“知识”便成了我们想讲又不敢讲的东西。新课程下我们强调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引领儿童经历探究的过程成为教学的核心。那么知识呢?在教学中科学知识应摆在怎样的位置上?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课程总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第5页)它的第一个层次是学习科学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换句话就是学习探寻科学知识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在前两个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寻求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新课程中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向没有改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是教孩子们记住权威人士给的定义,而是带领孩子们主动探寻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他们学习第一手经验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科学方法论的体验,习得探究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观念。但在很多科学课的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讲知识、不敢讲知识、讲不清楚知识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引起科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老师提出了“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的观点,兰本达教授关于“科学概念”的理论,都向我们召示了科学教学的方向,科学教学应该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孩子形成科学概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科学地看待自然”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不讲知识、不敢讲知识、讲不清楚,学生不了解与他们年龄相称的科学知识,对一些简单的现象不会进行科学解释,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周围世界的奥秘,那还谈什么“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科学课要讲知识。二、怎样讲知识央视“走进科学”给我们的启发2006年5 月17日。央视第十套节目“走进科学”----《神鼓之迷》。有个村子里有一面老牛皮鼓,都十几年了,现在突然长出了毛,且越长越长,剃之还长。村民为之惊奇,奉为神鼓,日日朝拜,惊动专家前往探查。专家的揭秘过程:1、调查,找到十多年前制造鼓的艺人,询问他制造鼓的程序,了解到鼓面是硝过的;2、调查询问毛是什么情况下长的,考察鼓的周围环境。了解到毛在下雨后长得快。3、根据经验作出假设,硝过的牛皮一般不会再长毛,根据毛在雨后长得快的特点作出猜想,可能是粘菌。4、用实验验证,燃烧神鼓上的毛,闻它的气味,观察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形状。5、根据实验作出判断,那是粘菌。因为牛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会有焦臭味,燃烧后的形状应该是卷曲的。感悟——科学家所用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是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运用和掌握的。但是一村及周围的人们为什么不能像科学家们那样一步一步探寻谜底,而只是一味地相信迷信。距离在哪里?说到底,就是科学素养的问题,他们既不知道粘菌的知识,也不知道怎样验证毛发的方法。因为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对自然不怀疑,不追究,只是一味地从迷信的角度去朝拜。由此可见,科学知识决定着人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那么我们要教给学生怎样的科学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又该如何落实呢?一、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全面落实知识目标。什么是知识?我们的思维可能会把它同“教科书”“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胡东芳在《教育新思想》一书中指出:创新教学中的知识至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二是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三是know-how(知道如何获取)的知识,四是know-who(知道谁拥有)的知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胡东芳《教育新思想》105页)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教学的知识既包括认识结果(人类的一切理论成果),也包括认识过程(探究方法)。从科学教学的角度来看,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科学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统统都是知识,他们构成了科学素养的各个面。所以说科学知识的学习,统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就好比科学知识是我们所要去采撷的山顶的灵芝,而登山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在《面包发霉了》一课的教学中,我试图围绕霉菌的认识让学生获得上述四个层面的知识。通过肉眼看(主要是霉菌的颜色)、显微镜观察(主要是霉菌的形状和结构)、多媒体资料补充(主要是霉菌的种类、霉菌为人类作了哪些好事)等方法,了解霉菌是怎样的,学习是什么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先前认为“霉菌是肮脏的”的观念补充了霉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帮助学生形成对霉菌的正确认识,达到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在“哪些地方你见过霉菌?”“你认为霉菌会长在什么样的地方?”的探讨中,学习对现象作出分析、建立科学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达到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在寻找为什么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获取的知识。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尝试,我认为,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全面落实知识目标,以知识目标统领三维目标。那么孰轻孰重,我们该如何把握呢?二、抓住核心概念,整合具体概念。省小学科学第七次备课会议给我们提供了小学科学全六册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的细则,明确了我们科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科学知识教学方面的任务。阅读细则我们会发现,每一课的教学都要有三个以上的科学概念要让学生形成。那么该如何把握?我的看法是抓住核心的,纲举目张,抓住了核心概念,那么具体的概念也随之理解和建构。例如四下《点亮我的小灯泡》要学生形成的概念有:

   

◆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可以连接成一个小灯泡发光的装置。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有多种。◆只有电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变烫。这三个概念中核心的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是第二个,因为整个电单元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电在电路中流动和工作”的概念。那么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教学活动该如何展开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实例。《点亮我的小灯泡》教学过程(1)学生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交流亮与不亮的连接方法。(2)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结构。(3)对照亮的组,分析得出电池的两极要连在灯泡的两个点上,出示连接方法:两极连两点。(4)全体成员再次实验,找出更多的连接方法。(5)归纳方法,回到开头,分析一开始时不亮的连接方法不亮的原因,知道电池的两极没有连到两个连接点上,并给出短路、断路等概念……考察上面的案例,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怎样连接,小灯泡会亮”,而怎样连接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是操作层面上的事。这对儿童建立概念意义有多大?要真正发展儿童的概念,那么教学应围绕“怎样亮?怎样不亮?”“为什么亮?为什么不亮?”从而引导儿童理解看不见的电是如何工作的,建立起“有电流通过,灯泡才会亮”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逐步形成中建立短路、连接方法的多样性等概念。知道有多种接法是一个事实性的知识,科学课要“从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到关注科学概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那么教学中我们得把握好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三、关注学生思维,促进儿童形成科学概念。教学要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概念,建构科学知识。就必须得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跑到他们的经验前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1、在经验中逐步拓展学生的观念。常有学生问我诸如“蚱蜢是益虫还是害虫”这样的问题,我总是笑着回答“对于庄稼,它是害虫,不过,对于庄稼,我们也是‘害虫’,我们也吃它们呀!”孩子们总是笑而意会。的确,就儿童的思维来说,他们只能按照经验把动物分成有害和有益两种,而不会站在更客观的位置上看待自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他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1)系统的调查,可以帮助儿童检验观念。比如学生交流猫吃什么时,他们总会说“鱼、老鼠”,不会想到其他,这其实是受早期观点的影响,是片面的。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去作个系统地调查,看家里的猫,每天吃什么?吃得最多的是什么?学生在自己亲自的观察、试验中,发现猫的食谱非常广泛,米饭、鱼、肉、豆腐干、虾皮……这样科学概念就自然形成了。2)逆向追问,让儿童反思先念。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概念时,学生总是说“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岸上生活的就是两栖动物”。为了让孩子自己发现认识上的错误,我们可以先假定他们的观点成立,让他们找出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到最后他们会发现鸭子、蛇,甚至我们自己都可以在水中生活(短暂的),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再去考查确信无疑的两栖动物——青蛙一生的特点,包括成长过程、呼吸方式等,从而建立起科学概念。2分析儿童的思维,在关键处引导。在“火是生物吗?”的教学中,有一个孩子肯定地认为“火是生物”。他认为火会繁殖,从一团火中可以分出一团小火。该怎么引领他呢?课堂上因为意外,我措手不及,只好让全班同学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逐条对照,然后让全班同学硬塞给他一个概念“火不是生物”。课后,我思考:直接给了他概念,他心中的疑问能消除吗?他还是认为“从一团火中分出一团小火”是繁殖,“火会生长,只要加点柴”……哦,天,我该怎么让他建立起科学概念?我静下心仔细分析了孩子的思维,他能确信计算机不是生物,因为它不能长大,也不能生出一个小的来。那么思维的症结就在于他对“成长”“繁殖”两个概念的认识。生物的繁殖行为和非生物的分裂有什么质的区别?那便是能动性。生物繁殖是主动的,是为延续种群所进行的主动行为,没有人为因素,火的分离是人为的,火的“生长”也是人为地添加了柴禾的缘故。于是我找到了引导孩子逐步发展观念的途径。你看,一个在我们成人根本不可想象的错误概念(火一点儿生命迹象都没有啊),可要一个孩子告别他的错误认识,形成科学概念,却如此不易。必须得深入分析他的思维,找出症结所在,才能逐步帮他形成概念。 综上所述,我认为知识是一个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我们的科学课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中,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2006/9 参考资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胡东芳《教育新思想》科学出版社,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编写《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制《浙江省小学科学第七次省级备课会议资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省获奖论文之一——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下一篇:科学探究活动中促进儿童思维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