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在小学常识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研究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键词]:常识 体验 学习 创造

[摘要]: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常识教学中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即《科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常识教学中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即《科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努力使体验转化为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像等心理过程,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儿童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教育教学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儿童的体验能力,这就是会造成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同时,也会使学生解决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常识是一门直面社会、面向生活、融入自然的学科,它客观地需要学习者以教材为目标导向,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并以现实体验中的收获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

作者试图从三方面来说明体验性学习在常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基本实施策略。

一、体验性学习在常识学科中的重要意义

1、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在体验中,学生之所以必然是个主体,这是因为,体验具有直接性,它无需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完全无法替代。在教育中,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意识参与的时候,才真正是主体。

2、是科学认识方法的选择。要让学习者“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现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因此,要重视探究的过程,重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关于知识的体验和关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体验。

3、它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学以致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时代相适应的。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学习主体的体验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才能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才能产生创造。

二、体验性学习在常识学科中呈现的优势

■常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常识教学大纲中指出了常识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它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常识教学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探究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接受思想感情教育,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验活动的特点:它的活动目标直面社会、直面生活,它能让每个作为学习的个体在客观的现实生活或特定的环境(某个事件、情境人为的重现)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获得一些活生生的社会知识,发展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活动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情感上的共鸣,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探究。

两者动态的学习理念,面对客观现实的共性,对学习者主体参与的需求,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优势互补。体验性学习在常识学科中呈现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从学科特点上看,开展体验活动符合常识学科认识活动的实践性、探究性,学科内容综合性的特点。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2、从教材内容上看,部分内容完全具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的可行性,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商品购买的有关技能时,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开展调查、体验购买活动的过程,再来整合信息,形成技能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会产生最佳“时效比”。当学生在亲自参加过储蓄后,对储蓄有关知识的了解会有效地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实现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的互补;在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如蟋蟀、蜗牛等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通过学生亲自饲养、观察所得到的相关信息是课堂教学无法涵盖的。对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是水到渠成;当学生在运动会后,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理解奥运精神时,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一些历史情境的重现,如对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可引导学生设想当自己和饥饿的猛兽被关在一起时的感受,这种悲惨命运下角斗士选择起义是必然的。把课堂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学习的开端,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习欲望,增强毅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从历史上看,凡是某一时期的教育不重视生活实践,学生被过多限制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时,人们就会呼吁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而常识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也亟待着教学活动能走出课堂,与自然融合,与生活同行,与社会同步。

4、从教育发展来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要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思想,学生也希望能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渴望在学习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在常识教学中开展体验教育是符合教育需要的。

三、体验性学习在常识学科中的基本操作策略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那种从书本来到书本去,教师视学生为容器,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式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真正掌握和运用科学。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储存,而是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自己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心智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情感获得深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我们认为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假设——寻求证据——解释、交流与应用。

我们认为其基本模式体现为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课堂内进行一般的基础知识学习;其次,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可行性指导(操作说明、示范、注意事项)或创设体验性的情境;第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主体参与实践,引起现实中的发现或情感上的共鸣,并提出疑难问题;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并发展新的认识。

 

  总之,在常识教学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及课余时间能坐着、站着、看着、读着、说着、问着、想着、做着,没有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学探究和生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好滋味。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在学习中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4期)《从自然教学大纲到科学课程标准》

2、周龙兴、宋进喜:《体验,体验教育与学习主体的确立》

3、《中国教育报》:《课程改革应体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孩子们真的在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吗?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推荐资讯